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族、宗教、语言之复杂是世所罕见,是世界上最为多元化的国家,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印度人都不包头。 占印度人口比第一的印度教徒不包头
包头的是人口2000多万的锡克教徒,主体是锡克人。 锡克人 锡克人(其他称呼:锡克教徒、锡克教信徒,Sikh)指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美国也有少量分布。“Sikh”(锡克教徒)一词源自梵语“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 锡克教是15世纪在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运动(梵天信仰)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锡克教教祖古鲁那纳克为了让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亲如一家而兼收两教创立了锡克教~一种信仰轮回转世的一神教 锡克教徒的显著特征为裹头巾,头巾色泽无定规,随个人喜好,或按衣服穿着的颜色搭配;留长发、蓄胡须,带铁手镯、配短剑,穿短裤。另外禁烟禁酒,饮食方面没有什么严格的禁忌,锡克教虽然允许吃肉,但禁止吃(Halal)即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牲畜的肉食。 根据锡克教教义的规定,锡克教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锡克教徒尊崇祖师“古鲁”(即“师尊”之意,Guru),共有10位。锡克教的经文《古鲁·格兰特·沙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锡克教徒奉为第11位古鲁——即永远活着的师尊。 大部分锡克人居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从中文表述上,这个群体主要有锡克人、锡克教徒二种称谓。但“锡克人”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称谓,侧重于从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对这个群体的分类,而“锡克教徒”则单纯从宗教信仰对这一群体的分类。 锡克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当年锡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个分支,后来在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锡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词,意为“雄狮”,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着包头蓄发传统的锡克男子真有一股雄狮的派头。据说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有意思的是,现在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头,而锡克人却执著如故。 由于终生不剪头发,而又要行动方便,成年锡克男子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据称他们用的头布一般都有将近13米,绝对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然晚上休息时,锡克人也要将包头布打开,并隔三差五地清洗长发。记者曾看见过一个打开头布的锡克老人,当时的感觉真是“白发三千丈”。 包什么颜色的头布,锡克人一般没有强求,因人喜好而异。不少讲究的锡克人很会通盘考虑,往往将包头布与身上的服饰有机搭配起来:穿牛仔裤休闲装时用一种颜色,穿西服时换另外一种。由于印度政府充分尊重锡克教徒包头的习惯,因此锡克男人骑摩托车可以不戴头盔,参军也不用戴制式军帽,只要在包头布上别上军徽就行。 在印度,身材最高大的是锡克人,公认长相最美丽的也是锡克人。高高的鼻梁和白皙的皮肤让很多锡克少女在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而包头、蓄须,再加上高大魁梧的身材,则是锡克族男子的典型标志。 不同于印度教徒,锡克人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在大英帝国时期大量加入英军征战四方,在英国殖民地及租界为英国效力,比如上海滩巡捕房的锡克人巡捕,由于醒目的包头形象被戏称为红头阿三,给人一种印象好像印度人都包头,事实并不是这样,现在交通发达信息交流方便,我们见识到的大部分印度人明显不是这个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