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说乡愁】郭文斌:传媒的守和变

 源源不断 2017-01-04


作者:郭文斌

和去年一样,在收到《新消息报》邀我写元旦祝辞的电话时,我同样在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第三季剧组做文字统筹工作。

通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备受人们关注的中华文化传承工程《记住乡愁》第一二季已经胜利完成拍摄播出任务,其中第二季摘得2016年度“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最佳人文关怀奖、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奖,创下了首播收视人数达二十亿人次,重播加新媒体观众到达一百亿人次的纪录。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做出了不可替代性贡献,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景范式。



让人欣喜的是,第三季60集又要在2017年元旦开播了。

在我看来,这三季180集节目,是电视人用三年心血编纂的新《四库全书》,筑就的新文化长城,开凿的新文化运河,修建的新文化航母,书写的新精神史诗,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超常集成和空前博览,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跨时空汇聚,也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抢救性修复。相对于课堂式宣示、论坛式宣讲、文章式宣传,它更加生动、形象、鲜活、有温度、有情感、有大地泥土的芳香,有人间烟火的气味。通过一个个唯美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大地的好风水,感受到华夏儿女的好风气。它无疑是中华文化优良性、生机性、合法性、不可替代性的最广泛、最基础、最深厚的展示,它让人们确信,中华文化完全可以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历史性命题提供模板。


在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几乎淹没我们的生活的今天,在戏弄历史,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去崇高、去价值、去意义,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使历史滑稽化、虚无化成为潮流的今天,在急功近利,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炫富竞奢,低俗媚俗的精神雾霾几乎让人们透不过气来的今天,《记住乡愁》无异于一道明媚的阳光,一缕清新的空气。


伴随着先祖们几千年的生存实践,中华文化的精髓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华儿女的另一片蓝天和大地,另一种阳光和空气,甚至日用而不觉。现在,编导们通过镜头生活化规模性重现,让人们反观到它的巨大价值,从心底升起对这种根性文化的深厚自信。


作为节目的文字统筹,两年来,我见证了这个拍摄制作团队是如何超负荷工作,无论酷暑,还是严寒,神州大地上,闪动着他们寻根的身影;无论边关,还是哨所,都洒下了他们探源的汗水。多少个假期,他们在剧组度过,多少 个生日,他们在异乡举杯。想孩子了,看看视频,想老人了,打打电话。没有看到谁在敷衍,没有听到谁在抱怨。整个剧组时常处在一种攻坚状态。用制片人王海涛先生的话说,这是一次电视人的自愿长征,也是一次电视人的文化自觉,带着这种长征精神和文化自觉,他们走进第三季。


不同于第一二季的古村落,第三季的内容是古镇。众所周知,古镇有商贸、戍边、大户聚居等主要成因,那就意味着选题拍摄更有挑战性。在欣赏了已经完成的节目后,我非常欣喜地发现,较之前两季,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本季都有许多新的突破。


既然是古镇,就有不同于古村落的许多看点。如果说第一二季展现了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天然之美,表现了父子有亲、兄友弟恭、夫唱妇随、长幼有序的伦常自觉,表达了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的职分自觉,讴歌了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生命自觉,那么,第三季则在继续深化前两季主题的基础上,侧重表现建章立制、尊约守契、义利有度、合作共赢的工商文明,重点挖掘传统文化中能够在当代有效传承、发展,能够充分融入当代人精神血液,为现代生活提供建设性精神营养的文化要素。



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想给《新消息报》及一切传统媒体送上一份信心,以此表达我对传统报人及读者最由衷的新年祝福。在我看来,任何事物要保持它的生命力,总不离处理好“守”和“变”的关系。《谏太宗十思疏》中讲:“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说,“求木之长”是“变”,那么“固其根本”就是“守”。无疑,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纸媒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时代性话题。但是今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全国52座城市全国收视第一,远超一些时尚性频道,包括那些曾经非常火爆的娱乐性地方卫视,给了我们新的启示。特别是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空前成功,让我们对传统媒体存在的时代合法性和不可替代性有了更大的信心。当初在论证《记住乡愁》选题的时候,专家们争论得非常激烈,不少人认为这样的选题,肯定没有几人收看,我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甚至成为一些学者冷嘲热讽的对象,但是三年之后,事实说明了一切。这也许能给《新消息报》和同类传媒一些启示。的确,在手机已经成为第一阅读载体的时候,《新消息报》已经不可能成为“新消息”。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去理解这个“新”,那就是当快餐败坏了人们胃口伤害了人们身体的时候,“慢餐”将成为读者渴望的“新”。这就是老子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像现在在一些大都市,恰恰有人拒用手机改用座机一样。因此,报纸要寻找真正属于它的心灵需要和情感共鸣点。就像我在公益论坛上常常讲到的,在今天,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是一件难事,百度里一搜什么都有了,但是我们无法在百度里搜到安静。而给一个人提供生命力和幸福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安静力、和谐力。同样,当一份报纸能够给读者提供自媒体无法提供的安静、温暖、祥和、存在感、安全感、放松感时,其磁性自会把读者吸引到身边。在《记住乡愁》第三季,重庆偏岩古镇一集节目中,有一位王凤炳老人,创办了一个阅读室,其分门别类的剪报本挂了一墙,其情其景,感人至深,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存在的理由。相对于虚无缥缈的自媒体,纸媒至少会给人提供存在感,书香感,仅此,也会有一个十分稳定的订阅群,但正因为此,传统纸媒就更要扬长避短,去制作特定读者需要的不可替代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蛋糕,让人们值得订,值得藏,值得传。如此,就对报纸的公益性要求很高,因为公益性是心灵共振的最持久频率。关于这一点,《新消息报》有非常好的传统,今后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籍以走进受众的心灵深处。


只有“生机”,才能“勃勃”,而人心所向,是最大的生机。


谨以拙文真诚祝福:愿《新消息报》及一切传媒、传媒人和读者朋友们新年吉祥如意!同祝宁夏大地和父老乡亲们新年吉祥如意!



刊载于《新消息报》 




《记住乡愁》第三季与您温情相约


倾听古镇的传奇故事;

见证乡情民愿的文化根基;

感受那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敬请期待不一样的乡愁情怀!


精 彩 回 顾


《记住乡愁》第三季首播开门红!

【微信看乡愁】《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片尾曲《心念》巅峰人气榜No.1

著名音乐人、明星大咖联袂推荐!

数百家媒体聚焦《记住乡愁》第三季开播!

随央视主播盛楠荡舟南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