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顺逆平常事,面对逆境,你要如何选择呢??

 为什么73 2017-01-03

人生顺逆平常事,面对逆境,你要如何选择呢??

原创 2017-01-03 光明觉照网 光明觉照网

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要不断处理各种关系,有些时候一切显得很顺利,人就会新生欢喜,叫它“顺境”;而有时候一切又会显得艰难,人们会因此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于是把这些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就叫做“逆境”。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在前后两天之内不约而同地登上报纸。哥哥上报是因为他是参议员,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而弟弟上报则是因杀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一名记者采访哥哥:“是什么促成了你今天的成功?”哥哥说:“我父亲好赌,回家后常常醉酒打人。”然后,他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我能怎么办?”下一句没说出来的话是:我只有靠自己努力奋斗了!

弟弟也接受了采访。他无辜地说:“我父亲好赌,回家后常常醉酒打人。”接着,他也叹了口气说,“在这种情形下长大,我能有什么选择?”下一句没说出来的话是:这不是我的错,谁叫我有这样的父亲!

这大概可以归结成对待逆境的两种境界:

一种因逆境生恨,在恨中颓废;

一种因逆境生恨,在恨中奋起。

两种不同的境界,造就了兄弟俩两种不同的人生。

古来名贤受逆境的也不少,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之成大事者,似乎都要有“逆境”来磨,就连孟子都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顺境和逆境,一般都是顺逆交替的。如果顺境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一种逆境;如果逆境处理得好,就会变成一种顺境。逆境本身并不可怕,怎么样把“逆境”善用,让其成为自己的助力,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权且把这些名贤“转逆为顺”的事迹概括为第三种对待逆境的境界:

接受逆境,在逆境之中获取成长,相信逆境背后有顺境。

当然,以上三种境界,无论是不接受逆境而生出情绪,在情绪下做事;还是接受了逆境,在逆境中获得助力,转逆为顺,这都算不得“高段位”。

曾经看过一个德语小故事:

有一天,火柴对蜡烛说:“我受委托来点燃你。”

“噢,不要”,蜡烛惊慌地说:“不要这样。如果我开始燃烧了,那我离死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再也没有人会赞美我了。”

火柴问道:“难道你希望又冷又硬地度过这漫长的一生,而无所作为吗?”

“但是,燃烧的时候真的很痛而且会耗尽我所有的力气。”蜡烛不安地轻声说道。

“确实”,火柴回答道。“但是,这也是我们使命的真谛:我们的使命就是成为光源。我所能做的也微乎其微,如果我没有点燃你,我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因此,我愿意来点燃你。你是一根蜡烛,你应该给他人带去光明以及温暖。你忍受煎熬所奉献出的一切都将会变成光。如果你经受了这些煎熬,你就不会白白地消失,其他人会继承你的火苗;如果你拒绝了我,那你就真的死了。”

这时,蜡烛削尖了自己的烛芯并充满期待地说:“请吧,来点燃我吧!”

逆境真的是逆境吗?还是逆境本身就是“顺境”的一种表现形式呢?

对于火柴、蜡烛来说,被点燃就意味着灼烧的痛、生命的消耗,相对于不疼不痒安静地呆着,这种疼痛大概可以称得上是“逆境”了。然而,对于火柴和蜡烛,疼痛的逆境就是生命最具有意义和最美丽的时刻。

对于我们来说呢?就像有人说往往曾经觉得煎熬的岁月,才是心底最甜、有力的回忆。也一如我们前不久发布的“HappyLand”的漫画故事,所有我们以为不能叫做“幸福”的寻觅时刻,其实都是身在福中。《增广贤文》说“笋因落箨方成竹”,很多时候,顺逆往往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往往在更广大、长远的视角来看,顺逆本来就是一体。

我们将这个,就算做是第四种境界吧:

顺逆本来一体,也能让人心生欢喜。

到这里,顺逆境的对立可以在个人心中切换自如,但依旧有对境生出的“欢喜”或“激动”的情绪,也就是说,这样依旧是对境的执着,只不过看起来比较高级一点。

唐太宗时期,有个人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点头应诺之后,依旧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

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人还行;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认错表现,有责任心,改个中中吧。

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绝,"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

后来,经过更多调查,卢承庆查明那次船翻了,不是这个运粮官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刮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总之,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

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无论是被冤枉、被给了低评价,还是后来查明了真相、被给了高评价、被“领导”赞赏,运粮官都没有因此而产生悲喜的情绪,这就是“宠辱不惊”的故事。

据说,卢承庆自己也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为国尽忠,官职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当过考工员外郎,后来往上当过尚书左丞,最后还当过兵部侍郎,由于老说实话,得罪了皇上,获罪被贬出去做简州司马。当简州司马的时候,卢承庆也一点没感觉到窝火。后来,朝廷把他又调回朝中当刑部尚书,卢承庆也没有因此特别高兴。

到了晚年病危的时候,卢承庆儿女们叫到床前嘱咐说:"我死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穿的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装裹,不要再给我买衣服。棺材外边也别设什么椁,也别套好几层棺材,用一层棺材装着埋了就可以。坟头不要太高,只要能让人看得见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乱写,吹嘘我这一生有什么功绩,只要老老实实写上我的履历,什么时候死的,就行了。"这就是卢承庆的遗言。可见,卢承庆不仅清廉,而且也是个对虚荣看得非常淡的人。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听了却淡然一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还曾说过一句话: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对于王阳明来说,时时处处都是大好机缘,正好历境练心。这是“定”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面对逆境的第五种境界:

顺逆一体,何劳喜悲。

一般人遇顺就喜,遇逆就悲、愤、怨、恨,也无怪乎文天祥会说“时穷节乃现”。然,真正有志、有识之士,却并不是“时穷节现”,而是“时时有节”,无所谓现与不现。

或者,这种境界原本也只是“练”的过程。

《信心铭》中说“莫存顺逆”,又说“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以上种种境界,也不过是病中之“药”,人之病,恰恰就在于这个把顺逆境遇都当做了“实有”,空造出种种相对立之相,又加之以好恶之名,对境中人事物妄下断语,却不知这不过是自己的“病话”“梦话”,而在虚妄之中又生虚妄,如“盗梦”,看似醒来,也不过是在层层梦境中打转。

若是识得这一“妄”时又如何呢?

人生顺逆平常事,

面对逆境,你要如何选择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