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 黄迎虹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 来 源 | 中大精神(ID:SYSU-KLY) | 关键词 | 大学,共同体 大学是什么?曾有名言,大学是大师,而非大楼。斯言诚是也。但拥有大师的大学终究是少数的,更多的大学是大师不愿去的地方,或者根本没有大师呆的地方,那他们的意义何在呢?又或者说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国之栋梁的地方,这也不错。但是,中学、小学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国之栋梁的某个阶段,那大学区别这两者是什么呢?还有说大学是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机构,是创造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的地方。这也有道理,只不过,这样说来,大学与科研机构、智库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如此可见,以上种种,虽然都在谈大学为何物,但毕竟只抓住大学的一个侧面,或者说没有抓住大学的核心部分,以至于无法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机构或组织区别开来。那么,大学是什么呢?或者,在我个人看来,大学是什么呢? 我想,大学首先应该是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什么?会不会说得玄了?其实不会。要区别共同体最大的另外一个参照物,是机构。机构是个无机物,是个服务其更高目的,更高的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说,某个部门,它是一个公司或者政府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职能。职能一旦彻底实现,机构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但大学不是。 大学是自洽的共同体。它是生活在大学的所有人的一个“乡土”——乡土就是最明显的共同体。大学是有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生命体,所以大学有传统,大学有精神,大学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大学有许许多多的生活可爱、令人难以忘记的故事和记忆。而所有这些,既不是仅仅属于现在大学里面生活学习的所有人,也属于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的那些人,还属于未来即将进入大学生活学习的人。只要在一个大学学习生活过,他/她就对这个大学具有感情,这个大学的一切也就与他/她有关。功利的角度看,自己曾经呆过的大学越办越好,就会让自己脸上增光。反之,即便自己不受影响,也难免心有戚戚然。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它说明大学不仅属于所有现有的大学里的人,也属于那些曾经或即将与这大学有关的人——至于后者,是因为一个好的大学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资源,因而能吸引这个国家乃是世界最好的人前来,大学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负有某种义务。 第二,大学应该是个文化共同体。什么是文化共同体呢?大学与乡土不同的地方是,大学不是基于血缘的,而是基于某种求学或探索知识的共同体验,也就是基于文化或学术经历的一个共同体。是个文化共同体,就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大学更优,哪个大学更差,更不能把所有的大学都进行排名,把他们当作商品一样评比价格。是文化,就是独特的,就是不可取代的。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有文化,而且应该强调、延续和发展自身的文化。最好的大学不是最大的大学,也不是从某些简化的指标看,得分最多的大学。最好的大学,就像最好的文化一样,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性,能够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人类心灵的大学——简单划一不是文化,那是数据,是商品,是产值,它们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以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文化的心灵满足。 第三,大学是个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比文化共同体更进一步的是,大学是个创造和发展知识或精神的地方。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已经有了自己特性和文化的大学,它下一步可以努力发展的方向,就是这个学术共同体了。也就是说,大学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它要赢得社会的尊重,那么它必须为社会奉献更多新的知识和精神——知识更重理工和社会科学的贡献,而精神则是更为基础的人文学科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既然大学要走在人类的知识和精神的最前沿,那么它就应该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也就是在大学里面求学和探索的人,必须是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真理和正义的,因为如果他们真的已经在前沿了,已经站到知识的最高峰了,那么他们到底是否有在进行创作和发展,他们创造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只能依赖他们自己,或者说,依赖所有的顶级大学的全体。所以,作为最顶级的精神和知识创造者汇合在一起的地方,它必须也只能是个小圈子,是个严格自律、追求真理的小圈子,并且以此引导整个知识创造群体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办最好的大学,就不能用它律的方式去衡量、评估大学,而是要让大学自己成长起来,自己发育发展起来。在这里,大学更像是一个盆栽,一颗大树,或者一个蠢蠢欲动的天鹅蛋,任何外部的支持和帮助,只能让它好好生长,而不是越位地代为生长,甚或拔苗助长。 总之,大学是个生命体。它的天性是民主、尊重与生长。我们可以精益求精、力求完善,却不能简单划一、急于求成,更不能滥加干涉。要怎样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大学,这是需要几代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的,但是要让一个大学迅速地从世人的眼前消逝,或者让它失去人们的尊重,却可以在一夜之间达致。那些热爱大学、喜欢自己大学的人们,不能不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