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茅根

 与世无争mlor5l 2017-01-05
形态特征
白茅-植物原生态白茅-植物原生态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别名
茅根、兰根茹根(《神农本草经》),地菅地筋(《名医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
来源
白茅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K.Hubb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产,但以华北地区较多。
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3.《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模式标本采自法国南部。产于中国河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四川等地区;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
形态
白茅-画图白茅-画图
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①《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②《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③《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⑤《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⑥《本经逢原》:“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⑦《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8、《本草经疏》:劳伤虚赢,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赢。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10、《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11、《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脂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利尿作用

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灌服,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利尿作用最为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但所用剂量特别是动物进水量均不清楚,又无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也有人认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丰富钾盐有关。

止血作用

白茅根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但白茅根含钙较多,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压迫1-2分钟,有止血作用。临床用白茅根治疗鼻衄。

治疗急性肾炎

白茅根全貌 叶 根白茅根全貌 叶 根
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病程。据数十例的观察,服药后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显著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据部分病例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约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对肝脏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则无利尿消肿作用或作用不显著。因此有人推测,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故对急性肾炎疗效良好,慢性肾炎疗效较差,而对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肿几不奏效。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微头晕或恶心外,未见不良反应。
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服药同时,须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保暖。必要时可适当加用其它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

治疗肝炎

用白茅根(干品)2两,水煎,每日两次分服。治疗28例,结果临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45天内各项肝功能的数值下降超过半数,或45天后完全恢复正常)7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未见副作用。

抗菌作用

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
对心肌86Rb摄取量的影响
白茅根水醇综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量增加。

药毒理学

家兔灌服煎剂25g/kg,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g/kg,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g/kg,6小时后死亡。

其他作用

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的收缩及代谢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静、解热镇痛、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水肿黄疸等作用。
白茅根曾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合仙鹤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茅根饮子(《外台秘要》)治胞络中虚热,时小便如血色:茅根32克,茯苓10克,人参、干地黄各6克。水煎,分2次服。方中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君药。
如神汤(《太平圣惠方》)治喘:茅根1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2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方中茅根,清热解毒,为臣药。
茅芦根煎(《药物与方剂》)治热病呕吐,胃肠出血,尿血或水肿尿少:茅根、芦根等分。水煎服。方中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君药。
化学鉴定

化学成分

根茎含芦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齿烯醇(fernenol),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异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头翁素(anemonin);还含甾醇类: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糖类,多量蔗糖(sucros),葡萄糖(glucose)及少量果糖(fructose),木糖(sylose);简单酸类:枸橼酸(cit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苹果酸(malic acid)。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浓硫酸1-2滴,显红色,渐变成紫色、蓝紫,最后呈污绿色。
(2)取该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性味归经

性味

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甘,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

入肺、胃、小肠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各家论述

本草图经

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纲目

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别录》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其气香芬,可以包藉及缩酒。芭茅丛生,叶如大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
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饮,亦为清凉利尿剂。

本经

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别录

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日华子本草

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滇南本草

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本经逢原

白茅根,《本经》主治劳伤虚赢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言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赢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动植物民间药

治脚气。

本草经疏

劳伤虚羸,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羸。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本草求原

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本草正义

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汁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2.《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3.《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植物栽培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耐旱,宜选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春季,挖取白茅地下根茎,按行株距30cm×30cm栽种。
炮制方法
1.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
2.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3.取原药,拣除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白茅根-中药材白茅根-中药材
根茎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纵皱纹,环节明显,节上残留灰棕色鳞叶及细根,节间长1-3cm。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小细胞,有的含硅质块。皮层较宽,最外为1-4列纤维,壁厚,木化;叶迹维管不10余个,环列,有限外韧型,具束鞘纤维,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硅质块。中柱内散有多数维管束,有限外韧型,近中柱鞘的维管束小而密,由纤维相连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特征

黄白色
① 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列多为1个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1个木栓细胞及1个硅细胞)相间排列,偶见1个短细胞介于2个长细胞之间。
② 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侧壁甚薄,另一侧壁增厚,层纹及孔沟明显,壁上有硅质块。
③ 中柱鞘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根茎茎节处中柱鞘细胞呈石细胞状。
白茅根茶
④ 下皮纤维常具横隔,此外,有木纤维。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白茅根白茅根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 尚含淀粉、从白茅的根茎中分离出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 lindrin )、羊齿醇(Fernenol)、似砂醇(Simiarenol)、白头翁素(Anemonin)等。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白茅根水浸剂给正常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 再服药5~10天时最明显.其利尿作用可能与白茅根中所含丰富钾盐有关。
2、抗菌作用 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宋内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对志贺痢疾杆菌则无作用。
3、止血作用 研究表明: 白茅根可加速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 即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因而有止血作用.有人认为, 白茅根的止血作用在于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
4、其他作用 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治疗附方

特殊功效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
1.刀伤出血:白茅花适量,干敷伤口。轻轻加压后包扎即可。
2.跌打内伤出血:白茅根60 克,马兰根30 克,白糖15 克。将前2 味药水煎,加白糖调服。
3.肺结核咳血:鲜白茅根60 克,藕节炭15 克,栀子炭15 克,仙鹤根15 克,侧柏叶炭20 克。
水煎服
4.鼻衄:白茅花15 克,猪鼻1 个。将猪鼻切碎,与白茅花同炖1 小时,饭后服。每日服1 次,连服3~5 次。
5.肺热咯血:鲜白茅根90 克,仙鹤草15 克。水煎服。
6.血尿:鲜血茅根60 克,小蓟3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7.经行吐衄,血色深红,口干心烦:
① 白茅花适量,鲜藕适量。将白茅花烘干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次15 克,藕汁1 杯调服。
② 白茅根100 克,捣汁与藕汁1 杯调服
8.乳糜尿:鲜白茅根250 克,荠菜30 克,马鞭草2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连服3~5 剂。
9.急性肾炎:鲜白茅根40 克,一枝黄花30 克,葫芦壳15 克,白花蛇舌草3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
10.小便热淋:鲜白茅根9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11.肝硬化腹水:鲜白茅根300 克。水煎,分2 次服,每天1 剂。
12.病毒性肝炎:白茅根60 克。水煎2 次。分2 次服,每天1 剂。
13.肾小球肾炎:白茅根干品250 克。加水800 毫升,煎至300 毫升,分早晚2 次服。
14.麻疹疹透后身身热不退:鲜白茅根50 克。水煎代茶饮。
白茅根-栽培白茅根保湿精华水
15.反胃,酒醉呕吐,暑日口渴少津:鲜白茅根80 克,鲜芦根60 克。共切碎,加水煎成500毫升,顿服。每日1 剂,连服3~5 天。
16.高热后,口渴多饮:鲜白茅根100 克,葛根30 克。水煎当茶饮。
17.黄汗:鲜白茅根200 克,猪瘦肉200 克。将白茅根切细,与猪肉共炖烂,分次食肉喝汤。
18.曼陀罗中毒:鲜白茅根50 克,甘蔗500 克,椰子1 个。将白茅根、甘蔗捣烂、榨取自然汁,加入椰子水煎服。
19.产后风湿痛:老白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水煎外洗患部。
20.热喘:鲜白茅根、桑白皮各30 克。水煎,分2 次服。

食用宜忌

【别名】茅草跟、甜草根、寒草根、地节根。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宜:急性肾炎,急性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者宜食;咯血,鼻出血,小便出血者宜食;高血压病人宜食;急性发热性病人烦热口渴者宜食;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者宜食;小儿麻疹者宜食。
忌:茅根性寒,故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食。
护肤品领域出色应用
白茅根:从白茅根的药理看来,它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萃取自根部,白茅素、芦竹素、5-羟色胺、钾、钙等。清血凉血,消肿抑菌,所以用于护肤品上的原理也是清血凉血之类的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清除皮肤中的毒素,安抚燥热不安的肌肤,平衡油脂分泌,促进肌肤氺油平衡,使青春痘 暗疮难以滋生,帮助肌肤恢复健康净白,使肌肤剔透光泽。非常适合痘痘和易发痘痘的肌肤使用,目前来说,白茅根在护肤领域上的应用上还是比较少见的,据网络数据来分析,目前市场上只有一款叫做白茅根保湿精华水的 护肤产品,据了解,这款产品的提炼制造过程是加入了一种凝聚力超强的保湿剂——
N.M.F(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它是一种强而有效的保湿剂,可以吸收超过本身重量400倍的水分。参与角质层中起保持水分作用的物质,锁住肌肤水分,这种强而有力的保湿机能,是保持肌肤水嫩的关键。从而成就的一款间于水和固态的一护肤产品。  这款护肤品主要功效来自白茅根,所以集合了白茅根药理的功效作用,所以非常适合痘痘和易发痘痘的肌肤使用特别是对年轻肌肤来说。  护肤行业可以从白茅根的清血凉血,消肿抑菌的特殊药理上加以好好提炼,为护肤行业多做贡献。将大自然的馈赠发挥到最佳状态,造福人类!
营养知识
白茅根知识介绍: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白茅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白茅根根茎呈长圆柱形,直径2至4毫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皱纹,环节明显,节间长1至3厘米。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
白茅根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白茅根、茅根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白茅根适合人群: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白茅根食疗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性缓入血,降而有升。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血热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紫癜,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
白茅根做法指导:
1. 白茅根忌犯铁器。切制白茅根忌用水浸泡,以免钾盐丢失。
2. 临床可单用该品,或与小蓟、栀子、侧柏叶、牡丹皮等配伍,以增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3. 热病津伤口渴,轻者可单用鲜品煎汤代茶饮,重者可配鲜石斛,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止渴之功。
4. 热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者,可与生石韦、冬葵子、滑石等配伍。
日常食用方法
药食同源,除了直接入药,白茅根还可以做成美味的佳肴,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起到保健治疗的作用。比如下面的食用方法,不妨一试。
白茅根瘦肉汤
材料: 猪肉(瘦)250克,白茅根60克,盐3克
制作过程
1. 将白茅根洗净,切段;
2. 猪瘦肉洗净,切块;
3. 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一小时,调味即可。
小帖士
1. 清热生津、利湿退黄;
2.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淡热者,症见面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不利,色如浓茶饮食减少,亦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而属湿热下注者;
3. 白茅根如用鲜品,效力更佳;
4. 鲜品的用量以90-120克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本汤;
胡萝卜竹蔗茅根瘦肉汤
制作材料:胡萝卜250克,甘蔗150克,白茅根120克,猪肉(瘦)120克:盐3克
制作过程
1. 胡萝卜去皮、蒂,切厚件,用水洗净。
2. 竹蔗(甘蔗)去皮,斩段,劈开。
3. 茅根,瘦猪肉用水洗干净。
4. 将以上全部材料,放入已经煲滚了的水中。
5. 用中火煲3小时。
6. 以少许细盐调味,即可以饮用了。
小帖士
1. 胡萝卜解毒,透疹,竹蔗又可以清热,润燥,茅根清热,凉血,利尿,加上营养丰富的瘦猪肉,此汤具有清热利尿,润燥解毒的作用。
2. 出水痘的小孩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也可用此汤给小孩子饮用作食疗。
玉米须猪小肚汤
制作材料:猪小肚500克,白茅根60克,玉米须60克,红枣10个。
特色:
清热去湿,利水消肿。水肿(阳水),症见头面四肢浮肿,小便短少,体重而困倦;或湿热黄疸,身目黄色鲜明,小便黄短,口渴身重等。现多用于急性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柯兴氏综合症及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药物中毒性黄疸,高血压病等属于湿热内盛见有上症者。
制作过程
(1)猪小肚去净肥脂,切开,用盐、生粉拌擦,用水冲洗,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冷水中冲洗,白茅根、玉米须、红枣(去核)洗净。
(2)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供用。
鲜白茅根竹蔗煲猪肺
养生上应注意理肺润燥,补气血和脾胃,并适当减少苦味食物,增加甘、酸之品,同时因今年特别干燥,在这周特别推荐一款鲜白茅根竹蔗煲猪肺。
制作材料:鲜白茅根80克、竹蔗120克、马蹄10个、猪肺1个、生姜3片。
特色:
以上食材,除白茅根外,竹蔗还是禾本科草本甘蔗的一种,性寒味甘,入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润燥解毒,因而在广东民间常用以各类清热泻火祛湿毒、润肺养脾生津的汤饮。马蹄又名荸荠,同样是性寒味甘,入胃、大肠经,有清热、凉血、消食、化痰、生津、解毒的作用。现代营养学分析它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有抗菌作用的成分。中医认为猪肺性味甘平,能治肺虚咳嗽、咯血,因而广东民间常以它做“秋养肺”的主要食材。各汤料合而为汤,清润甘甜可口,能润肺生津、清肝和胃、养心益脾,为干燥秋日的养生汤饮。
烹制过程
鲜白茅根洗净;竹蔗洗净切对半;马蹄去皮,切对半;猪肺从喉部灌入清水,反复揉擦干净,挤干水,切块置镬中,不下油、盐微火稍炒片刻,然后与其他汤料及生姜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约两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4-5人用。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中草药大盘点 展开收起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 

让闾
阿育魏实 埃蕾
矮脚龙胆 矮脚罗伞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饭树叶
阿胶 阿里红
白萆粟
让闾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苏梗
白松塔
白术-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鹤藤根
白鹤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虫药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叶
白枪杆
白果树皮
白千层叶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胆
巴豆叶
白饭树根
白饭豆
巴豆树根
白茅针
白鹅膏
白豆蔻壳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蛳壳
白刺花叶
白龙头
白刺花
白蔹子
芭蕉叶
白榄根
白侧耳
白蜡树叶
白蜡树皮
白蜡花
白克马叶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榄
白补药
巴豆壳
白接骨
白背叶根
矮脚枫叶
白背杨
白背三七茎叶
白鸡屎藤
艾纳香根
白花映山红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头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龙胆
白花灰毛槐树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马阴茎
白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绿叶
白郎花
艾实
白苣
八角枫叶
八角枫花
阿利藤
矮杨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叶
白毛夏枯草
白桦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层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兰花
霸王鞭
白矾
安息香
白僵蚕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苏子
白苏叶
八仙花
白首乌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鳗
白梅花
艾纳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脚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尔泰紫菀
菝葜叶
菝葜
芭蕉根
桉叶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术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胶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莲
八角枫根
鹌鹑
艾叶
矮地茶
zilongzzn创建,雨爱随缘zhangzhanwenzhe艾琳儿秋秋love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