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秋天最吸睛的拍品:陈鸣远佳意壶

 張羽 2017-01-04

|












|







|




「佳意壺」以冷金黃泥為胎,黃紅白黑諸砂掩映。窯火克諧,包漿瑩潤,寶光流動。此壺圓中蘊方,有筋有骨,以三稜六瓣分割半圓壺身。稜線清晰,由陰陽二線交互組成,陰線於坯體半濕半乾時以細竹棒壓印而出,陽線則以細泥堆塑理出。形象生動的稜線,節序有致的瓜瓣,神似肥碩的楊桃對剖。


陳鳴遠善於臨仿瓜果稜瓣筋囊,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瓜果,經其妙手簡化提煉、增益補闕之後,往往創作出一新耳目的清逸形制。








「佳意壺」壺身筋紋自然生動,由壺嘴與壺把兩面正視,尤見光影流動,張力十足。壺頸、壺蓋圓穆周正,壺口與壺流、壺把處於同一水平直線,橫向串聯了全器氣韻。壺頸短直,台式平蓋,上承柱鈕,壺頸由壺身往上延伸成平蓋,又集束為柱鈕,鈕蓋中央帶氣孔,規整周正。以氣孔為中心,由五枚如意頭紋均分押印圍繞,近蓋沿處飾以陰線一周。蓋面五枚如意頭紋之間仍留細直痕,為印押時以鐵刀打稿之工作痕跡。


一彎式的壺流出水利捷,呼應了全器線條動態。壺流與壺身以暗接手法處理,銜接自然有度,壺嘴下緣延伸至壺身之稜線雖然已逾九十度,但整體含蓄流暢,起伏有致。壺嘴下緣經倒角處理,避免過於尖銳容易碰撞壞損。與壺流相對之壺把上部翹出飛扣,圓弧把身與壺身線條相應,近底折收,頗具力度。底有三圓餅形足,一足於流下,二足分踞近把二側,三足形成正三角形。

 








「佳意壺」壺底以鐵刀精刻「從來佳茗似佳人,坡公句,鳴遠。」十二字,左下並鈐陽文篆書「陳鳴遠」方印一枚。銘款前七字為隸書,餘以楷書為之,書法波桀有致,秀雅挺健;刀法靈動俐落,削泥猶聞墨香。







|









過去關於陳鳴遠的研究進展有限,主要原因是囿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仿古潮,如陰霾罩頂,揮之不去。近幾年紫砂收藏浪潮進入了新的高峰,文物間的交流互動熱絡,許多重要的名家名作紛紛浮出檯面,提供了我們考據明清紫砂更豐富的研究材料。加上一些當年參與上海仿古陶人相關文獻資料陸續披露於世,關於陳鳴遠的真偽鑑別,干擾因素已經漸漸釐清。以下僅以筆者對陳鳴遠「佳意壺」之研究為例,舉證條敘,驗證比對,如有失慮之處,尚祈各位方家不吝指正為盼。







|



▍壺蓋上的雲紋密碼

可能是受到外銷紫砂風格影響,康熙時期紫砂器上的繁複紋飾大幅增加,從明季的簡練素雅迅速走向典重華麗,據歐洲宮廷舊藏紫砂器,如最有名之德國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1670-1733)收藏(今屬德國國立德勒斯登藝術收藏基金會),乃至荷蘭東印度公司所載船貨之紫砂器,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沉沒於南非開普敦Table海灣之歐斯特蘭號(Oosterland),皆可窺知。由於印押手法操作方便又華麗典雅,遂被大量採用,至乾隆朝終於蔚為大觀。

 

 





在陳鳴遠遊走四方的隨身工具袋中,必然帶有幾枚精雕的小紋章,這是他用於裝飾作品的重要圖騰。睽諸南通博物苑藏「陳鳴遠五色紫砂碗1」、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鼓釘紋小水丞2」、天津博物館「陳鳴遠天雞紫砂酒壺3」、台北林氏家族藏「百斗酒杯」4以及這件「佳意壺」等可信的陳鳴遠藏品,皆見印押紋飾,可見此亦為其擅長的一種裝飾手法。以陳鳴遠名重一時,或許也對清初的印押紋飾風尚,起到推波助瀾的影響。

 

在這一件陳鳴遠「佳意壺」的壺蓋面氣孔四周,正是以印押技法裝飾五枚如意雲頭紋飾。就視覺規劃而言,相較於稜線起伏的壺身,此壺的柱形鈕鈕面開闊,如不做裝飾,便顯得單調,但如裝飾過於華麗,又難免讓全壺氣息過於活潑躁動,選擇印押一圈如意雲頭,恰恰可以創造不噪不喧的視覺收束效果。陳鳴遠這個美學思考,其實也為我們埋下一個伏筆……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砂藏品中,目前僅見一件陳鳴遠作品。即康熙朝的「鼓釘紋小水丞」,此水丞高僅4.4釐米,底部刻有楷書「鳴遠」二字,並鈐篆書「陳鳴遠」方章。大口、溜肩、圓腹、平底,肩部突起一圈鼓釘紋裝飾,腹上回紋邊飾一周,下部印押四組雲紋,各由四枚如意雲紋組成。

值得一提的是,該水丞印押的如意雲紋與「佳意壺」出自同一枚紋章。甚至連器底的「鳴遠」刻款也如出一轍,這兩項重要特徵對於「佳意壺」出自陳鳴遠之手的推測,得到有力的支持。




陳鳴遠天雞紫砂酒壺





不惟如此,陳鳴遠的另一件作品,也在蓋面裝飾雲紋。現藏天津博物館的「陳鳴遠天雞紫砂酒壺」,其壺蓋以五枚如意紋環繞壺鈕太極紋,此一特徵與「佳意壺」裝飾趣味一致,差別僅於前者為模印貼花,後者以壓印為之。據考「陳鳴遠天雞紫砂酒壺」製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壺身環刻南北朝文人庾信(子山)詩句「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出自曹廉讓手筆。曹廉讓即曹三才5,字希文,他是陳鳴遠最主要的陶藝夥伴,絕大多數的雙刀描刻銘文,皆出自曹氏手底。經著名學者宋伯胤先生對照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王士禎放鷳圖》後幅曹廉讓題跋,確定其與「天雞紫砂酒壺」銘一致6。這件「天雞紫砂酒壺」曾為吳騫舊藏,其於《陽羨名陶錄》中談到:「予嘗得鳴遠天雞壺一,細砂作紫裳色,上鋟庾子山詩,為曹廉讓先生手書,製作精確,真可與三代古器並列。竊謂就使與大彬諸子周旋,恐未甘退邾莒之列耳7」。陳鳴遠天雞紫砂酒壺


鼓釘紋小水丞






▍折把飛扣  明制遺韻

「佳意壺」壺把不循常制,於倒把形式中又做變體,由上而下胥出,弧度與壺身相若,至下方戛然反折,與壺底平行收入壺身。所形成的虛空間,與壺體虛實呼應,頗見趣味。此式壺把異於上粗下細的常制,上下粗細一致,並置細微中稜線,帶有簡練勁挺的明季遺風,尤其九十度的折把,不禁讓人聯想起明式家具的接榫工藝。此種折把形制並不常見,僅見有台北翦淞閣藏「李仲芳款淨綠軒紫砂壺」8、台南張氏舊藏「大彬款天香閣紫砂壺」俱為清早期佳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壺的壺嘴與壺把上緣都有一條微微突起的中稜線,這並非現代模具成型的「哈夫線」(對開,half的音譯),而是有意為之的裝飾創作,這樣的稜線設計,顯然是用來呼應壺身的放射狀瓜稜線,統一全器氣韻,意即「貫氣」。因為圓柱泥條成型不難,一彎壺嘴甚短,兩者皆不需模具輔助。


壺把上端設一「飛扣」,可能是脫胎於明清紫砂壺流捏塑龍首吐泉的簡化提煉,化裝飾為實用功能,也利於提壺點注端握穩當。重慶博物館藏「陳鳴遠款清談見滋味方壺9」與前揭「大彬款天香閣紫砂壺」俱見飛扣設計。







▍三足鼎立  昂藏峙岳

此壺底足形制,為三枚短柱型,此即借鑑自青銅器的形制結構。紫砂考古材料中的三足壺式早見於明萬曆,為江蘇省錫山市文管會藏「大彬款柿蒂紋三足壺」。10另,丹麥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收藏一件竹節三足小提樑壺,高僅14厘米,(此壺見載於1674、1689、1690丹麥皇室收藏記錄,1665年Simonis Paulli書中早已繪製該件作品, 可知其製作年代應不晚於1665年。)11陳鳴遠似乎亦衷意此式,如台北鴻禧美術館藏「陳鳴遠款印花水盂12」、翦淞閣舊藏「陳鳴遠款束帶壺」俱為三足式;而上海博物館藏「陳鳴遠款飲讀壺」13,雖為四足,但底足形制比例、工藝氣息卻與「佳意壺」最為神似。









▍印款內藏  蛛絲馬跡

壺底所鈐「陳鳴遠」篆字陽文方章,經比對與上海博物館藏「陳鳴遠款飲讀壺」、南通博物苑藏「鶴村款戩穀堂青砂碗」,三者印章完全一致,此一鐵證顯示三者同出於陳鳴遠手澤。進一步仔細觀察,「佳意壺」的方章細節處較其他器物清晰,例如「陳、鳴」字體上方的幾筆豎劃,起筆處猶見極小的「v」形篆刀入刀痕,顯為印章初用階段,尚未被砂泥填覆。而其他兩件此處的起筆處則已見圓頭,顯經久用,因此得知「佳意壺」的製作年代為三器最早。而南通博物苑藏這套「陳鳴遠制戩穀堂五色紫砂碗」署款「丙子」,換言之,「佳意壺」的製作年代理當不晚於康熙35年(1696),是為陳鳴遠盛年時期的作品。



順此,我們從幾個細微的角度,談談陳鳴遠的工藝習慣。細察前揭「飲讀壺」、「戩穀堂青砂碗」、「佳意壺」三枚印章,鈐蓋時印邊微微擠出的餘泥相仿,可推斷出敲印者對泥坯乾濕的時機掌握、敲章力度等工作觀念都相當一致。






此外,「佳意壺」的「陳鳴遠」方章右上角與壺蓋面如意雲紋倆倆之間,都有一條輕淺的細刀痕,顯係鈐章前的定位記號。同樣的工作習慣,亦見於翦淞閣藏「陳鳴遠款虬梅碟」。(筆者認為「虬梅碟」亦為陳氏真跡,其印款與美國弗瑞爾美術館(FreerGallery of Art)藏鳴遠包袱壺一致;梅花瓣又與南通博物苑藏「陳鳴遠款戩穀堂白砂撇口碗」出自於同一組梅花瓣印模)。







▍款字風格  自有淵源

最後,就落款的書法風格分析。先談「鳴遠」兩字,為楷中帶行,「遠」字的間架筆法與其他鳴遠壺如出一轍,最後一筆之磔捺尤其相近。事實上,這也是鑑別鳴遠款識的重要標準之一,舉凡「東稜瓜壺」、「一啜瓜壺」、「和正瓜壺」14、「戩穀堂五色紫砂碗」、「清談見滋味方壺」、「鼓釘紋小水丞」等,莫不如此。









就題署的銘文來看,「佳意壺」題銘「從來佳茗似佳人坡公句」,語出宋人蘇東坡《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這句膾炙人口的蘇東坡名句,亦見載於日人奧玄寶(1836-1897)《茗壺圖錄》15收錄的「風流宰相」鳴遠壺。比對兩例,「坡公句」雖然筆畫未盡相同,但明顯出自曹廉讓筆下。曹氏書法起筆落墨較重,橫畫多由左下角起筆,向右上以約十五度斜角走筆,並於豎劃交與三分之二處,個人風格明顯。


特別要討論的是,「佳意壺」銘文「從來佳茗似佳人」是以隸書呈現,有別於慣見的楷書,這在所有陳鳴遠作品當中極為罕見。推測這或許是曹廉讓為了區別於另一件「風流宰相」壺,所作的書體變化。清初書壇名家林立,專擅隸書書家日益增多,技法論藝上有更深入的領悟,既學漢碑之典雅古拙,又參以行草筆法或篆、籀結體,任筆隨性,意疏而淡遠,一反常規對漢隸有新的詮釋,並以此作爲取法途徑。





其實,「佳意壺」隸書狀如布算、結字嚴謹,不由得使人想起文徵明的隸書風格。文徵明書風點劃沈厚,字形嚴整,筆法圓潤豐滿,呈現祥和靜穆、雍容華貴之貌。以晚明時期文徵明的書畫影響力之大,必然也影響到清初時期的曹廉讓。美國納爾遜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藏陸治(1496-1576)山水卷,卷後有文徵明以隸書所寫之《谿石記》,比較卷中「人」字,以及文徵明《隸書千字文》「律」字與「佳意壺」「從」字「彳」部、《隸書千字文》「位」、「伐」、「伏」與「佳意壺」「佳」、「似」字「人」部,乃至《隸書千字文》「名」與「佳意壺」「茗」字「名」的寫法,皆可相對照出曹廉讓隸書受文徵明影響甚深。以往學界僅知曹廉讓的行楷樣貌,「佳意壺」的出現,讓後人見到了他的隸書樣貌,恰恰也為「壺隨字貴,字因壺傳」一語,下了不同以往的註腳。







|


 









▍奚鄂銘  1880-1918

即奚光旭,一作奚旭,字振鏞、埜鶴,號鄂銘、萼銘、鄂廬。澄江(江蘇江陰)人。奚能霑嗣子。為富而仁,立身高潔,處事謹慎,盡脫富家習氣。富收藏,精鑑別。清末民國初上海顏料鉅賈,收藏家、齋名鄂廬(萼廬)、室名文彝軒、小冬花庵。奚氏與滬上諸名家如蒲華、吳昌碩、張祖翼、褚德彝、趙叔孺等相友善,尤與余杭褚德彝最為莫逆,故所購藏書畫及金石碑版,均以褚德彝一言為是。奚氏雖身在商賈,然鍾情社會公益事業,捐資興學,民國政府教育部為其頒發捐資興學一等獎獎狀,當時獲此榮譽的,全國僅孫輔三、周懷垣和他三人。一九一四年捐資两萬銀元修建連接無錫與江陰的義成橋。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捐資五萬銀元修建中國最早的開放式公園之一的蘇州公園、及吳縣圖書館,一時傳為美談。






▍褚德彝  1871-1942

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原名德義,避宣統諱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號禮堂,又作裡堂,別號漢威、舟枕山民等,浙江余杭人。篆刻初師浙派,後精研秦漢印,所作挺秀蒼勁。側款刻篆文,亦短峭入古,別有風韻。書宗河南(褚遂良),能得其淵源,隸書學漢禮器碑,功力最深。著有《金石學續錄》、《竹人錄續》、《松窗遺印》等近二十種,皆為有價值之著述,惜多未及刊佈。與黃牧甫、吳昌碩、趙叔孺、王福庵等交契至深。精篆刻,取徑浙宗,而廣涉古璽漢印,沉著遒勁,筆力挺秀,時露天倪,邊款尤短峭入古,精美如古之碑版。其印非知交不能得,人故無由知之,亦不欲人知也。辛亥革命後定居滬濱,四方求書及諸藏家出所藏求為題識者,絡驛於門。收藏家若張石銘、奚萼銘等,購藏書畫及金石碑版,均以禮堂一言為是。古董商及書畫掮客欲加賄賂,乞以兜售之物定為珍品,然遭嚴拒。


從上述奚鄂銘、褚德彝事略可知,兩人皆是書畫及金石碑版的收藏家,尤其褚德彝更是住著作等身的金石篆刻名家,以他們倆人的閱歷與專業,顯然也是十分珍視陳鳴遠這件紫砂名陶「佳意壺」,為製寶座,傳諸後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