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妊娠恶阻这样艾灸,原来效果这么好!

 @知行合一 2017-01-03

妊娠恶阻病症概述】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本病为妊娠早期常见症候之一,临床上症状轻重各异,轻者仅见恶心嗜酸,厌食择食,或晨起偶有呕吐,一般三个月左右即可恢复。症状严重者,米水不下,食入即吐,甚则呕吐黄苦水或夹有血样呕吐物,日久不及时治疗,由于伤阴竭液,易伤胎元。

妊娠恶阻这样艾灸,原来效果这么好!

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至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称妊娠剧吐,发生率仅为0.35%~0.47%。可参照本病辨治。对于妊娠呕吐及妊娠剧吐,如果不及时纠正,会造成胎儿营养障碍,容易发生胎儿心脏畸形,无脑或脊柱裂等病症。

现代医学妇产科学称本病为“妊娠早期中毒症”。多因妊娠初期,绒毛膜产生大量促性腺激素,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肠平滑肌的兴奋性导致蠕动减慢所致,亦或有因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功能失渊引起的反射性呕吐。

妊娠恶阻这样艾灸,原来效果这么好!

【病理阐述】

中医认为妊娠恶阻发生的主要病机是由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因怀孕以后,月经停闭,血海之血下聚以养胎元,使冲脉之血不足,冲脉之气相对有余。另外冲脉隶属于阳明,附于肝,肝脉挟胃贯膈,如冲脉之气不得下泄,往往上犯于胃,胃失和降而致恶心呕吐等症。

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两种:脾胃虚弱与肝胃不和。一脾胃虚弱:《景岳全书》云:“凡恶阻多由胃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胎孕,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为呕逆等证。”说明恶阻的发病原因总不外脾胃虚弱,和降失司;二肝胃不和: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就有“此由妇人本虚,平时喜怒不节”一说,认为本病可由情志因素致病,与肝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恶阻的“木旺克土、肝胆犯胃”理论。

另外因脾虚不运,痰湿内生,冲气挟痰湿上逆而致呕吐;或因脾阳不足,痰饮停滞,孕后经血壅闭,冲气夹痰饮上逆犯胃而呕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妇人元本虚赢,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致脾胃虚寒,“心下有痰水”,而形成恶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西医学认为其病因迄今未明,但多数观点认为与妊娠有关。其可能的因素主要有:体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早孕反应发生的时间与胎盘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功能旺盛的时间相吻合。临床发现。孕妇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越高,发生呕吐也越明显。双胎妊娠与葡萄胎患者的HCG明显增高,而发生妊娠剧吐的概率也明显增高;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维生素B6缺乏。另外,妊娠呕吐的发生还与精神因素有关,精神紧张、情绪抑郁,对妊娠恐惧及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人,都更容易发生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这样艾灸,原来效果这么好!

【灸疗辨证】

1.肝胃不和型

(1)症状表现: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出酸水或苦水,胸胁胀满,嗳气吞酸,喜叹息,头晕或胀,烦渴易怒,口干苦,舌边较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

(2)灸疗原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穴和肝、脾,胃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肝俞、期门、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

(4)随症加穴:①呕吐酸苦水者,加丘墟;②胸满胁痛者,加阳陵泉;③头胀而晕者,加百会。

(5)灸法操作:

①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施灸5~10分钟,每日灸治1~3次,3~5次为1疗程。

②药物艾条温和灸:先将苍术30g研为细末,再将陈艾叶250g揉搓成细绒,两者混匀,制成长20~25cm,直径约1.2cm的艾条,备用。施灸时按艾条温和灸法操作,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治1次,3~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本型为肝胃不和之证,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取肝俞、期门、章门以疏肝理气,内关、太冲可调脾胃与阳维、冲脉之气,降逆止呕;脾俞可健脾助运化除痰湿,中脘为胃经募穴,故能和胃气止呕吐;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有健胃降逆之作用。诸穴共用,有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

2.脾胃虚弱型

(1)症状表现: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得食即吐,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或伴有浮肿,四肢倦怠,精神疲惫,思睡,或有胃脘或脐周围胀闷不适,口唇、舌质稍淡,舌苔白略腻

脉缓滑无力。

(2)灸疗原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吐。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4)随症加穴:①呕吐清涎者,加廉泉、丰隆;②神疲思睡者,加神门。

(5)灸法操作:

①艾炷隔姜灸:上方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或黄豆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②艾条温和灸:上方按艾条温和灸法操作,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6)方义说明:本型为脾胃虚弱之证,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由于脾胃素虚,孕后血盛于下,冲脉之气上逆,胃气失于和降,反随逆气上冲,是以呕恶频作,故取腑会,胃募之中脘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调整胃腑之功能而和胃降逆,取内关以激发阴维脉气,宣畅气机而止呕,取公孙以疏调冲脉之气而烽逆健脾。四穴合用,共奏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妊娠恶阻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取穴配穴灸法施灸量

肝胃不和型肝俞、期门、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①呕吐酸苦水者,加丘墟;②胸满胁痛者,加阳陵泉;③头胀而晕者,加百会。艾条雀啄灸

每穴每次施灸5~10分钟,每日灸治1~3次,3~5次为1疗程。

药物艾条温和灸

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治1次,3~5次为1疗程。

脾胃虚弱型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①呕吐清涎者,加廉泉、丰隆;②神疲思睡者,加神门。艾炷隔姜灸

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或黄豆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补充说明】

1.妊娠呕吐是妊娠早期的常见症状,灸法治疗效果良好,且无副作用。根据临床大量病例观察,施灸后对胎儿无任何不良影响。

2.妊娠呕吐者,多有怕针伤胎之虑,而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既有效果,为广大患者所欢迎,且可避免误伤胎元之疑,是医患两者均愿接受的方法,而且效果良好。

3.本证患者,若迁延日久有脱水现象者,应配合输液治疗。

【参考文献】

(一)古代灸疗文献

1.《千金方》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灸间使三十壮。

病人干呕,灸心主曲泽佳。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壮。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

2.《针灸集成》

干呕,尺泽、章门、间使、关冲、中渚、隐白、乳下一寸,三壮。

3.《古今医统》

卷七:呕吐,厥阴灸五十壮。

4.《肘后备急方》

卷四:葛氏,治卒干呕不息方……又方,灸两腕后两筋中一穴,名间使各七壮。灸心主尺泽,亦佳。

5.《神灸经纶》

呕吐不下食,膈俞、三焦俞、巨阙。呕吐不思饮食,上脘、中脘。

古代灸治妊娠恶阻选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施灸穴位(或部位)灸法来源

间使;乳下一寸;心俞;巨阙;胃脘;脾募灸间使三十壮;灸乳下一寸,三十壮;灸心俞百壮;灸巨阙五十壮;灸胃脘百壮;灸脾募百壮。《千金方》

尺泽、章门、间使、关冲、中渚、隐白、乳下一寸灸三壮。《针灸集成》

厥阴灸五十壮。《古今医统》

间使、尺泽双侧间使各灸七壮。《肘后备急方》

膈俞、三焦俞、巨阙;上脘、中脘《神灸经纶》

(二)现代灸疗文献

1.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100例 陈怀生 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0

治疗方法: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太冲。①针灸疗法:穴位常规消毒,证属脾胃虚弱者针刺中脘、足三里用补法,针刺太冲、内关用泻法,均温针灸。②穴位注射法:取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选用7号针尖,用5m1注射器,吸入维生素B。注射液4m1共200mg,对准以上穴位快递刺入,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推注。以上操作,每日1次,3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共治100例,显效82例,占82%,有效16例,占16%,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100例。

2.穴位艾灸治疗妊娠恶阻30例 吴昌宏 仲维敏 中医外治杂志,1998,7(5):43

治疗方法:自制艾条(藿香50g研细末,2年以上陈艾叶250g揉搓成绒团状,两者混合均匀,用细麻绳或易燃的薄纸卷裹而成),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公孙(双),点燃艾条对准选定穴位,距皮肤约1寸左右行温和灸,直至所灸穴位的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治疗结果:共治30例患者,经3~5次痊愈者21例,5~7次好转7例,7次治疗无效2例。

3.灸至阴穴为主治愈妊娠呕吐13例 杨飞 中国针灸,1997,17(3):16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至阴,配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嘱患者仰卧位,用普通艾条,首先在双侧至阴穴上方约2cm处,施回旋灸与雀啄灸手法,交替灸15分钟,以表皮充血发红为度,接着将双侧内关穴酒精消毒,用1.5寸亳针直刺0.5寸深,待得气后施以泻法,行针10分钟留针。隔15分钟如法行针1次,然后1次灸中脘、足三里穴,施平补平泻手法,每穴灸10分钟。最后2次灸至阴穴1次,10分钟后起针收灸。如此每天1~2次,7次1个疗程。治疗结果:结果13例全部治愈。

4.艾灸治疗妊娠呕吐151例疗效观察 范永军 朱明朗 富春风 中国针灸,1995,(1):11

治疗方法:辨证分型如下: (1)脾胃虚弱型:妊娠以后,恶心呕吐,口淡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2)肝胃不和型,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苔微黄,脉弦滑。艾灸治疗:取三阴交、关元为主穴,足三里、太冲为配穴。令患者仰卧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三阴交,距离2厘米左右,艾灸5至1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然后灸关元穴,方法同前,只是艾灸的时间可以略短,以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热为度。每日1次,脾胃虚弱型加灸足三里(双),肝胃不和者加灸太冲(双),方法同灸三阴交。治疗结果:脾胃虚弱型79例,痊愈76例,占96.2%,好转3例,占3.8%。肝胃不和型72例,痊愈70例,占97.2%,好转2例,占2.7%。

5.生姜外敷内关穴治疗妊娠呕吐20例 李红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146

治疗方法:将前臂放一平坦处,用75%酒精反复涂擦内关穴,以皮肤发红,触之有温热感为宜,再用艾条雀啄灸约5分钟(以皮肤承受热力为准)后将姜片或捣烂之姜泥外敷内关穴20分钟,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若该处有瘢痕不宜灸者,则可用塑料纸敷盖姜片或姜泥后,以绷带外固定,用热水袋热敷,水温以80~100℃为宜,并用姜汁滴舌尖。治疗结果:显效12例,占60%;有效7例,占35%;无效1例,占5%。总有效率95%。

6.艾叶加苍术穴位灸治疗妊娠呕吐 杨宗善 中国针灸 2000,(4):225

用艾叶加苍术制成艾条,穴位灸治妊娠呕吐33例,其中年龄最小21岁,最大28岁。有呕吐反应7~1 0天来就诊20例:11~20天13例。

治疗方法:陈艾叶(2年以上)250g,苍术50g。先将苍术研成细末,再将艾叶揉搓成团状,两者混匀,用细麻纸(或易燃的薄纸卷裹成长20~25cm)艾条,直径约1.2cm。取中脘、天突、内关、巨阙、神门、足三里,点燃艾条对准选定的穴位,距皮肤1寸上下熏灼,直到所灸穴位皮肤呈潮红色为止,每日1次。除上述方法外,未做其他辅助治疗。治疗效果:33例中经3次治疗呕吐停止17例,经5次治疗呕吐消失11例,经7次治疗呕吐消失5例。

更多艾灸知识、学习艾灸请关注微信jiudaotang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