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特性与养成

 领巾工作室 2017-01-03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特性与养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特性与养成

雷 晓 庆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理论全面地回答了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以“双基”“问题解决”“科学思维”为指向的三层核心素养构成,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三个特性。遵守“以人为本、“注重层次”、“尊重差异”三大培养原则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前提;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基本条件;提高教师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合作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当前,“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得不回答的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关键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提出要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所谓核心素养体系,即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学生核心素养跃升为基础教育界新热点话题,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性?如何养成呢?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反复探讨与实践的产物,较难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从指标选取上看,学生核心素养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1]从功能上看,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一要求。[2]因此,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3]对义务教育阶段(现阶段指中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基”教育逐步成为公认的教育传统,不论在纵向教育领域还是在横向教育领域,“双基”教育都占有绝对优势。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即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要求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底层素养也是最根本的核心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近几年人们习惯用“有用”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习惯性提出“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一类问题,对“双基”教育产生置疑。从本质上来说,将“有用”作为评判教育的唯一标准,致使教育彻底沦为“工具性教育”,这违背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若仅仅以“有用”来评判教育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知识经验是匮乏的、储备的知识体系是贫乏的,而“双基”教育的实施正好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经验、完善知识体系、弥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生俱有”的缺陷。因此,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

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为核心的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层次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一层次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换言之,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没有明显的年龄限制,也没有明显的学科限制,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养成一种能够解决不同学科问题的与之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素养。同时,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包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3.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

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系统的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素养。这一素养旨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批判地认识事物的思辨意识,有利于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领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缺乏批判性”、“缺乏想象力”等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获得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是一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则发展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三者之间紧密连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既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非认知性素养,共同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特性

1.基础性

在当代教育系统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基础性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本质属性,这种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超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线,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命脉。以“双基”“问题解决”“科学思维”为指向的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为学生终身学习、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2.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呈现出一定的时段特征,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心理特征相适应,不同时段所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侧重点不同,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趋于完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阶段的核心素养只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从长远来说,这些素养的养成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任务,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征。

3.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核心素养理论集中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答案就是最正确的或者最理想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对其进行判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强调知识、技能、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都需要在特定的场域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实现,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仅表现在核心素养的理论需要实践检验,而且表现在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1.养成前提:遵守三大原则

核心素养集中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围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两大主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以人为本”原则。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首先是针对人这一主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发展着的不全面的人,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方面都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其次是注重层次原则。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变化过程,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守层次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是尊重差异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该阶段教育系统、教育体系等多方面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差异就是不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学科所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不同,比如语文和数学,虽然这两门学科都强调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要求上是截然不同的;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年龄上也是存在差异的,高低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侧重点不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三是个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造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经验相对较多的个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比对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的个体要高。这些现象都表明,尊重差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得不遵守的一大重要原则。

2.养成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核心素养的主体,而“学习是通向真理之路,而不是仅仅了解事物,对已有的真理不要去死记,而应在内心和行动上身体力行”[4]。因此,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以“双基”“问题解决”“科学思维”为指向的三层核心素养构成,层层核心素养的养成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双基”为指向的最底层核心素养需要引进先进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中层次核心素养需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最高层次核心素养更是需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民主开发的课堂学校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3.养成保证: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教师的主要任务依旧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担,自身核心素养是他们能否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教师自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保证。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最起码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指导、组织、管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较高水平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有能力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行为素养和高尚的师德素质,以确保教师能够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任。

4.养成保障: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阵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社会是学生实践的主阵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三大主战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这三大主战场。三大主战场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获得的来源地,而且也是学生已有核心素养的检验场,只有通过检验并且“合格”的素养才是真实有效的核心素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充足的知识和科学的技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究的环境;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满足学生思维空间发展的特定场域。当然,能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环境和场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三大主战场要加强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9):58.

[2]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

[3] 杨小华.核心素养研究进展及其前瞻[J].教育月刊(中学版),2015(9):51.

[4]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9.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 2016-01-08

[作者简介] 雷晓庆(1992-),女,宁夏中卫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6)06-0011-03

教改论坛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