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起源与中国的汉字文化

 信圣人不如信己 2017-01-05
    【摘要】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但有文字的语言却不到其中的一半。在有相应文字的语言中,汉语、汉字却又是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是现今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文字。汉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之最,是因为它与汉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本文参考了历代典籍文献、神话传说、古文字以考古学成果对汉字的起源及其与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紧密关系作了论述,以彰显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汉字;起源;考古;神话;文化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起交际作用的工具”[1]。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则是中华文明和历史的载体。可以说,语言文字是记载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而汉字的象形表意本质,决定了它比英语、俄语等表音文字更能有效地承载历史和文化。
  汉字与古埃及文字的圣字书、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一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至今却只有汉字保存了下来,并一直为汉民族所使用,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即是汉字的优越性。
  一、汉字考古与中华文明
  谈到中国的文化,是不能不谈汉语和汉字的,语言文字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主要是指汉民族使用汉字的历史以及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经发现过刻划在陶器上的记号,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年代早,资料丰富,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有一些横竖的刻划,像一、二、三等数字,“很多人认为这类符号就是这些数字的前身,这是有道理的。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原始社会使用的记数符号是文字。”[2]
  建国后,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发现了以下五个象形符号,这几个符号都刻在同型的大口陶缸上。
  据估计,大汶口晚期距今约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左右。关于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性质,虽然存在不同意见,但是,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作风跟古汉字很相似,二者之间似乎不会一点没有关系。”[3]因此他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二、汉字起源与神话传说
  (一)汉字神授说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又见于《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己矣夫’”等记载。河图洛书是什么?孔安国《尚书传》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筹。”(九筹,治天下之九类法则。)《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五十年秋七月,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这一记载可能是说渔猎时代初民在黄河、洛水某处山崖边发现过或猎取过巨型的爬虫和大龟,于是刻画在石崖上,告诉后人这里有过龙或龟猎获物。多年之后,被人们发现了,附会为天赐圣王以创造文字的蓝本。”[4]
  (二)仓颉造字说
  这一说法,较早产生于战国晚期,流行于汉代,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又《说文解字?卷十五》“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5]后来,人们把仓颉造字“神化”,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粟雨,鬼夜哭。”实际上,汉字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创自一人。
  (三)汉字起源于记事的传说
  远古人民为了帮助记忆,发明了不少记事的方法,如结绳记事,八卦记事等。结绳记事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又“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说文解字?序》:“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但是,结绳不具备文字的性质,把结绳视为文字的起源,是不可取的。
  三、甲骨文与商代文化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其中许多字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使用着的。甲骨文以其象形性,深刻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甲骨卜辞中有天象、地理、方位、时间、农业生产、等级、官职、军事、刑法、人体、称谓、物质文化、祭祀迷信、动作行为、状态性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考查商周及以前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甲骨文主要发现地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为“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它上乘原始刻划符号,下启青铜器铭文。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已经包括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里所概括的“六书”――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以象形字居多,如:
  (人)、 (弓)、 (夕)、 (木)、 (日)、 (鱼)、 (目)等。
  甲骨文字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与天象有关的,卜辞中就有“日、月、云、风、雨、雷、雾、霾、每(晦)、?、虹”等字。甲骨卜辞的“月有食”一篇是我国最早关于日食的记载,这在天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卜辞内容为:“癸未卜,争贞:旬无祸?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今译为:“癸未日占卜,名为‘争’的占卜人问:未来十天内有没有灾祸?第三天乙酉晚上,发生了月食,是闻报机构报告的,时间是在八月。”[7]
  四、从原始汉字看文化遗迹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等都会汉字的形体或音读上打下烙印,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和社会面貌。比如,“安”,《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把女性关在家里,便可以“天下太平”,“奴”字,从女,从又(手)表示手抓女为奴;“妾”字,从女,从辛(古代一种刑具),有罪之女虏为妾。这些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女性权利的低下。又如,“姓”字,从女,从生。所生从母姓,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
  汉语中一些表示色彩的字词同样也包含文化的积淀。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8]一书第七章《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中说:“色彩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外,从色彩词语的丰富发展,也可以窥见我国纺织业、陶瓷业的发展状况。”
  五、通过汉字考证民族的迁徙和兴衰
  人类学的研究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的文化借字残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有一大部分是地名,因此通过地名字词研究可以考证民族的历史。李荣在《民族与语言》第三节《从壮语地名考证壮人古代地理分布》中,引用了广东、广西两省中所含有“那、都、古、六”等字样的壮语地名,如:“都那、那伏、都会”,“古镇、古阳”,“六合、六田”等,证明了壮族以前在两广的分布领域要比现在大得多,现在居住地域缩小了,但是,地名却留下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9]汉字的出现是汉民族走向文明的标志,同时,汉字本身又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华文明五千年,汉字功不可没!
  注释: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3.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24.
  [3]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J].中国语文,1978(3):168~169.
  [4]王世贤.文字学通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77.
  [5][6]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14.
  [7]李圃.甲骨文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
  [8]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赵晓庆(1985―),男,汉族,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