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抗联时期野外生存的食物

 临江听雨书库 2017-01-03

关于抗联时期野外生存的食物

 

摘自《我的抗联日记》

 

 

谈到东北抗联后期的艰苦,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的就是食物的匮乏。

集团部落,导致抗联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民以食为天,一支部队也是如此,依靠野外获得食物,毕竟是有限的。

每当和户外的朋友们谈及这个问题,总是有人说,那是因为抗联不懂的野外生存,山里那么多野兽,还有野菜,哪至于去吃树皮,甚至是饿死呢?红军长征、南方游击队,都是面临过食物匮乏等等。

我不喜欢争论,这样做除了脸红脖子粗以外,没什么意义。

许多人喜欢看探索发现,里面有很多期的节目是关于野外生存的,拍的非常好,我也特喜欢看。

但是节目之前有一个介绍,特别说明片中许多情节是设计好的,不代表真实的情况,不知道看节目的人注意了没有。

抗联时期,山里的野兽确实非常多,不要说现在少见的野猪、兔子、野鸡,还有老虎、黑熊、狼、狍子等等,比现在多得多。

不过动物虽然很多,但却仍然达不到漫山遍野的程度,并且野兽都很机警,一般不会走到人的面前。所以想要吃肉,通常就得开枪。枪声一响,野兽倒地,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铁锅煮肉或是篝火烤肉打牙祭,往往还有一大群鬼子、伪军、二狗子、满洲国警察,都是听到枪声跑来的。这时的烤肉野炊就成了长跑比赛,往往还要搭上几个、十几个。乃至于几十个抗联兄弟的性命。

所以抗联部队,除非是绝对安全,平时是严禁开枪打猎的。

肉吃不到了,还有野菜,曾经有人信誓旦旦的对我说:只要有野菜吃,就饿不死人。况且抗联还有树皮吃呢。

我黑龙江农村虽然有亲属,但是去的不是很多,所以不敢贸然说那里的情况,但是辽宁、吉林地区,还是有发言权的。

那么就来看看东北抗联在辽宁、吉林一带生存的自然环境里,都有那些吃的:

野菜。

地上部分:蕨菜、猫爪子(唐松草)、猴腿、大叶芹、小叶芹、刺五加、水芹菜、叶子菜、刺嫩芽、辣椒秧(威灵仙)、小根菜、刀枪菜(大戟、小戟)、明叶菜(沙参)、歪脖菜、笔杆菜(黄精)、山苞米、鞭梢菜(穿地龙幼苗)、窟窿牙、豆瓣菜、黄花苗(萱草)、荠菜、野菠菜、车前菜(草)、香蒲、老母猪哼哼、蜇麻子、苦菜、蒲公英、苦碟子、苋菜、地丁、猪毛菜、灰菜、鸭子食、野鸡膀子、菜、雀儿扑棱等等;

地下部分或是果实:黄精、玉竹、牛蒡、葛根、橡实、榛子、穿地龙、五味子、桔梗、党参、沙参、芦根、猕猴桃、山葡萄、山里红、野梨、地榆、三棱、松子、山核桃等等;

树皮:春天的松树、榆树、桦树、枫树内皮;

真菌类:木耳、猴头、松树伞、榛蘑、粘团子、趟子蘑、灰蘑菇、地养皮等;

看起来非常多,似乎是一顿丰盛的野味大餐。

其实不然。

食物为什么可以叫做食物,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 提供能量;

第二 提供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

第三 提供感官上的需要;

能量也就是热量。人体就是一台机器,要保持身体的各个器官正常运转、保持日常的各项活动,就必须有能量的供应,而身体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食物,来源与食物中的可利用糖类、蛋白质、脂肪。之所以强调可利用糖类,是因为纤维素类也是一种多糖。而许多人强调例如牛、羊、兔子等靠吃草就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包括热量。而我的解释只能是:草食动物在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超常的消化系统,不仅仅能够吸收我们通常认为的营养物质,还能够分解、吸收纤维素等物质,这种能力是目前人类不可能具备的。

我们日常吃的米、面,主要成分就是多糖 — 淀粉;

而肉类,则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

人体的能量需求,安静状态下70/小时(基础代谢),24小时大约是1680卡;

    简单日常活动,如站立、坐下、日常行走,每小时额外消耗45卡左右的能量,24小时消耗约2760卡能量;

     紧张状态,会加剧能量的消耗;

     食物中所含的的能量: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     4/

     脂肪                     9/

     蛋白质                   4/

     所以,正常情况下,维持人体24小时所需的能量,需要每天摄入最少420克糖/蛋白质,或者是187克脂肪。

正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提供了人体活动所需要的全部能量。而食物中如果不含有或是极少含有上述三种物质,那么就不会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的生理机能就会逐渐衰竭死亡。

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提供能量,是属于生理机能的调节剂,人体需要的量虽小,但是非常重要,一旦出现缺乏,人体机能会慢慢的出现异常。可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像缺乏能量一样迅速的显现出来;

第三种类型的食物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其实说得直白些,就是满足人的感官需求,例如味道、气味等等。鲜美的味道、诱人的气味会令人食指大动,但是这二者可能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仅仅在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看一看那顿丰盛的野菜大餐吧。

蕨菜、猫爪子(唐松草)、猴腿、大叶芹、小叶芹、刺五加、水芹菜、叶子菜、刺嫩芽、辣椒秧(威灵仙)、小根菜、刀枪菜(大戟、小戟)、明叶菜(沙参)、歪脖菜、笔杆菜(黄精)、山苞米、鞭梢菜(穿地龙幼苗)、窟窿牙、豆瓣菜、黄花苗(萱草)、荠菜、野菠菜、车前菜(草)、香蒲、老母猪哼哼、蜇麻子、苦菜、蒲公英、苦碟子、苋菜、地丁、猪毛菜、灰菜、鸭子食、野鸡膀子、菜、雀儿扑棱等等所谓的地上部分的野菜,它的主要成分,除了大量的水、少量的纤维素(植物的嫩叶部分,纤维素相对较少,而丰富的纤维素,莫过于干草)、较多的维生素、少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极少的可吸收糖类、蛋白质,几乎不含脂肪;

这一类更类似于我们日常食用的绿叶蔬菜类

植物的地下部分,如黄精、玉竹、牛蒡、葛根、橡实、榛子、穿地龙、五味子、桔梗、党参、沙参、芦根、猕猴桃、山葡萄、山里红、野梨、地榆、三棱、松子、山核桃等等,富含有多糖,松子、核桃还含有大量的脂肪。

某种程度上看,接近于我们的中国人的主食成分;

树皮的营养成分,以纤维素为主,含有一定量的可利用多糖。

真菌中除含有微量氨基酸以外,基本不含有多糖、脂肪。

以上可以看出,如果要不被饿死,就必须以植物的地下部分和果实为主。

问题是在东北,许多植物是有季节性的,而且到了冬季,大地冰冻如铁,想挖土势如登天。

即便是春秋季节,一支部队想要不饿死,就必然漫山遍野的挖土找食物,而且这样的食物也不是遍地都生长。

如果是几个人还好说些,找一个地方长期住下来,熟悉那里的环境,知道哪里生长着什么,什么季节到那里采摘什么。当时深山里许多的散居人家,就是这样生活的,对于抗联来说,这样的生活并不陌生。

问题是满山乱窜的的密探、讨伐的鬼子、伪军,是不可能给抗联充裕的时间,安安稳稳的住下来挖野菜,一旦行踪被哪个探子盯上,很快就会有一大群鬼子参加聚餐。关于当时密探的情况,桓仁县有一块石碑,可以略窥端倪:

“关国立君系桓仁县人充当八里甸子自卫团员于康德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该君奉命前往大小闹枝沟出探被共匪杨伪司令掳去至五区小龙爪沟地方被匪枪杀惨哉殉职”。

到这里,基本上把野外生存关于食物的问题说清楚了,但是一定会有人强调:红军长征就是靠吃野菜。

其实已经说的非常清楚,清水煮野菜,只含有微量的能量。

靠吃野菜不被饿死,只是一种错觉。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就是前面讲的第三类食物:“ 提供感官上的需要”。

人体进食有一种生理反射,就是只要把胃填满,有一种饱胀感,那么就不会觉得饥饿,至于胃里面是什么不重要。吃野菜就是这样,包括树皮等,甚至是棉花。目的不在于它含有多少热量或是能量,而在与第一这东西可以吃,其次是可以把肚子填满,不会觉得饥饿难耐。

仅此而已!

不要说是树皮、野菜乃至野草,抗联艰苦时期,曾经有人吃黄蜡。就是一种蜡,用来涂在脸上防冻或是堵在枪口,防止进水用的。看过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人,会记得有一句台词:座山雕问:脸怎么又黄了?杨子荣回答:防冻抹的蜡。就是这种黄蜡。没有任何可吸收的营养成分,但是吃完以后,连续五六天人不会觉得饥饿。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

连续进食野菜、野草、树皮乃至于黄蜡,人不会觉得十分饥饿,这时候活动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身体内的储存:脂肪、肌肉。人会逐渐地瘦下去,当人体的能源储存耗尽以后,死亡就不可避免。或是死于饥饿、或是死于伤病、或是死于严寒。

许多幸存下来的抗联老战士都回忆,那时候抗联不怕打仗,不怕死,因为与活着忍受无边无际的艰难困苦、慢慢的一点点饿死相比,瞬间的死亡反倒是一种解脱。

红军长征、南方游击队,并不是长期没有粮食,只是一段时间的粮食缺乏,人体靠消耗储存的能量物质缓慢消耗得以维持生命。现在的宣传,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红军长时间一点粮食都没有。

所以到了后期,抗联战士们敢于向敌人进攻、勇于向敌人进攻,面对四面八方围拢上来的敌人,没有丝毫的畏惧,除了可以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来解释,我倒是觉得理解为是对于死亡的蔑视和渴望。

所以,多于那些活下来的抗联老人,那些经历过野人般生活的老人,无论是什么原因活下来的,我都只有敬畏。

我也只有用这些文字,表达我的敬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