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好了明理 2017-01-05

玉双人刀柄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宋 金 (1115 - 1234年)高9.5厘米、底径2.4厘米

青玉,上端与下端为墨色。刀柄上端雕刻两个穿戴、长相相似的男童。站立状,头戴平顶出沿帽,圆形脸,眯眼微笑,两人左右各饰一耳。身穿圆领窄袖袍服,腰束绅带,双手插于袖中,身上刻阴线纹。人物下部为椭圆柱形,最下部有榫。此器为巧雕,人面部及袍服为青玉,头上的帽子和刀柄为墨色,巧妙利用玉的不同颜色来雕刻。

《金史·舆服志》中提到金人常穿“窄袖盘领”的衣衫。此玉双人刀柄中的玉人身着圆领窄袖袍服,与文献提到的金人服装相似。另外从玉人面部雕刻技法上看,上、下弧形眼睑所形成的眼眶、葱管小鼻及樱桃小口,是宋、金时期童子玉雕的基本特征。此器虽为传世品,但人物雕刻与1973年黑龙江绥滨墓葬出土的金代玉人较相近。金代有一种玉饰,是童子玉佩,童子的身着打扮多为少数民族装束,与宋代童子玉佩稍有不同,有自己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嵌绿松石饕餮纹青铜剑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战国 (公元前403年-前221年)

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墓M015出土

通长62.2厘米 宽5厘米

剑体较长,脊呈直线,斜从,前锷收狭,格中部略上凸,圆茎,上铸两周箍,圆首。器保存完好,出土时与漆鞘均装在木椟中,青铜本色,金光灿灿,刃部锋利异常。剑格以绿松石嵌作饕餮纹,茎部所缠丝绳保存完整,剑首端作喇叭状,排列细密同心圈。(撰稿人:黄一)

错金银鸟篆剑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战国

长61、宽4.4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剑身表面复盖一层孔雀兰锈。剑首圆形,剑柄中空呈圆柱形,格极窄仅O.5厘米,两面刃,尖锋,中间两面隆起一道凸棱。铭文为鸟篆错金银,剑格一面六字,一面四字,剑首十二字,计二十二字。字体秀丽美观,稍加变化,鸟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艺术字。

此剑未见著录,铭文金光闪闪,应是一把珍贵的越王剑。 (马秀银)

曲刃青铜剑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夏至春秋 夏家店上层文化 公元前1000—前300年

兵器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

约长35.5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河北北部。这两柄曲刃铜剑属于曲刃銎柄式,两侧刃呈双曲弧形,中间起柱状脊。这种形式的短剑,主要发现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青铜武器,多出于墓葬中。当时基葬的形制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往往是用石板或石块垒堆的石棺、石椁殓尸。

这件青铜剑由剑身和剑茎组成。剑身中部有脊,曲刃,两边刃中有明显凸起的节尖;剑茎较短,为扁柱形,与剑脊连为一体,需要另加其他质地的剑柄。

曲刃剑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其最早出现不晚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最晚则可到战国时期。本剑为曲刃短剑较早的一种类型,属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其出土地小黑石沟所在的宁城一带,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中心区域,发现过多座较大型墓葬。(撰文:闫志)

吊人青铜矛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汉 西汉

长兵器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38厘米,宽5.4厘米

本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滇人墓地出土了青铜兵器约1千余件。这些兵器既有墓主人生前实用器,也有仪仗用器,有戈、矛、剑、斧、钺、啄、弩机、叉等种类,显示了滇人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水平。这件铜矛,刃两侧用细链各吊一名头梳锥髻、双手背剪的裸体俘虏,器型奇异,具有浓郁的滇民族风格,堪称滇人青铜兵器中的珍品。

此矛为圆銎,刃部呈柳叶形,前端收束成尖锋,中间起脊。刃部近柄处各吊一裸体男子,头梳棰髻,双手背剪,似为受刑之人。

滇人青铜矛可以分为阔叶形和柳叶形两种基本样式,其中柳叶形的数量最多。此吊人青铜矛器形奇特,具有浓郁的滇民族风格,是滇人仪仗用青铜兵器中的珍品。

玉援青铜内戈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商 商后期 商王武丁时期

礼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长27.8厘米,援长15.8厘米,穿径0.5厘米

玉援呈青黄色,长条状,通体抛光。前锋尖锐,有上、下刃与中脊,援末端嵌入青铜体之中,近末端处有一圆穿。与玉援相接青铜体前段为长方形,上以绿松石嵌作饕餮纹。有上、下阑,阑后有柲槽,槽内残存朽木痕迹。青铜内后段作鸟形,歧冠,“臣”字状目,钩喙,卷尾,通体嵌绿松石。此器制作精致,应为礼器。器上使用的镶嵌绿松石工艺,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从中可见两者铸造工艺的传承。(?撰文:于成龙?)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长97.7厘米

这把腰刀钢质,手柄为青玉质地,其上嵌有金丝与宝石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华时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之一。

为了取得对中国的商务利益与外交利益,英国于公元1792年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乘舰船前来中国。他们于公元1793年7月25日到达大沽口,登陆后稍事休息即前往北京。随后,主要成员赴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会见了英使团。英使团返回北京后,向清政府提出允许英国在中国经商的种种特惠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虽然英使团的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应允,但马戛尔尼一行通过实地观察,收集到大量情报。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记载,马戛尔尼得出如下结论:“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英国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它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英国使团没有实现开拓东方最大市场的愿望,不久,马戛尔尼带着乾隆皇帝致英国女王的信及礼品,乘船由运河南下,经杭州、广州回国。

吴王夫差剑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春秋

兵器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这件青铜剑剑身中间隆脊有棱,近镡处有铭文10字“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吴国,姬姓,是周太王之子泰伯后人的封地,周武王时周章始封,都吴(今江苏苏州),历12代王,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吴国最强大的时期在春秋晚期,曾经短时期称霸中原,而吴王夫差正是吴国最强大时期的国君。春秋战国时期是征战频繁的年代,军事的需要推动了兵器铸造的发展。吴国和越国的地势都不适合车战,步兵较多,剑这种短兵器的使用量很大,因此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地区,有很多被世人称羡的名剑,各诸侯国也以得到吴越的宝剑为荣。这个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目前出土和著录的“吴王夫差”青铜剑有9把,其形制和铭文大体相同。(撰文:杨桂梅)

铜剑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之冷兵器篇

春秋

兵器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6厘米、宽5厘米

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两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

-end-

刀客江湖作者微信 570158985 更多信息关注公号wl5701589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