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奇妙了!缅甸琥珀展上的虫珀,一次让你看个够!

 靜蘆 2017-01-03



优石客-低价珠宝专号已开通

你还没关注吗?






对完全没接触过琥珀的人来说,虫珀应该是他们对琥珀的第一个印象,因为我们对琥珀这个词是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的,讲的就是一滴树脂滴在一只蜘蛛上,然后保存下来,这个东西就叫琥珀。


它在琥珀里,属于虫珀这一类。



不要像课本里那样简单的认为,琥珀都是有昆虫的。这种里面有各种昆虫的琥珀是非常稀少的,市场上也不多见,从价值来讲,也是非常珍贵的。


潘家园举办了第一届缅甸琥珀节,我们收集了那些精品虫珀,一起来欣赏一下小学课本上说的琥珀,到底有多神奇。



▲琥珀三宝之一的蝎子,该蝎子是目前缅甸琥珀中出现过的最大的完整蝎子,非常原始的类群,体型庞大,上了缅甸中央新闻。



▲缅甸琥珀中的雌性仙女蝎蛉,仙女蝎蛉属于长翅目,这类在缅甸琥珀中本身十分罕见,而一块琥珀中同时包裹了雌性仙女蝎蛉更是可遇不可求。



▲缅甸琥珀中的蜉蝣成虫,蜉蝣幼虫水生,成虫所谓朝生暮死,生存时间很短。



▲缅甸琥珀中的短尾鞭蝎,又名裂盾。尾部有心状短尾。



▲缅甸琥珀中的白蚁若虫,白蚁若虫在被琥珀包裹时,由于体内还有食物残渣,而白蚁若虫体内又有特殊消化细菌与实物残渣发生反应,生产甲烷气体,气体在身体内鼓包,导致白蚁若虫身上有很多小包包。



缅甸琥珀中的叶峰幼虫,膜翅目幼虫,长得很异形。


▲缅甸琥珀中的蚂蚁卵,卵中蚂蚁已经成型,但还没破卵而出。


▲缅甸琥珀中的黑帝斯蚁,这类蚂蚁下颚有一对类似猛犸象牙一样的结构,非常特殊,因此俗称猛犸蚁。



▲缅甸琥珀中的天鹅绒虫,天鹅绒虫又名栉蚕,这类虫子在生物学上的意义非常重要,是节肢动物与非节肢动物的衔接物种。



▲缅甸琥珀中的原始螳螂类群,螳螂与蟑螂是近亲,这类螳螂的捕捉足还十分弱,应该是中间过渡类群。



▲难得一见的黾蝽交尾,黾蝽生活在水面上,在琥珀中本身就非常难得一见,而黾蝽交尾更是难得。



▲水生扁泥甲幼虫,扁泥甲幼虫是鞘翅目扁泥甲的幼虫,生活在小溪中,因此在琥珀中非常罕见。这枚琥珀不仅包含了扁泥甲幼虫本身,还包含了他的生活场景,有意思。



▲缅甸琥珀中纺足目昆虫的代表,足丝蚁,足部膨大。



▲保存完美的伪蝎。



▲缅甸琥珀中鞘翅目原始的长扁甲类。



完美姿态的猎蝽。



▲完美石蜈蚣,蜈蚣在所有化石产地里都是非常罕见的,只有缅甸琥珀里能够比较平易近人的欣赏漂亮的蜈蚣。



▲完美的捻翅虫,捻翅目的代表性昆虫。



▲缅甸琥珀中的大鞭蛛。



▲缅甸琥珀中超级奇葩的“蛉”幼虫,这个幼虫非常特殊,暂时归到蛉幼虫的序列,但是蛉幼虫是没有尾须的,这个虫有,超级奇葩。后续如果有新的更正另作说明。



▲琥珀中奇葩的旌蛉幼虫,个人觉得,在所有的昆虫中,旌蛉是最奇葩的,同样他的幼虫也是超级奇葩。



▲非常漂亮的恐龙羽毛,现生鸟类主要是飞羽和绒羽,这类是恐龙的炫耀羽。



颚部非常犀利的大刺客蛛。



完美长尾鞭蝎



▲蜻蜓目大豆娘,蜻蜓分蜻、蜓与豆娘,豆娘有名色聪,颜色艳丽,停歇的时候翅束起。



▲蠼螋,又名剪刀虫。



▲大蛇蛉



▲完美的植物



▲地蜈蚣



▲蜚蠊的应急产卵。



▲石蛾



▲长相古朴的原沫蝉。



▲缅甸琥珀中非常原始的鞘翅目原鞘眼甲,蕾丝边,好看。



▲长的像虾的石蛃



▲缅甸琥珀中非常特殊,巨大的蜡蝉。



▲完美的石蝇。



▲腹足纲大蜗牛。



▲琥珀中栩栩如生的鳞翅目幼虫。



▲蚂蚁搬卵。



▲拟蝎有搭车大昆虫的习惯,双翅目的大虻对拟蝎来说就像直升飞机一样。



▲大蜡蝉



▲战斧状的果实托



▲杉树叶



▲好看的叶子



▲保存完美是水生豆娘幼虫。



▲复眼犀利的双翅目大虻。



▲长相奇特的直翅目若虫,翅芽已经出现



▲琥珀中包含三只脉翅目蛉,每个蛉的个头都非常大。



▲马陆




▲模式标本,2015年6月夏方远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Elife上发表的最古老昆虫育幼行为的标本。



▲蝎子斗蟋蟀。



▲模式标本,2016年6月夏方远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白垩纪时期昆虫伪装行为的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2016年6月夏方远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白垩纪时期昆虫伪装行为的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2016年1月夏方远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德国著名期刊Science of Nature上发表的白垩纪时期拟寄生性双翅目虻类,并以夏方远先生的名字命名为夏氏针虻。



▲模式标本,2016年10月夏方远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在国际著名刊物《Cretaceous Research》(白垩纪研究)上发表的一类非常罕见的具有栉角状触角的石蛾,并以夏方远先生名字命名为夏氏栉角石蛾。


综合来源:灵珀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