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上)】文化与艺术空间景观设计——卢浮宫朗斯博物馆公园&天津市文化中心景观设计

 思植木 2017-01-04
该项目选自《景观设计》杂志2014年NO.2总第62期——“专题”栏目
文化与艺术空间景观设计
        当文化与建筑如清泉灌注到一个空间或空地场所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将经历一个从“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跃升,精神就不再只是精神,而成为一种“精神物质”,这些空间和场所本身也将成为文化、成为艺术。
——庞伟
卢浮宫朗斯博物馆公园
项目位于一片长条形的矿渣堆上。这片因采矿遗留下来的矿渣堆高4m,场地面向洛桑戈埃勒的两座矿渣堆,在其周围环绕着花园般的城市社区。
        场地四周残存长达数公里的轨道网,由从场地外挖掘的土壤堆填而成,上面铺设着铁轨,曾用于运送物资。现在,这片轨道网很好地将场地与外界联系起来,使博物馆公园可以像其他城市公园一样,吸引周边游客的到来。
该项目狭长的外形真实地反映了工业区的形象,并且打破常规——建在一片矿渣堆之上,而不是直接建在地面上。废弃铁轨所在的区域曾被作为恢复植被的小型生态区,在过去的20年里,这片区域的西侧已经长成了一片树林,并形成一条生态走廊。在这片被过渡砍伐的地区,如此茂盛的植被空间和附近城市社区里的树林显得尤为宝贵。
        设计师将植物与文化相结合。前者是公园的主要吸引力,后者则包括博物馆本身、各类活动空间、具有纽带作用的“轨道网”以及让人们记忆犹新的矿区历史——从砍伐植被、采矿、发展经济,到停止采矿、恢复植被、保护自然资源。
        公园的地表设置了许多孔眼,其内部填充有过滤石和矿渣,能够收集、保存并过滤雨水,而多余的雨水可用于浇灌条形花园。这些孔眼也将为苔藓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苔藓可以吸附重金属并减少周围的浮尘。
天津市文化中心景观设计
计理念

          “飞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其中水文化便是代表,因此,该项目为景观主轴线引入了“飞流”的概念,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磅礴之势溢于言表。其中, “飞”体现的是速度之美、韵律之美,有飞速发展和潜力巨大的寓意,其气势如“银河落九天”般壮阔;“流”隐含着历史与文化的源远流长,虽然经历了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流转,一代文明古城时至今日仍然为后人所发扬光大。“飞流”由象征“天”的小天鹅博物馆倾泻至代表“地”的大剧院,把一切美好祥和之物带到这块文化宝地上,它将再次激发天津人民的创造力,也预示了天津市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温故而知新”
        设计师充分挖掘天津市的文化内涵,力求打造新的文化中心。因此,该项目强调的是 “中心”的概念:从地理位置角度看,该项目位于天津市的中心地段,周边环境优美、景观丰富;从功能角度看,该项目北侧的商业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气氛活跃,与其南侧静谧的文化带相呼应;从时空角度看,该项目南侧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带象征着天津的历史与文化,其北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象征着天津的未来,“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此外,在代表“天”的小天鹅博物馆至代表“地”的大剧院之间的空间,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态势;势不可挡的三重“奔流”同气势磅礴的“飞流”形成了新的理念空间。根据设计理念,设计师制定了“文化”“人本”和“生态”三个目标。 
景观分区的设计构思
        整个场地的景观分为水景、文化轴和生态岛三大区域。考虑到当前建筑间缺少串联景观,设计师将场地中心做了圆形景观规划,成为新的文化节点,既使东西两侧建筑形成了联系,又使南侧的“历史轴线”建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与北侧的商业建筑统一起来。
         水景
        该项目以水上舞台为中心,形成了“大剧院—水上舞台—文化圆路区”的景观主轴线,西侧的坡地林地则可作为舞台的背景,加之变幻莫测的音乐喷泉,在观众与舞台之间形成了梦幻般的效果,恍如天境,使舞台范围扩大至整个文化中心,营造了大气的氛围,也使该项目成为了天津市的“大舞台”。
        繁华的商业空间至幽静的水岸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多层次交换空间,每个单元空间相辅相成、互补共生。
         文化轴
        “文化经纬景观带”位于该项目的南侧,以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三个主体建筑为核心,并由主体建筑北侧的亲水空间、南侧与市政道路衔接的公共空间所构成的“文化纬线”,以及相邻主体建筑间公共景观空间所构成的文化经线组成。该区域的景观设计注重功能性,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手法,形成了既充满现代气息又具有极高艺术品质的文化坐标。
        设计师认为城市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室内与室外相互呼应,人与人相互交流,必将形成新的文化空间。
        “文化经纬景观带”具有明确的功能诉求与独特的建筑风格。因此,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对该区域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全面、精准的解读,将“建筑外延融入景观,室外景观包含建筑”作为出发点,从设计理念、建筑结构、功能特性、服务人群等诸多方面考虑,打造出了形象化、元素化、艺术化的建筑,这些建筑之间既联系紧密又各具特色,并且可以完美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
        “文化纬线景观带”以建筑前庭广场为核心区域。广场的铺装纹样采用线段的形式,用以呼应主体建筑的直线造型;广场亲水岸线呈阶梯状伸入湖水,用卵石做水下铺陈,同时对组团式造景景石加以点缀,既保证了水岸的安全性,又达到了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也避免了因使用护栏造成的生硬的空间疏离感。
        “文化经线景观带”,即三大建筑间的两条景观大道,是基于景观带内部建筑主体向外延伸的裙带建筑、地下空间和多个地下入口(如地下车库入口,自行车坡道等)而设计的。设计师巧妙地将不同风格的建筑主体分隔开来,同时亦将城市道路与中心水景平台联系起来,形成从繁华都市到静谧自然的演变;设计师还采用了南北向波浪式微地形的景观设计形式,巧妙地将建筑构筑物隐藏于绿化之间、融于整体景观之中。变化的、跃动的绿色波浪使简单的行走变成了一段绿色旅程,给人们带来惊喜,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生态岛(生态+对景+背景+遮挡+水循化净化系统)
        生态岛作为该项目的中央绿地,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园区中惟一的较为集中的大面积绿地。它与大剧院隔湖相望,一柔一刚形成对景,在独特的景观照明的配合下,又可作为水上表演舞台的天然背景;其多层次的自然生态结构也将西侧熙攘的城市广场进行了软性隔离,对于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湖面,生态岛“S”形水岸线上的生态湿地则是天然的水循环净化系统。如果将整个园区看作健康的体魄,生态岛则可被视为“文化中心之肾”。
        生态岛景观设计的原则秉承着该项目“文化、人本、生态”的设计目标。整体上坚持以人为本,力求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美学效应的绿地系统,体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共生;植物配置设计以“五重景观”为原则,以天津市具有代表性并能体现季相变化的本土树种为主,如合欢、西府海棠、馒头柳等,并合理搭配其他在各季节开花的树种,协调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使生态岛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特色的景观。
        生态岛的场地以微地形为基础,以多种类、多层次的组团式绿化为主要造景元素,以观赏看台、表演舞台、草坪广场等空间为景观节点,分为五个区域,即城市客厅、中央公园、市民广场、自然景观湿地和人文景观湿地。其中道路和步行系统贯穿于绿地、广场和水体之中,环环相扣,既营造出了生态景观,又使生态岛的交通更加便捷。沿道路和步行路布置的多种供活动、交流、休憩的公共设施,使景观既具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同时考虑到道路系统和广场的车辆、人群的集散问题,设计师进行了总体交通规划,使游客获得良好的观赏和游览体验。
        生态岛的景观结构以“自然生态、整体配合、时空变化”为原则来进行布局。生态岛的微地形、植被及构筑物的设计,是以确保从天津大礼堂、地铁口、城市广场到大剧院的视线不受阻挡为前提的,设计师巧妙地将微地形与视线进行了交错吻合的设计,并结合景观效果组织植物群落、设计植物组团、进行空间配景;同时注重内部各景点的组织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调控景观结构,使之形成自然有序的空间格局。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与整体景观设计理念统一,通过不同的栽植方式和群落搭配形式体现 “飞流”的理念。植物的种植形式规则有序,从外向内渐渐延伸,完成了空间和感受上的自然转换,使人们仿佛走进了大自然之中,身心得到放松。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因素,设计师选择了耐盐碱性较强、易于管理的植物种类。乔木类的有国槐、白蜡、红花槐、合欢、杜仲、法桐、新疆杨、紫叶李、复叶槭、独杆紫薇等;灌木类的有红瑞木、红花多枝柽柳、丁香、珍珠梅、榆叶梅、黄刺玫、蔷薇等;水生植物类的有菖蒲、睡莲、荇菜、荷花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