分享

学解《道德经》系列,第一章

 方远图书馆 2017-01-03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括弧里的字为不同的版本」

  关于几种不同的断句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见版本)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南怀瑾版本)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弦氏版本)


  各家纷纭

  韩金英:如何才能真实地体悟这个道呢?那就是把自己已知的都抛弃,把自己像电脑格式化一样清零,脑子里空空如也,就开始接近道了。生之初我们是个虚无态,现在进入虚无,闭上眼睛入静,什么都不想,深度的入静,好像要睡着了,大脑空了,作为意识把自己忘了,把一切都忘了。人体的阳肉体和阴精神,由于有精神活动,人体就处在阴阳对待二的状态,当精神活动停止,就是人体的阴阳合一,那时,身体里面的不说话的小孩就醒了,她醒了就和她妈妈说话沟通,那个万物之母一答应,你这个静静的肉体就会感到忽然的一动,这就是由静(无欲、无念)生出动之妙,静极生动。当宇宙之母的大风箱和人体的小风箱同频率地拉动起来后,停止呼吸,你感受到了小腹一扇一扇地无为地动,有了所感就是有欲、有念头,这个念头自然在关注着那个动发出的地方,叫观窍。

  人正确的活法,理想地活着,自由地活着,所有的关键就是入道,从开启这个玄妙的无中之门开始,得这个真东西,它不是气功,是生命的本来,人亲近这个本来,就可以解决人世间的一切问题,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全部是在苦口婆心地教我们如何开启玄关,得先天一?。阅读全部经文,发现只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先天一?是什么,一个是怎样获得这先天一?。是什么描述的就是道,怎样得到手就是德的部分。

  南怀瑾: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认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认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

  吕洞宾:道,乃混元未剖之际,阴阳未分之时,无天地以合象,无日月以合明,无阴阳以合气,无造化以合其道,者是个道字。

  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难道其微,谓之可道。道不可须臾离,而赡之在前,忽焉在后,者是可道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此之玄,非空于玄,而实有玄之之妙;如此光景,岂是口可道,只可心领会,而心可道。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寻常日用五伦之道,非治国安之道,非天地化生之道,非阴阳顺逆之道,者个道,岂是有作有为寻常之道,故曰非常道。

  名:何谓是名?无动无形, 无机无化, 无极无虚,无空无相,者就是名。名不知其为名,故名也。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可名其名,谓之可名, 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虚中虚,空中空,虚中有实,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声名;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响之常名也。连有影有响,算不得此名,而况有实具者乎。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连先天中之先天,还算不得道名二字,就是强为道为名,只是不开口,者就是道之可道,名之可名。此二句,方是道经老子之意,方说得其奥旨,者才是非常道,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低性中之性,为之始。连天地也在后生,连阴阳也在后剖,那时节,才是无为之始,天地二字都合不上,者是太上恐后人不知所以然,强安天地二字在此句之中。既无名之始,何尝有天地之形;既有天地,又何为无名之始。此天地二字,要另看。那时节,有天地之性存于中,而无天无地之形,者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者个万物,在外讲,就是天地化生之道,夫妻,父子,君臣,朋友,化育之理;在内讲,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万物之母,者是个实中求虚而虚中返实底景象,也说不出有为万物之母妙处。要体此道,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灵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因有母而化生出万物,才道一个故字,因故,而实中馋生出一个虚无底境界,故吾常无欲以观其妙。不从万物中来,安得从万物中而观妙,(不得到,何谈放下?)者就是虑而后能得。那个莫显乎微,又得那个莫见乎隐,者才是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到此率性底地步,吾故能常常无欲以观吾道之妙,故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吾若无欲,而心领神会,得道之妙,皆从此道之妙,而求其道妙之徼,任其出入关闭,皆由于我,而不由于徼之督令,自专之楷柄,者就是在明明德,而止于至善之道,吾方能常常去有欲之心,以观吾道之徼。此徼字从母字中来,上妙字从始字中出,总是元始之母,而生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妙于心而徼于意,同其玄之又玄底境界,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底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其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个人笔记

  道,是一种宇宙间的规律,这种规律似乎即便是现在也描绘不出来,按照量子的角度似乎,一切都是投影,即能量波,如果能量波是平行的既是停在某个维度,如果是向上的,既是求索“道”。即使探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在“无”中观“妙”,在“有”中。

  观“窍”。开窍开窍,即使如此!

  这是指的两种状态,“无”和“有”指的是“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识神”;前者 是本我;后者是被教化后的世界观,也可以理解为“欲”!其实这个已经是 二元了,先天一气其实是“存在”,无和有也是相对立的而存在,老子在描述了两种状态,其实也就是生命能量的平衡,人欲多了,自然先天之气消散。因此,“妙”和“缴”也是相对的,我的理解一种是空明,一种是纠结

  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这个字非常

  类似DNA中的双螺旋。

  我认为读不可不结合《文史真经》,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这个非常类似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解读和呼应——道是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道是无法用人类的思维来思考的,超越思想、意念后,即可得道,宇宙天地运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着,产生、壮大、衰弱、灭亡,又产生、壮大、衰弱、灭亡,往返循环,没有开始结尾,你争我斗,你胜我败,伟业、衰落,层出不穷,一幕一幕,来来往往,一幕与一幕,好象一样,其实又不太一样,争斗着、参与着、喜厌着、来了去了、一会为主一会为次。用语言说出来,就好象用嘴巴吹影子一样,用大脑的思维去想,就好象用刀刻灰尘一样,人类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宗教家大伟人,他们的学说,其实在创造迷幻,道,鬼神都不知晓。

  (后续笔记随时在评论里添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