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八,当释迦牟尼遇到王阳明,竟然藏着一个伟大的人生寓言!

 hongzhuanyidui 2017-01-05


很多人都将释迦成道的种种看作宗教神话,于是没有意识到——释迦牟尼从出家到悟道这段时间的经历,其实是关于人生的一个伟大寓言。





腊八,进入腊月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喝一碗腊八粥,年关越来越近,年味儿越来越浓。

 

关于腊八的起源,最有分量的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日。约2500年前的今天,释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此后便开创了伟大的佛教。又过了约500年,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成为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主干之一。

 

很多人都将释迦成道的种种看作宗教神话,于是没有意识到——释迦牟尼从出家到悟道这段时间的经历,其实是关于人生的一个伟大寓言。那是人生的四个阶段,也是人生的四级阶梯。指向的,是安身立命、精神强大、人生通透的一条人间正道。

 

 

心的迷乱,需要一味药引子

 

释迦牟尼出家时的年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29岁。此前,他是当时古印度北部十六国中一个国家的太子,在一部早期佛教经典中,他自述自己早年享尽世间荣华,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是众望所归、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位继承人。

 

这样的地位和尊荣,恰是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已经全部拥有的释迦牟尼,却突然选择了全部放弃,决然走上了截然相反的另一条路。是什么让他出现了这种非同一般的转向?

 

佛教的说法,是他在出宫时见到了世间太多的苦,生老病死,相残相杀,于是陷入巨大的痛苦,想为自己也为众生求得一条解脱的路。这其中可能有事实成分,但我们其实不必去管其中宗教性的崇高;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的一点——觉醒。

 

精神的觉醒,自我的觉醒。

 

觉醒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他是开启全新的、非凡的人生道路的第一步,是前提、起始和方向。正如心学宗师王阳明年少即立志做圣人,没有这份觉醒,成佛成圣那都是痴心妄想。觉醒的作用,是内有定盘星,外有指南针。

 

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终其一生都与那些崇高的精神价值绝缘?因为我们从来都没觉醒过。人一直在睡着,当然懵懵懂懂,当然热衷做梦,就如众生。

 

如何觉醒?反观自己的心,去看到真实的自己;觉醒什么?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一句话——找到自我的真相,再去追寻世间的真相,以找到那种人与天地交汇的完整。而多数人,从来是不知道回头看的,他们只顾着向外求。

 

如果说人心的迷乱需要一味药,那么觉醒,就是那味不可或缺的药引子。

 

 

激活你的大脑

 

出家后的释迦牟尼,首先去的地方是当时古印度的文化中心,因为那里集结着大批的顶级智者。

 

他去,首先是为了学。他学,是因为心中有惑。

 

学以解惑,老生常谈。只可惜太多人不明白其中的缘由是什么,更不明白何为真正的学,而一直在瞎学。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知识和实用这两个最浅显的层次上。

 

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学的主要功用就是激活显意识。显意识犹如一块CPU(中央处理器)等部件已经齐全的精良电脑主板,有着大量的触点,这些触点最初却是彼此独立而不相联通的。学到的东西则能一个个将它们激活,并在对思维的不断拓展和对思维本身延展能力的激发中,建立触点间彼此连接的电线,于是将主板不断地激活。激活的程度越高,就越能高效、精准地处理各种信号。

 

将学的目的放在此处,才算知学之真谛,才是真正的学。

 

释迦牟尼把能学的知识和思想都学了,脑袋清醒了,可心中依然迷,于是为了悟,他又去学禅定。

 

禅定,则是为了唤醒人的潜意识。潜意识犹如电脑的内存,是所有电脑程序运行的中枢缓存区。内存空间没有程序运行时是虚拟的,正如潜意识是沉睡的。内存的虚拟化源于没有与CPU相联接,潜意识的沉睡则源于没有与显意识充分连接。没有充分连接是因为接口不良,禅定则正是为了不断沉到意识的更深层,以实现与显意识更紧密、深入的连接。沉入越深,唤醒得就越多,内存空间就越大,能够处理的信息、能够运行的程序也就越多。

 

人如果不去不断扩大自己的内存,会怎样?纵然CPU再好,也很容易死机。禅定与大多数人或许太远了,那么还有静心,原理和功用也是一样。静心的最好方法,则莫过于观心——专注地看着自己的心。

 

同时激活了显意识和潜意识,便如同安装了最顶级的CPU和内存,激活的便是整个大脑。

 

释迦牟尼一直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的最高层。潜意识是激活了,整个大脑也激活了,释迦牟尼却觉得离大彻大悟依然很远。思维理顺了,心却不宁;心入定则静,出了定还是乱。

 

究竟还缺了什么?

 

 

把活着的辛苦当苦行的修行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个缺的东西,便是行,便是事上磨练。

 

于是释迦牟尼作为出家人,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苦行之路。苦行是自苦,正如人间做事立业的辛苦。可最是这种苦,能把人心中狭隘、浮躁、自私等魔障一点一点勾动出来,一个一个消灭,让心性在一次又一次地打磨中,变得更平缓、更坚韧。如此方能静时能定,动时也能定;无事时能定,有事时也能定。

 

人活世间,没有比把生活的辛苦当做苦行的修行,更好的心态了。

 

释迦苦行六年,将自己搞得形销骨立,几乎成为一具骷髅,《佛本行集经》载:“身体羸瘦,喘气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无气力。”一同苦行的人感叹他的坚毅,以为他就要死去,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所做到的已经空前绝后。

 

可是,纵然已经把心灵和肉体能丢弃的都丢弃了,他依旧无法大彻大悟,完成最后的涅槃。如此艰辛。

 

而这次,他真的不缺什么了,他缺的只是一个时机。

 

 

释迦牟尼与王阳明的殊途同归

 

最后,几乎奄奄一息的释迦牟尼来到了小时候尝试坐禅的菩提树下,他这是做好了叶落归根的打算。

 

他洗了一个澡,喝了牧羊女给他的乳粥,决然坐在菩提树下入定。入定之前,他立下最后的誓言:“不成正觉,不起此座!”七天七夜之后,他睁开了眼睛,抬头看到天边的明星,终于大彻大悟,叹道:“奇哉!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只因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时年35岁。

 

这便是佛陀成道。释迦牟尼在这个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伟大瞬间,正式成为佛陀。

 

我们不禁要问,这七天七夜的禅定,他究竟想通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他的大悟?真的和以前没有什么关系吗?

 

佛法的根本就是“因果”,佛陀大悟的果,自然必有其因。这因,只能归结到他以往所有的经历和努力上。往往烦恼即菩提,从来苦难是资粮。

 

最合理的解释或许是:历经前面六年的学、悟、行,他完整达到了对于人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大方面——思维、心性和行持上的通透,他已经抵达了突破最后一层隔膜、实现彻底觉悟的临界点。这层隔膜的打破,则是最后将思维、心性、行持真正圆融为一、通为一体,在一种三个一相加而大于三的化合融通效应中,实现了最后的飞升和涅槃。


这次七天七夜的入定,正是释迦牟尼的时机,让他得以重新梳理、整顿。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好找回迷失的自己。

 

这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是什么?或许正是心学的主旨——知行合一。只有一切合一,才是圆满所在。王阳明的心、知、行,释迦牟尼的心性、思维、行持,这种完全一致的对应,难道只是巧合吗?

 

就连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所叹,与释迦牟尼也没有两样——“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以读书学习激活自己的显意识,实现一种通达的认知;以体悟内心激活自己的潜意识,获得一份安宁的心性;以努力做事打磨自己的心、修正自己的知,实现一种问心无愧、为人所敬的行事。最后将它们圆融一体,使它们互相支撑,共同成就一个人,这就是所谓人生的通透,这就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道。

 

活着,路子对了,就没有白受的苦,没有白遭的罪。你选择的路,决定了你遭受的逆境值不值。

 

 

所以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并不是极少数智者的专属,而是放之人间而皆准的正道,只是视慧根有别,最后的层次有差别。相同的是,只要沿着这条路走,向着这方向去,就是好的,就有希望,就值得。

 

这便是腊八——释迦牟尼成道日,所藏着的那个伟大的人生寓言。

 

人这辈子,未必一定要爬到山顶。只要爬得更高一点,就能看到更美一点的风景,活得更有一点气象。


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值得看看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你给员工吃草,你将迎来一群羊!你给员工吃肉你将迎来一群狼!

中国花10亿造的这座大桥,让英美网友炸开了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