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有多好,篆书有多美,这样读了才知道!

 我也不知道n 2017-01-04





因要整理被女儿翻得乱七八糟的书柜,不经意间看见了《论语》书,一下子想起来几日前在群里看到的那张图片,想起家中有篆刻版的《论语》,正好翻来对应的“猜字”。一阵忙乎还好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快速的打开手机群去验证。


答案是意料之中的正确,只因时间过去的太久,少了想表现的欲望。翻看历史消息,除了敬佩第一个猜出答案之人,自己却意兴阑珊地接着整理书柜。


自小时起就反感咬文嚼字地去研究学问,推敲每个字的含义和准确词语搭配;总喜欢随笔写点什么也是我行我素惯了的天马行空,以为这样就好,不刻意不强求。对古文经典也没有多大的热情,会的无外乎《论语》六句真言(初高中时所学),但真正对此产生兴趣,是一次意外的邂逅。




三年前,女儿还读幼儿园的时候,在小区楼下认识了一对母女。据这位妈妈说,她的女儿能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现在开始背诵《论语》《笠翁对韵》,当时还不太相信,以为是她在特意吹嘘,可小姑娘的机灵活泼激起我想考考她的想法,无论我怎样刁难都难不倒她,只能甘拜下风虚心请教。


这位妈妈向我推荐了一台小巧的读经机和配套的图书,并传授教女心得。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劲头下,每天坚持听、读,开始时女儿挺感兴趣,主动跟着读,时间一长她竟然“两耳不闻读书声,一心只想玩玩具”。尽管如此,我也没放弃,只将读经机做为背景音乐。三个月的耳濡目染,让女儿受益匪浅,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至少说得出前半句她接得了后半句,这已经让我欣喜若狂,甚感孺子可教也!




其实,受益的不只是孩子,原来只会《论语》六句真言的我,现在说话的语感都随之改变,我先生暗笑说是附庸风雅,我也偷偷窃喜,受之不恭并自得其乐。


这台读经机伴随我和女儿三年光阴,现在女儿上了小学,虽说成绩飘忽不定但每次的作文都值得称赞,并多次获得老师的嘉奖。总结原因,热衷阅读且内容广泛,对文字有种天然的驾驭能力,女承母传的超级想象力。归根结底,都源于从小的古文经典积累!




就《论语》而言,作为最早语录体散文,汉语文章的典范之作,诵读起来拗口难懂与当今表达方式又大不相同,第一次读时,还真没办法一气呵成,甚至于很多字都互不认识,更别提读懂深入有感悟了!可就是陪着女儿听书、读书的过程,让我狠狠的恶补一回!


天长日久的磨炼下,开始用的是简体拼音版《论语》,后来觉得不太过瘾,干脆换成宋刻竖排版《论语》,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美疲劳之后,现在换成篆书版《论语》。与一本书相伴多年,情感早已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对文字也打破以往的认知。读篆书版《论语》,发现了篆书的美,研究起汉字的起源,从药渣里面的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因周宣王而得名的籀文到秦朝“书同文”后的小篆,都让我沉迷其中并加入同爱好的群体中,共同探讨学而勉之!




每次有了新的收获后都与家人分享,讲故事的方式解释给女儿听,并让她展开想象力用画的方式画出她理解的汉字。并骄傲的告诉女儿,如果连2500年前的字都能认识,再也不会有任何汉字能难倒她啦!很显然,这点小小的吹嘘对于小孩子而言,相当奏效!其实又何止是孩子,受过高等教育自认为有学识的我们,有谁能准确的辨认出各代书法家的名作?繁体字的书看得很顺畅?篆刻版的印章看得懂?


文化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断根,更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对古文经典毫无所知,传承不在于你会多少懂得多少,而在于你做了多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