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27例

 渐近故乡时 2017-01-04

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27例

卢志刚

(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院 ,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7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在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丰隆、环跳、昆仑、阳陵泉等穴位注射甲钴胺以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每日注射1次,连续7天,间隔3治疗3疗程随访,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显效11有效14无效2总有效率达92.6%,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显著

关键词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穴位注射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尿毒症患者发病率中超过 60%[1],多为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与运动神经受损,是一种以四肢远端,尤其为下肢的疼痛麻木无力以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2],本病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本病除肾脏移植外尚缺乏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此法仅极少病人可以负担。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27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已经确诊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来荆楚理工学院附属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7例。尿毒症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痛风性肾病3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以及高血压肾病各2例, 其他1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5~72岁,平均55岁;病程1~32年,平均13年。

1.2 西医诊断标准[3]

①临床表现多为多发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 以双侧下肢损害为多见, 早期为肢体疼痛麻木、痛觉减低、烧灼感、肌肉痉挛,甚至出现“不宁腿综合征”;②查体可见四肢不同程度的腱反射消失或者减退;③肌电图检查有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延迟。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80岁或≤18岁;②已合并存在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如心衰、呼吸衰竭及肝功能衰竭等;③皮肤容易出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感觉异常及继发于全身其他疾患的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药物中毒、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及遗传等引起的神经病变;⑤出现过敏反应;⑥患者治疗不配合以及未签治疗知情同意书者。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均常规每周行2次血液透析加上每2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血液透析每次为4h,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聚砜膜透析器。患者常规口服金水宝胶囊、复合维生素 B、药用炭、骨化三醇等。

取穴:以手足阳明、手阳明、足太阳经为主。上肢取曲池、合谷、外关,下肢取足三里、丰隆、环跳、昆仑、阳陵泉。

用药:甲钴胺注射液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H200566530.5mg用1ml注射用水稀释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北京舒泰神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S2006002330μg用2ml注射用水稀释

操作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分别取单侧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丰隆、环跳、昆仑、阳陵泉,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和7号针头抽取甲钴胺注射液以及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药液,常规消毒注射穴位,直刺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将上述药液推入,每穴0.5mL,两种药液穴位交替注射,快速出针后用消毒酒精干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防止血。每日1次,两侧穴位交替注射。

疗程:每疗程为7天,疗程期间休息3天。连续治疗3疗程,评定患者疗效为随访3个月后进行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 临床症状上患者的肢体疼痛麻木以及局部感觉异常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肌电图提示感觉传导速度(SCV )每秒增快>5m/s甚至恢复正常;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好转,SCV增快在2-5m/s之间;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见改善甚至加重,SCV增快<2 m/s。

3.2 治疗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27例患者中显效11例,占40.7%;有效14例,占51.9%;无效2例,占7.4%。总有效率92.6%。

4 体会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尿毒症患者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多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半年后就可出现,可伴有多种周围神经病变,如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以及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有以下方面: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时,体内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等小分子尿毒症毒素及PTH、β2- MG等中分子尿毒症毒素在体内积聚损害周围神经,蛋白质结合的部分尿毒症毒素、酶活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多种营养物质缺乏,以及血透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等因素;其主要治疗手段是肾脏移植、血液净化、内科保守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5]

祖国医学认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在尿毒症基础上发展而来,尿毒症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湿毒化热、寒热交错、虚实并见、阴阳失调等,而周围神经病变则归属于“痹证”,病机为寒凝痰阻血淤、气血失畅、脉络阻滞,主要治疗方法是扶正祛邪固本、标本兼顾[6]。《丹溪心法》谓:“麻是气虚,木是痰湿、死血……又有因需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周身掣痛麻木者。”《症治汇补》谓:“麻木,因营卫之行涩,经脉凝滞所致。多见于手足者,以经脉多起于指端,气血罕到故也。”

     穴位注射法因其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又可直接作用于患病局部,在周围神经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并且发挥着一定的独特优势,可缓解周围神经病局部损伤神经出现的炎性水肿,有效促进局部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7-8]。目前对于治疗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恢复受损的局部神经功能,使其进行修复和再生是重要的手段,以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B族维生素(尤其是甲钴胺)是目前公认的加速神经修复和再生的一线药物,而神经生长因子在各种周围神经病的修复和神经保护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两者结合可极大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再生,减少患者局部肢体的疼痛,有效改善受损感觉区域的范围[9]

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足三里、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穴,均有疏通经络、活血行气之功,丰隆还有化痰通络作用。足三里与曲池两者为同名经合穴,相互配合可凑通经络、补气血之功;足三里、合谷、曲池健运脾胃,主润宗筋。外关可以疏调经络之气,曲池、外关合用祛风止痛、化湿通络,环跳、阳陵泉可以疏通少阳经气血。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下肢麻痹或瘫痪的要穴阳陵泉又为筋会穴,可以疏调经筋。诸穴合用,共奏驱寒化湿、活血养血、疏通经络之效。

因此,本病首先血液净化基础上, 同时辅助穴位注射甲钴胺以及鼠神经生长因子不仅能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还可刺激穴位进而调整局部经络气血的失衡起到营养局部受损神经和促进其修复再生的作用。本治疗方法是在消除病因,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总有效率达92.6%。整个过程发挥药物与穴位针刺与的双重作用,未出现头痛、恶心、皮疹、心悸等不适,是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探索和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