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乒乓网

 书童的主人 2017-01-04
控制型打法:业余选手特有的风格与印记 (上)
     ----节选自《感悟乒乓》

感悟乒乓.png

乒乓球选手的风格无非两大类,进攻型或者防守型。在双方的角逐对抗中,主动进攻从来是最有效的得分手段,不管是谁,学球总是先从攻球练起,自愿打成防守型的几乎没有,这在专业界和业余界都一样。


不过,在业余选手中还存在一种介于进攻和防守之间的打法。它有攻球,善防守,但更多的还是以推挡、搓球、挑打、快带和打落点打相持为主,以控球能力强为标志。因为不是科班的主流打法,乒乓球专业术语里没有它的命名,姑且称之为控制型打法。


归纳起来,典型的控制型打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控球能力强。这类人一般技术比较全面,实战能力强,台内球、相持球较好,手感细腻,无谓失误少。战术运用较为合理,控球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强,球路落点飘忽不定,让对手空有浑身的劲而使不出。攻守大体平衡,防守一般强于进攻,韧劲足,打不死,球粘难缠。不轻易发动攻势,耐心周旋,“不见兔子不撒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发起有效攻击,多属后发制人。


u=3105130722,1488112528&fm=23&gp=0.jpg


用头脑打球。一般不以力量见长,而以经验和对场上局势的掌控来争得先机,通过球的落点、节奏变化,避实击虚,诱使对方主动失误。技战术使用不拘一格,“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线路活,球路怪,落点刁,变化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对方难以准确预判,摸不清规律,摸不着头脑。精于算度,善用谋略,常有逆向思维,利用人的思维定势打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球。


以巧取胜。以手熟、讨巧为标志,善用小臂、手腕发力,用巧思,使巧劲,动作隐蔽且幅度较小。善于调动对方,把对抗引入自己的节奏;善于借力使力,脑力用得多,体力用得省。球龄一般较长,经验丰富,手法娴熟,善于处理较为复杂局面,心理素质比较好。相对于强势进攻的实力派来说,它是技巧型的。


有鲜明的特色技术。即所谓的“一招鲜”。这样的技术属个人原创,往往源于缺乏正规训练,动作难看,击球无理,但日子久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难看成了实用,无理变成有理,误打误撞终于修成了正果。“一招鲜,吃遍天”,也许综合实力不是很强,但打“遭遇战”有优势,往往能让适应能力差的人吃不了兜着走,击败实力高于自己的对手也不鲜见。


说了很多优点戴了许多高帽,好像多么先进的打法。其实,这种打法在乒乓球界里并不是主流,如果让初学者选择,估计没什么人会选择这种打法。它的形成,基本上是被逼出来的。


几十年前的中国,物质条件极其有限,想打乒乓球,没有正经的球台场地,更没有电视、教科书可供模仿自学。除非有人教,否则拿起球拍只能是乱战一通,完全不知道有什么章法可循,动作也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难看,生硬,不合理。不合理的后果就是攻球(当时主要是突击扣杀)难以发出很大的力量,到了一定水平后,杀伤力不足成了制约水平提高的瓶颈。


自身进攻能力不足,却又惧怕对方攻击,只得另辟蹊径,通过力量、落点、节奏、线路的变化来调动对方控制对方,造成对方难以上手,为自己增加赢球机会。


同时,在没有规矩章法约束的前提下,许多人无师自通,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打法,尤其以直拍反手位出彩最多。因为反手位进攻能力弱一直是直拍选手的软肋,被逼无奈之下,一些人天马行空各显神通,凭借自己的能力、手感,练就与众不同的绝招:有的反手弹击既能借力使力,也能主动发力,速度极快,凶狠异常;有的反手攻由于不规范,异化成反手“刮”,能打低点也能打高点,势大力沉又略带下旋,很不好防守;有的在球高点开始下降时,反手能似撩似弹地抽一板,类似于反手攻,威力不大,但作为过渡,能暂时化解反手位的被动;还有人练就直拍反手弧圈,类似拧台内短球那样来拧出台长球,虽说威力不大,偶尔使用还是让人猝不及防。


b21c8701a18b87d6065d6ae9070828381f30fd2d.jpg


所有这些,留下的是那个年代的印迹,有其历史必然性。几十年后的今天,资讯业已经非常发达,但只要还有人在封闭条件下,完全靠自学起家学打球,这种控制型的打法应该就不会绝迹。


与当今一统天下的弧圈球技术相比,这种打法无疑是落后的,而且落后很多。或许在前几板的相持中你可以控制局势让对方攻不起来,但进攻方一旦上了手,攻球有一定质量且连续性够好,防守方总是比较吃亏的。所以,控制型打法要和进攻型高手相抗衡,显然很难占得上风。


但这种打法又是实用的,在业余界里完全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在业余选手中,没有几个人不会拉弧圈球,尤其是年轻人。不过除少数有天分的外,一般人半路出家,所谓弧圈球的旋转速度差强人意,小球技术普遍较差。即使一些人有一板凶狠的杀板球,但碰上控球能力强的,通过摆短、逼中路、推吊大角、搓转与不转的球,就可能让他上不了手,或造成失误。面对基本功不够扎实的业余选手,控制型打法可以通过有效控球,化解对方攻势,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不管什么类型的运动员,在场上随着步伐移动重心变换,都会有他接球够不着或者难受的部位,这个部位,就是他的痛点。控制型打法的选手往往能敏锐感知对方在不同位置时的痛点,然后把球打到这个痛点上,让他别扭难受。所以,他的主动得分不一定多,倒是对手失误送分多。有些人输了球总觉得不服气,认为对方实力并不怎样,是自己没发挥好,失误多。其实,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正是实力的体现,双方比的不单是外在的技术和力量,也斗内在功力,如同武术中的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看起来不那么强悍激烈,不那么大开大阖、孔武有力,其实已臻打球的化境了。如果说,进攻型打法是依靠力量、旋转、速度主动得分的话,那么,控制型打法的精髓则是制造变化让对手主动丢分。


这种打法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第一,技术要全面稳定,吹拉弹唱、笙箫琴瑟都要有一手,不能有明显的技术短板,这样对战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粘得住对方。防守要有韧劲,耐得住一般炮弹(不是高爆弹)的冲击。同时,在出机会球时,也要有稳定的一板制胜的杀球。相持控制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觅最佳战机,给予最后一击。常见到一些人耐心周旋,“磨”出了机会球,却一板打飞或下网了,前功尽弃。这样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输球,是很伤士气的。


xin_07303073110194213118814.jpg


我市一位年过六旬的球友Y君,好些打进攻球的球友包括年轻人对他都很怵头。接、发完球后,他后退一步摆出一副防守架势,高接低挡,左撩右带,一般人的弧圈球大都打不穿他,抓住时机他还可以借力发力,一个跨步上来,正手杀球反手弹击,力量不大,落点极佳,让人防不胜防。这种类似足球的防守反击,可以说是控制型打法的典型了。


第二,要有长期的积累。这种打法给人感觉比较“粘”球,就是说,比较能适应场上出现的复杂局面,对各种变化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懂得在不同情势下采取的正确稳妥的应对策略,不轻易失误丢球。这就必须有长时间的实战积累,以及由此获得的丰富经验和良好手感。所以,这种打法主要出现在年龄大、球龄长的选手中,就不足为奇了。


厦门乒协
曽汉中
2016年12月


分享到新浪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