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四大名医

 恬淡虚无212 2017-01-04

韩玉辉

(1884~1970)

韩玉辉(1884~1970),字韫山,男,山西省寿阳县人。熟谙岐黄之术,精于辨证论治,从医60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内外妇儿无不通晓,妇科一门尤为所长。他宗法傅山先生,又有所阐发。辨证多从肝、脾、肾三脏、立论,固本培元,调理气血,理法严谨,方效药简,屡起沉疴。出身中医世家,四岁始即从祖父启蒙背诵医学入门之书,祖父韩现莲为三世家传名医。16岁即儒医并学,21岁时辍学经史,专攻岐黄,并随祖父应诊乡里。1927年移居太原行医。1957年应聘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临床研究工作。1958年山西省中医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并先后被推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太原市政协常务委员。1958年因其成绩优异受到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嘉奖,表彰韩老“在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方面表现积极,成绩颇佳”。著作有《妇科挈要》、《妇科挈要补注》、《妇科挈要》(修订本)、《妇科学》、《解肝煎临床应用经验》等。

白清佐

(1890~1973)

白清佐(1888~1967),字辅臣。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白家五世以中医为业。年15即秉承家学,又私淑黄元御、傅青主之学。18岁时即在山西太原著名的济生庆、体元堂,仁育堂等药店坐堂行医。1931年参加太原光明制药社,任名誉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参加太原市第十四联合诊所,任医师,兼太原市中医学会理事。1957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成立时,欣然应邀参加该所的医疗研究工作。曾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白清佐先生注重实践,不善写作。1962年经陈重光、李长普整理其临床验案数十则,发表于《中医研究通讯》及《山西医学杂志》(1964年4月号),后又汇集为《白清佐先生临床经验辑要》(于1963年12月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部印行)。

萧通吾

(1890~1973)

萧通吾(1890~1973),男,字广远,河北省武安市人。山西省名老中医,出身于中医世家。7岁开始读私塾,在父辈行医的影响下,12岁弃儒随父辈学医,初步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技能。父辈先后去世后,因同族兄弟行医者众多,1913年迁居太谷县任村定居,开有“隆太和”药铺,边看病边卖药,悬壶乡里。“隆太和”药铺声誉日隆,求诊者络绎不绝。1953年太谷县任村成立第八诊所,他积极响应,将药铺归并诊所,并在诊所工作。数月后因诊务繁忙,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半身不遂回家休养。1955年身体刚刚康复,应太谷县人民医院的邀请,任职于中医科。1962年2月调至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高干门诊工作。代表作有《萧通吾脉诀及脉案》,获1989年度山西省医药卫生科技著作三等奖。

李翰卿

(1892~1972)

李翰卿(1892~1972),又名希缙,号华轩。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人。历任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医务主任、副院长,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等职。其舅父张玉玺乃当地有名的儒医。李翰卿自幼从其学医习文,尽得其传。27岁时,由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应试,以成绩第一名被录取。1922年毕业,先后应邀在太原复成堂、体乾堂等行医。35岁始独立开业,悬壶并州。李翰卿治病尤遵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荆,每能救危难、起沉疴而得心应手。1970年他与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于载畿合作研究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开创了中西结合治疗宫外孕之先河。改写了宫外孕必须手术治疗的历史。1960年编著成《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一书。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根据李翰卿生前常用的治疗小儿腹泻、厌食症的丁桂填脐散立项,研制开发成中药新药“宝宝一贴灵”。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