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变异字:傅与付、萧与肖、阎与闫、戴与代、邱与丘、蓝与兰

 茂林之家 2017-01-04

姓氏是姓名的组成部分,姓名学是姓和名一起考虑的。姓氏一般不能改变,所以名字要依据姓氏策划,而不是单独策划。

我们知道简体字应该以字的来源来判断,但是变异字并非简化字,是姓氏的演变过程。以最终演变的字为准。

例如肖,起源于萧。但肖不是萧的简体字,肖是一个已经定型的字,所以用肖姓,以肖为准,相当于萧姓改为了肖。除非重新改姓为萧以萧论。而使用肖,则以肖论。

那简化字是什么样的呢?如“杨”与“楊”、“赵”与“趙”、“孙”与“孫”、“吴”与“吳”、“郑”与“鄭”、“陈”与“陳”、“冯”与“馮”等才是繁体字与简化字。

一、付与傅:

“付”是“傅”字的白字(变异字、错别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了具有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词典第414页中注明:“傅字不能简化成付”。同时,词典附录的《中国500常用姓氏》中,傅姓排在59位,付姓排在133位;其注解中更注明“付姓本很少,今有人将傅姓写成付,这是不规范的”。

二、肖与萧:

“萧”的读音是 xiao (音消),其形是“草”头下面一个“肃”,有“疾风知劲草”之义;而“肖”的读音是 xiao(音笑),其形是“小”字下面加个“月”,义为“相似”,诸如“肖像”、“惟妙惟肖”、“不肖之子”、“十二生肖”等等。“萧”与“肖”在中国旧版 《 辞源 》 、《 辞海 》及《 汉语规范词典 》中均有不同注解。注“萧”时有姓的义项,注“肖”时则无姓的义项,足见“萧”与“肖”是音、形、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萧”作为古老姓氏,是氏族的代称,血亲的符号。在汉字简化前,历代裔孙都能严守其本,尊崇无误,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只把“蕭”简化为“萧”,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因而在第二次简化时产生了误导,把“萧”简化为“肖”,并在权威出版物 《 新华字典 》 、《 现代汉语词典 》 等工具书中,特对“萧”姓作了独家注释:“萧俗作肖”。接着而来的是恶性传染,几乎在所有出版物和一切需要姓名的地方,普遍出现姓氏滥用的现象。纵然连未作特别注明的其它姓氏也纷纷滥用。诸如“戴”改“代” , “傅”变“付” , “魏’即“卫, “蓝”为“兰” , “枼”是“叶” … … 等等。后来根据众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意见,废除了《 第二次简化字 》。但毕竟在社会上试行了八九年,已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加之惰性人“避繁就简图方便”,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从根本上改变了姓氏文化的内涵,更是对祖传萧氏的一种裹读。

三、闫与阎:

姓氏简介: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文解字》中无“閆”。《姓谱》分闫、阎两姓。《五百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闫姓的起源参见“阎姓”。

首先,“闫”并不“阎”的简写字、不规范字。“闫”是“閆”字的简写,虽然《说文》没有记载,可《康熙字典》却赫然在列,《说文》起于草创,收字当然不全,《康熙字典》所收47000,是《说文》五倍有余,难道多出来的都是后来造的字?

据老吏考证,闫(Yán 严)氏之姓,实出吴中太伯之后。

相传黄帝裔孙后稷,传至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因由邠州迁岐山下的周原改国号周,古公亶父也因此称太王。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颇有才干,生一子姬昌。姬昌出身时有圣瑞出现,太王兴奋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和仲雍见状,明白父亲是想让季历继位,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就主动让贤,他们随后由岐山南下于荆蛮的今江苏省无锡一带,依照当地风俗,成为那里的君长。其后建立吴国,建都今江苏吴县。季历之后,姬昌继位,移都丰邑(今西安沣水西岸)。姬昌即周文王。周成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闫乡”,地点就在今天苏州吴县的下言桥附近。

为什么要将下言桥不称“言乡”,而叫“闫乡”呢?

第一、“言”乃言语之意,容易引起岐意。如“闫江”之名,如叫“言江”,人们便会误以为某某人在说大江的事情呢。

第二、“閆”字本身,寓有深意,即仲奕等人怀念先祖三贤,即“太伯、仲雍、季历”。门内立三人,表示祠堂里有三位祖先的神位。

第三,“閆”字拆分,乃“门”里“三”也。门为家室,三则“乾”也。此字表明“门里乾坤”,深奥雄远,岂另一个“阎”字所能代替?

闫氏郡望,即为吴地,周朝及春秋,多在吴越及东楚,即今江苏浙江。由于是王族大姓,繁衍甚快,战国时期,闫氏后人便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楚国(今湖北湖南)、蜀川之闫,均为东吴之闫后裔。两汉时期,闫氏向淮河与黄河之间扩散,江淮大地多数闫姓者,向来都用“閆”、“闫”为姓,很少有人写阎者。

至于“阎”姓,确为周室之后,于稍后相继被封于陕西和山西。周康王继位后,曾对鬼方(今陕西北部)及东南各地发动战争,并把争战所得的奴隶和土地分赏给各级贵族。史载周照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后,手上即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便封他于阎城,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氏,此乃陕西阎氏。

山西的阎姓为唐叔虞之后。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史称晋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今山西省安邑县西部),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裔大都散落于河洛一带,汉末居荥阳。他们以封地为姓称阎氏。

最早将“阎氏”混写为“闫氏”者,乃山西、陕西阎姓者所为。起因是南北朝之后,佛教典籍大量传入中国,译者将佛教中管理阴间的“琰摩十王”,简写为“阎摩王”,后又通过讲经、戏文,约定俗成地统称“阎罗王”和“阎王”,这就让那些姓阎的人颇感尴尬。于是他们利用草书简写的方式,将“阎”简写成“闫”,便是顺理成章的。

还有一点,有的阎氏后代,因为避乱远祸,故意将“阎”姓改为“闫”,就像文天祥的后人为了避免遭殃,故意改姓“闻”一样。最明显的例子是明末清初,沛县人名人阎尔梅因反清复明,遭到清朝清算,他的族人为了全身远祸,纷纷将自己的姓改为“闫”,结果都没受到株连。

如此看来,“闫”姓还帮了“阎”姓的大忙呢。

当然,再往老根追溯,“闫”与“阎”还可以说是一支,因为不论是古公亶父也好,周文王也好,周康王也好,周成王的弟弟也好,都是后稷的后裔,还是一个大家族。但“闫”比“阎”早,倒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四、代与戴:

戴姓除源于子姓这一主流之外,戴还有几个来源:一支是当时有个同姓诸侯小国——戴国,被郑国兼并后,戴国子孙为不忘祖先,便以国为姓(戴),建国后文化落后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阶段,人们滥用,使得许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如戴姓改为代姓,辨姓、辩姓改为弁姓或卞姓、改板,酆改丰,改八,改干,改强等。

五、丘与邱:

丘和邱,读音(quī)无二,但不是同一个姓氏,各有来历:中国人最尊敬的大偶像孔夫子名字叫孔丘,宋朝时候朝廷下明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不准念成“丘”字,该念成“某”字才算尊敬。还规定,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以“丘”和“邱”为姓的家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满清入关以前,一直到清雍正朝,都有区别。雍正三年(1725)皇帝下旨:为避讳孔丘名,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都应加耳字旁为“邱”。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为姓“邱”,在原字的右边增加一个“邑”旁,借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从此,凡是天下姓“丘”的,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直到民国前。

六、兰与蓝:

“蓝姓”始祖出自炎帝神农八代裔孙榆罔之后,为昌奇,因帝榆罔赐贡蓝一株,且受封于河南固始,汝南郡,遂以蓝为姓。唐代后蓝姓自河南南迁闽粤赣等地。

“兰姓”出自姬姓,春秋郑穆公名兰,其支庶孙以祖名为氏,成兰姓。又魏代北三字姓有乌落兰氏,后改兰姓,望出汝南、中山、东莞。但此姓已非常少。

另外还有“文与闻”、“魏与卫”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