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是中国古人在很早年代就食用的蔬菜和药物之一。两千年前,《尔雅》载有“ 蒤”字,释义为“虎杖”;郭璞注释说虎杖“有细刺,可以染赤”。宋代科学家、医学家苏颂说:“(虎杖)根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解释说:“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这表明,“虎杖”之得名是有所本。中国古代,老虎被称为“大虫”,所以虎杖也称“大虫杖”。 由于虎杖的形态特征,它还被称为斑杖。虎杖茎呈圆柱形,中空,故它又有“号筒草”之称。虎杖因具有活血、化瘀、通经等功效,所以它还有“大活血”“活血丹”美名。此外,它的别名有斑根、酸筒杆、紫金龙、大叶蛇总管等。 中国古人不仅把虎杖之芽和嫩茎做蔬菜,还把虎杖茎加工做成饮料。唐代医学家甄权记述:“暑月以(虎杖)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并说,把虎杖、甘草的煎汁,装入瓶内,“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时人呼为`冷饮子',啜之且尊于茗,极解暑毒。” 虎杖被作为中药,历史颇久,晋代以来之文献记载,虎杖根与根茎煎汁内服,可用于治疗瘀血、筋骨风湿痛、经闭、产妇恶露不下、痰咳等。取新鲜虎杖与根茎洗净捣烂,用浓茶汁调成糊,外敷于跌击伤损处,能止血减痛。古代医家之医案表明,虎杖治疗“石淋”(泌尿道结石),疗效颇好。李时珍引宋代医家许叔微(1079-1154)《类证普济本事方》所载:“(虎杖)锉一合,以水五盏,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尉耿梦得,内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击者。” 虎杖与其他药物相配伍,能组成治疗多种病证的诸多方剂,例如:与茜草、益母草等配伍煎汁内服,治疗血瘀经闭;与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损伤瘀痛;与茵陈、金钱草等配伍,用于“湿热黄疸”去湿退黄,等等。古人虽赞赏虎杖多方面功用,但也警示孕妇忌用。 中国西南地区傣族,虎杖另有傣语之称呼,据介绍,将其音译成普通话读音为“比比罕”,傣医对腮腺肿痛及关节风湿痛的治法之一,是取新鲜虎杖根、根茎,洗净、捣烂外敷于患部。 自古以来,虎杖因被采用频率不低,古人曾根据其名称特点及其治病功效,写成别具一格之诗句:“四君子,讲八法,降乌贼;不用大戟;两仙膏,话四诊,伏海龙,专使虎杖。”另还有将虎杖写成的对联:“胸怀远志,必摘天南星,乘紫河车,当归金丝重楼;手执虎杖,欲取地肤子,射白头翁,身穿朱砂蝉衣。”今日读之,依然另有一番风味。 根据现代科学知识,虎杖属于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黄、何首乌也属蓼科),它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保健及治病的成分。其中,蒽醌类物质降压;白藜芦醇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白藜芦苷降血脂、扩张微血管、增加心脏血液搏出量;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保护肝脏,利尿通便,抑制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抗病毒,抗炎;此外,还含有类黄酮、槲皮素、胡萝卜苷、甘露醇等,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减少癌肿发生几率。虎杖煎汁外洗、外敷烫伤创面,有收敛、消炎作用,加快痊愈进程。 虎杖叶含较多槲皮素和类黄酮物质,对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提升抗病力,保护心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微血管脆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祛痰止咳平喘等诸多方面,均有裨益,因此,虎杖叶很值得善加利用者。 (三七 百合 秋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