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习方法】谈谈医案的简史与学习体会(二)

 医贵仁心 2017-01-05



春暖花开



(三)

读前人医案,重在看其“变”,即作者独到的临床经验。一般可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辨证经验

临床症情每多夹杂,教科书分类的典型证所见较少。名医治病,往有独到之出。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或舍舌从症,或舍症从舌,或重望色,或重按脉,这些在医案之中常有反映。如《王旭高医案》:“但寒不热,便溏,脉细,肢体、面目俱浮,悉属阳虚见象;惟舌红无苔,此属阴伤之候,但口不干渴;,乃君火之色外露,治当引火归元。附桂八味丸加鹿角霜、党参、白术”。按舌红无苔,一般作阴虚治,而此案所以投温补者。是脾肾见证明显,且口不干渴,可见舌红乃肾中阴阳俱虚,浮火失藏之故,这是王旭高细心审察了全身症状及口渴与否的结果。再加《张聿青医案》:“王左,灼热旬余,咽痛如裂,舌红起刺且卷,口干不思汤饮,汗虽畅,表热犹壮,脉沉细,两尺空豁,烦躁而赤,肢冷囊缩,显然少阴证据,误服阳经凉药,危险已极,计惟背城借一,勉拟仲圣白通汤加猪胆汁一法,以冀挽回为幸!附子二钱、细辛三分、怀牛膝一钱、葱白三个、上肉桂五分、左牡蛎七钱、猪胆汁一个冲入,微温服”。按本病所见一派热象,而张氏独能断为少阴虚寒者,是据其脉沉细、两尺空豁及口干不思饮诸证。可见虚实疑似之际,脉不可细察。此外,范文虎重视望诊:范中林尤重舌诊,在其医案中也有反映。

2、治病变法

凡久病顽疾:常法无效,名医每用“变法”论治。如肾阴亏虚而脾阳不振者,滋其肾恐碍其脾,健其脾恐劫其阴,调治颇难。《王旭高医案》中常用黑地黄丸(苍术、熟地、五味子、干姜)治:“肾阴虚而不充,脾阳困而不振的痰饮、便血、淋浊、咳喘等病。其指征为面色青黄少神、腰酸遗泄、足坠无力,而兼见大便溏薄、便血脱肛、胸闷恶心、痰多气急等证,特別是治上咳下利、脉细数者,更为合拍。饮邪停胃的呕吐一般以温中化饮为常法。《张聿青医案》中却以大戟、黑白丑、公丁香、白蔻仁泛丸温中行气,攻逐水饮为法,使水饮从中下分消。

3.用方经验

前人用方的经验,贵在识证。读医案时若将同一方剂的案例综合比较,方可看出此方的大略和同中有异之处。如金匮肾气丸仲景原治虚劳消渴、妇人转胞等病,其证不明。认尤在泾《静香楼医案》可见该方用治:(1)阴缩、精出、汗出;(2)喉咙干痛,滋清不应;(3)痰饮咳喘、足冷至膝、脉虚、颧赤;(4)面黑目黄、脉数而微、足寒至膝、皮肤爪甲不仁;(5)肿胀、肢冷、气喘、二便如常;(6)肾虚齿痛,入暮则发;(7)遗精、气冲、腹胀、足跗清冷、小便渐少。可见,尤在泾用金匱肾气丸的指征多有足冷、脉微等,究其病机,是肾阳虚衰。

除多案对比以外,还耍分析前人因时制宜地立法选方,对学习用方经验也有帮助。如《临证指南医案》:“夏月进酸苦泄热、和胃通坠,为阳明、厥阴治甚安。入秋凉爽,天人渐有收肃下降之理,緣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之风旋转,熏灼胃脘,冲逆为呕,舌络被熏,则绛赤如火,消渴便阻,犹剩事耳。凡此皆属中厥根荫,当加填养为宜。生鸡子黄一枚、阿胶一钱五分、生白芍三钱、生地黄三钱、天冬一钱(去心)、川连一分(生),上午服。”案中黄连阿胶汤,仲景治心中烦、不得卧的阴虚火旺之证。本案抓往“有年下亏”而出现舌红绛、口渴、便秘等投黄连阿胶汤,是据病机因时投药,不拘于仲景原文,甚可取法。

4.其他

如王旭高在用药剂型上颇有独到之处。治小儿喘嗽,以平胃六君汤加川贝、香榧子药末纳入大枣中,用甜葶苈与枣同煎,称为药枣(见《柳选西家医案》);治阴虚内热而肝脾不和者,以补药为丸,和气药为衣,取补而易滞之意(同上)。叶天士在服药的时间上也布讲究,早上多服补肾助阳之剂,中午则进健脾益气之剂,入暮多进养心育阴之剂,亦具巧思(《临证指南医案》)。


(四)

读前人医案,必须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临证指南医案·凡例》指出:“看此案须文理清通之士,具虚心活泼灵机,曾将《灵》《素》及前贤诸书,参究过一番者,方能领会此中意趣,”这确是读叶案的方法。据我体会,叶氏之学上溯《内经》及仲景之学.下涉金元明诸家。要读《临证指南医案》,必熟悉《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对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薛立斋、缪仲淳诸大家著作亦必先读,这样才能摸清叶氏辩证用药的思路。由于医案是临床实践的记录,读案者当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体会,方能看出其中的灵机活法。


初读医案,可先选择一些治验式的医案,如《洄溪医案》、《杏轩医案》、《诊余集》等。这些医案多系作者回忆而作,有分析,有体会,易读好懂。也可找一些有后人评注的医案,如《柳选四家医案》、《古今医案按》、《续名医类案》等。如读脉案式的医案,则宜选记载较为详细,理法方药俱全的医案,加《丁甘仁医案》、《王旭高医案》、《张聿青医案》等。


研究前人留下的医案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曾从古人的诗词中研究物候学,称之为“古实验学”。那么,研究医案,亦可称中医的古实验学。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前人留下的大量临床资料,为今天的中医事业服务。


我们在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