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瓷, 灵巧、明彻、剔透、雅致, 古代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 是在明宣德年间, 镂空工艺的基础上, 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 白釉玲珑瓷西番莲纹碗
看似镂空的孔洞中填了透明釉, 这种釉与传统的半透明的玲珑釉有所不同, 它的透明度几乎与玻璃相似, 所以它们看上去像是镂空的, 由于其釉高度的透明, 因此也被叫作“水晶玲珑瓷”, so,这种瓷器是滴水不漏的。 来源趣闻 相传,在宋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 加之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空洞填平。可当出窑后对光一照,却是光亮透明。 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 玲珑瓷的制作需要经过做坯、雕眼、填眼釉、干燥、施釉、烧成等步骤,其中玲珑眼的雕镂和填眼釉属玲珑瓷制作的特殊技艺。 传统玲珑眼的雕镂方法是按照画面的安排,在半干的坯体上用金属刀具逐步将坯体镂空,形成各种形状的玲珑眼。 玲珑眼雕成后用毛笔蘸玲珑釉,逐次填入玲珑眼中,填釉的速度和次数都要靠瓷工的熟练技艺来完成。 ![]() 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珑瓷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瓷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 被称之为“米通”、 “镶玻璃的瓷器”的玲珑瓷,以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声中外,在日用茶具上也达到了普遍运用。 ![]() 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 ![]() “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单一碧绿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 ![]() ![]() ![]() 更多交流请关注:jaadee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