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大夫山炼气士 2017-01-05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李自成,即闯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童年作为童工替地主牧羊,之后去银川驿卒。崇祯一纸令下,驿站裁员,闯王就是其中一人。温饱不济的闯王随后起义,勇猛有识略。在当时中原灾荒蔓延严重和百姓饥荒难解之时,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之后与明军多次交战,败多胜少,最后在潼关遭遇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李自成利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积极在商洛深山里练兵,崇祯十二年率数千人马杀入河南,一路收留饥民,开仓赈济,起义军迅速聚集而来,号称百万之众,流传甚广的“迎闯王,不纳粮”口号,摧枯拉朽般地席卷各地灾民。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之后连战连捷,于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李自成东征北京,横渡渡黄河,不出个两月,闯王军队已经一路连下汾州、阳城、蒲州、怀庆、太原、忻州、代州、宁武关、大同、居庸关、昌平、阳和等军事重镇。一路高歌猛进,除在宁武关激烈战斗、损兵折将严重以外,其他都不曾遇到大的抵抗。之后大顺军开进宣府,崇桢紧急抽调在山海关防卫清军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以及京畿防卫军队的昌平总兵唐通和山东总兵刘泽清拱卫京师。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军抵达沙河。十七日开进高碑店和西直门,并快速攻打平则门、彰义门和西直门。当日半夜,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大顺军迅速入驻今复兴门南郊一带。第二天,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根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中的记载,李自成兵临城下,但想与崇祯议和,提出议和的条件是:“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之后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一早北京城在明朝官员和太监的帮助下顺利被大顺军攻占,明朝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景山自缢。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一路高歌猛进,已经兵临城下的大顺军,在北京城已是瓮中之鳖,十拿九稳之时,为何要与明朝议和呢?这其中有什么隐秘吗?

首先,李自成对于外界形势认识持悲观态度。当时大明战斗力最强的军队由辽东总兵吴三桂率领正在勤王的路上,明朝赋税最重要的江南之地还完好无缺,也就是明朝的财政收入和军力还有可能维持剿灭大顺军的可能,另外清军虎视眈眈地在关外准备伺机进攻。虽然一路凯歌高奏,但是基本上没有与明军主力接战,在过去败多胜少的战争阴影下,李自成无法选择冒进,因为没有能力消化的东西,就算吃进去了,也会吐出来的。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再者,李自成所用的谋士基本上都是一些落魄的文人,谋略水平都比较一般,既缺乏带兵打仗的经验,也缺少针对当时战争形势的认识和见解,无法从长远眼光进行衡量利弊。因此在兵临北京城下之后,一时竟叶公好龙般地不知所措。根本上是不知为何东征北京,说白了就是战略意图不明显。所以在轻而易举地到达北京之后,集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最后,这是由农民起义性质决定的。李自成所率起义军都是各地灾荒的饥民,包括李自成本身也是农民。都具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富有创造力等优点,这就决定了只要还有条命,无论失败多少次,大不了重来,所以历经多次兵败的李自成也属于这种不屈不挠的性质。但是农民意识也就是小富即安的容易满足的性格,注定了目光短浅的缺点。当李自成携胜利之师攻打宁武关,虽然攻克了宁武关但损兵折将七万余人的时候,李自成却突然停住了脚步,觉得前方还有大同和宣府等重兵把守的要卡,一个宁武关就如此难以攻克,私下对手下说,东征北京也没什么意义,给他一百个北京城,都不如一个西安城来的舒服和满足。要不是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和宣府总兵王承胤投降献关,那么李自成可能当时就开始酝酿撤兵回陕,做一个割据为王的诸侯王了。由此可见李自成本身小富即安、易于满足的个性,确实在兵临城下之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到嘴的肉,还要去和崇祯谈判,封西北王就立即可以率军与清军和其他起义军作战,此时的李自成那有气吞山河的王者之气,好像一个穷农民通过武力占领了一个即将破产的富农的田地,却觉得自己过去一无所有,现在占领的田地愿意归还绝大部分只保留一小部分给自己就心满意足了一样,狭隘的目光注定无法逐鹿中原,登顶称帝。

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为何选择与崇祯议和?

政治和战争的游戏从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兵临城下攻占在望的情况下却要缔结合约,真是历史的异数。更加诡异的是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崇祯竟然拒绝了这个给自己喘息和延缓的机会,断然拒绝。一个大明皇帝,一个大顺皇帝如此昏聩,难怪关外的多尔衮会如此轻而易举地入关进而入主中原。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法则,有时候也适合历史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