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做“你正常吗?”的视频访问,话题是“父母跟你讨论性正常吗”,88%的人选择不会,12%的人选择会。视频中采访了许多年青人,最后采访到两位老太太,她们笑嘻嘻地说,不,当然不会跟孩子讨论,他们懂得比我们多多了,小学幼儿园就什么都懂了。 小孩子懂得多少,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但至少有一点大体可以肯定,他们不会比我们当年更糟糕。 不怕暴露年龄地说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读中学的时候,上生理卫生课,与生殖有关的章节课堂上是不教的,选修,自学。不过,这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性知识简直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对性的态度、对情感的态度才重要。 有时想起我度过一个这么幼稚的青春期,我简直都要找块豆腐来撞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邻班有一个男生,托我的闺密送些小东西给我。我莫名其妙,加上的确不喜欢那些小玩意,不收。后来闺密说他喜欢我。我大怒,骂人家是流氓,连闺密也绝交了。那男生还不死心,偷偷跟在我后面,看着我回家。我告诉我爸,后面远远躲在树后面的那个小男孩是坏人,叫我爸用扫帚赶走他。 我似乎从来没记住过他的名字。可怜的小男孩,你不该看上我这样不解风情的蠢货。 我会告诉你们,我中学的时候还把男生塞给我的纸条大义凛然地交给老师吗? 或许,碰巧我的生活圈子里都是性晚熟的同学朋友;也不是没有听过说谁谁谁“早恋”,谁谁谁有男友,但那都不过是听说过,没见过。况且,那些人多数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跟我不是一路人,我不在意。 所以高三时大家看到邻班的男女班长在校园里牵着手的时候,我们这些八婆们脆弱的小心灵都碎了一地。怎么可以这样?高三了还要不要学习了?身为班长怎么可以作风不正?难道喜欢一个人不应该是离他远远的,不影响他学习吗? 人家不过牵个手,我就吓得风中凌乱了。 你没看错。那时已是九十年代了。我去上海读大学前,妈妈还劝我大学期间不要谈恋爱,要专心读书呢。 我最好的女友们似乎也跟我差别不大。大二的时候,听说有个有男朋友的师妹翻书包时掉出个安全套,不知怎么就成了个事,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大家都啧啧称奇,暗地里嚼过多少舌头啊。 之所以把自己的糗事说出来,只想说,这样的傻事,应该不会再发生在现在的小孩身上了。资讯的丰富与传播方式的迅捷,固然增加了不少知识,但更关键的是,在吸收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中,最终会重新形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量变可以引向质变。科技对人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对此,我相当乐观。 但我这一代的懵懂,与父辈们的源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性禁忌和压抑,又不是一回事。我敢说,我也并非因为没文化、不读书才变得那么幼稚的。更大的可能是,我的琼瑶亦舒红楼梦看多了,洋洋洒洒的金庸小说我能读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爱,托尔斯泰、雨果也只喜欢救赎、道德、爱情而无关肉体——我一心向往这种虚空、唯美、纯粹。 坦白地说,我是不正常的。不过好在,我知道自己不正常,也知道什么是正常,并且从来不会以自己的不正常揣度别人的正常或者另一种不正常。所以,我现在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同性恋、双性恋等等情感模式的接受度是很高的。有人曾很不屑地说:说说多容易,但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你能接受吗?我认真想了想,说:没问题。 回到话题中是否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问题。我不觉得这有一个固定答案。这纯粹是一个技术性、知识性的问题,不难,但需要你对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他们在三岁五岁的时候,就很执着地想搞清楚“结婚”的含义了,女孩想跟爸爸结婚,男孩想跟妈妈结婚,如何引导他们的好奇?家长不必觉得责任重大,因为小孩子有口无心,根本不会往心里去。 88%的人选择的是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原来这么多人放弃对下一代的性教育。这会是一个令人焦虑的答案吗?其实不然,如果放在视频中你就会发现,很多并非源自于大人的性禁忌,而是因为孩子们拥有的信息已超越了家长,家长羞于露怯。这种情况下,还不如不加干涉。他们自然有他们的方式进行沟通。 而且,如果像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那样,上大学时禁止谈恋爱,大学一毕业马上担心嫁不出去催着相亲,这样的性教育越多,就越反动——对人性的反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