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挪活,怎么挪?

 虹72 2017-01-05

  


  人挪活,怎么挪?


        (陈仓/文)


           俗话是一个民族用千百年世俗经验教训提炼出来的民间哲学真经。因此,我素来对俗话保持高度关注和真诚敬仰。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生经验。人挪活,怎么挪?老祖先没有系统地告诉我们。但是,俗话中已经有许多零散的“真经”,只是我们没有留意罢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符合人性的社会学规律。因此,为了幸福,为了学业、职业、事业的成功,个人要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往高处走。高学历、高工资、高福利、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高度发达地区、高水平的良师益友,皆是理所当然的挪动,追求方向和目标。

         俗话说:“富贵奔他乡。”这句俗语看似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礼教传统背道而驰,其实不然。古代知识分子过多考虑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而没有充分考虑“游”的远近尺度,更没有考虑“游必有方”的生存发展哲学。为什么求富贵要奔走他乡呢?第一,作为个人,因为家风、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问题,在家乡,你很可能是一个被复制的人、剩余的人、没有特色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独特的个人价值。第二,如果呆在家乡,你免不了重复前辈的生活方式,陷入平庸、琐碎、杂芜的世俗生活中,无法个性化发展。第三,乡土中国是个以家庭、家族、乡村为主体的集体生活。集体生活要求个人从众,随大流,要求个人服从既有权威和既定规则,集体会有意无意地压制个人意志,且“枪打出头鸟”。不仅如此,集体生活会浪费个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将个人价值“被平均”。我在多年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发现,在多子女家庭中,凡是留在家乡继承祖业的,鲜有获得巨大成功的,外出子女的成功率普遍较高。就个人立足点而言,外出者有多个立足点,而留守乡里的人一生只有一个立足点,人脉关系十分单薄,缺乏足够的帮助者、提携者、合作者,个人见闻、见识和信息量也相对较少。就个体生存能力而言,不出巢的鸟儿永远飞不远,人类亦然。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居住地、工作处所的选择上,人类远远没有良鸟智慧,现代“单位体制”下的人远远没有古人洒脱。许多人的一生不是处于主动选择、自由流动和自主调整状态,而是长期处于被选择,被利用,被冷遇,被闲置的窘境,甚至被限制,被整治,被抛弃的悲惨境遇。许多人之所以在“单位体制”下平庸一生,就是他不知不觉地陷入乡村式的单位集体生活中,成为平庸的大多数中的一员,而那些在沉闷、平庸、无聊的单位生活中选择主动跳槽、自主转型、另辟蹊径、特立独行,或多种经营的人却取得出其不意,令人艳羡的成功。

        俗话说:“房跟檁、树跟影、人跟种”。中国人对世家特色和家风对人的影响有较多的正面认识,而较少有负面反思。欧洲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发现一个重要的人类生物社会学秘密-----“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即原生家庭的悲剧会在晚辈身上重演,长者的阴影会投射到幼小者的头上。因此,当你发现自己出生的家族、家庭长期存在某种难以改变的不幸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远走高飞。如果你的长辈世代不幸、多数不肖,家族家庭呈败落之势时,你要尽快自立门户,或远走高飞。只有走出去,才能避免悲剧持续,摆脱不良影响,走出前辈阴影,发展自己,并拯救家族家庭。如果无法出走,难以自立门户,则要从改变家风家规,重立家训,改变家族家庭观念入手,以运作改变命运,努力改变家族家庭悲剧持续的局面。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从脱离母体开始,人类开始了一个“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人提携,靠关系发达等等向外追求的惯性过程。殊不知,求学,求职,求偶,求人,求权力,求财富的过程必须以提高自己独立价值为核心,否则,追求的过程难免成为一个因机会成本过高,因外在变故太多而演变成一个失去自己的过程。在个人垂直方向的发展中,回归自己,向内追求,向上攀登,不断提高自己核心价值,是个人一生不断“挪动”的大方向。

        孔子说:“学而不思罔”。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人挪活,怎么挪?这是我们一生不断思考的大问题。(168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