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主题 摄影基础系列6:曝光补偿、白平衡 主持人 @精分小编 分享嘉宾 @路先生(路路老师) 课程内容 1.认识曝光补偿及如何灵活运用 2.认识白平衡的作用与运用 3.什么是色温?它对图片色彩的影响 4.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白平衡 ” 认识曝光补偿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拍纯黑的东西,拍摄出来的效果总是不满意,有些灰灰的,脏脏的感觉,没有那么纯净的黑色,或者拍摄白色的物体,也是灰灰的,少一些纯净,这问题的根本是在于曝光补偿没有设置好! 如上图,不管是拍黑色还是拍白色,出来的效果都是灰色的,没有纯黑的感觉,或者白色的纯净 所以,平时我们会听到影友交流时说【白加黑减】 什么是曝光补偿?不要把曝光补偿当一个动词,也不要当一个行为,而是当一个名字。 曝光补偿是用来量化一张照片明暗程度的参数,有意识地变更相机自动演算出的“合适”曝光参数,让照片更明亮或者更昏暗的拍摄手法。 我们学过物体都知道,物体本身会反光,反光到我们眼睛中成像,就让我们看到了物体。 假定白色反射的光线是100%,黑色把光线完成吸收,也就是反射是0%,但是白黑之间的灰色并非像我们想象中反射50%的光,经科学家测量,实际上处于最中间的灰色反射了18%的光,这中间的亮度又被称为18度灰。 相机在自动档时,系统会根据测光来设定出相应的光圈、快门、感光度,给出一张曝光合适的照片,从而拍摄出一张18度灰的照片——不太亮,不太暗,刚刚好。 所以用自动档拍出一张曝光正好的照片时,它的曝光补偿设定为0EV(零易微,注:EV是英语Exposure Values的缩写,是反映曝光多少的一个量) 相机在自动模式拍出的照片的曝光补偿是0EV,相机曝光轴处于0的位置(正常曝光)
相机默认0EV就能得到一张曝光正常的照片,为什么还要曝光补偿呢? 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解决,也有小部分的情况需要我们自己手动设置进行调整曝光补偿的,所以就出现如上面两张图的情况,拍黑色和白色都会发灰。 原因是,相机以18度灰的标准来测光之后觉得,拍黑色物体暗了要提高亮度,拍白色的物体亮了要降低亮度,最后导致了黑色不够黑,白色不够白。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手动调整曝光补偿来还原照片原本的黑或白,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曝光补偿与拍摄时环境亮度没有任何关系,只与拍摄完成的照片亮度有关系 一般在一些特殊场景或者特殊情况下才调整的——【白加黑减】 比如你拍摄的物体本身比较亮,在画面中占了很大面积,为了体现物体本来的亮度就要把照片拍摄亮,就要增加曝光补偿。 同理,如果物体本身较黑,在画面中占了很大面积,为了体现物体本来的颜色就要把照片拍暗,就要减少曝光补偿。 图1:雪景。如果用自动模式来拍,也就是曝光补偿为0EV,拍出的效果是灰色的,就没有那么纯净。补救方法:增加曝光补偿的值,让画面亮起来,雪看起来会更加干净。 图2:黑色的小汽车。用0EV的曝光补偿拍出的效果也是发灰的,如果增加曝光补偿得到的效果会更灰白,没有那种黑的质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往负轴的方向调整,降低曝光补偿值 这就是【白加黑减】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拍白色物体往正轴加,拍黑色往负轴减。 曝光补偿一般只能在半自动模式下:P(程序曝光)、A(光圈 优先)、S(快门优先)档中调节,在M(手动档)档下虽然不能直接调节曝光补偿(M档无法调整),却可以通过调节光圈、快门、感光度来控制。 曝光补偿除了运用在风景,还可以运用在人像上。 平时用单反少不了拍人像,希望可以把女朋友、孩子拍得漂漂亮亮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曝光补偿来增加画面的美感。怎么用呢? 拍男生的话,男生的皮肤可能会偏暗一点,为了突出男生的刚毅,可以试着-0.3的曝光补偿,这个时候就把男生拍得很硬朗。 认识白平衡 我们都知道不同性质的光源会在画面中产生不同的色彩倾向,比如说蜡烛,它的光线会使画面偏橘黄色,而清晨或黄昏,光线则会为景物披上一层蓝色的冷调。 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自动对不同的光线做出补偿,所以无论在暖调还是冷调的光线环境下,我们看一张白纸永远还是白色的。但相机则不然,它没法像我们的眼中这般智能可以进行校正,它只会直接记录呈现在它面前的色彩,这就会导致画面色彩偏暖或偏冷。 这个时候需要把这个白色校正,不管何种光线环境下,都可以拍出真实的白,这就是白平衡。 什么是色温? 常见的不同光源的色温 常见的蜡烛、落日和白炽灯发出的光线比较接近于红色,它们在画面中呈现的会偏黄、偏暖。相对的,天空会在画面中出现蓝色,冷调。 人在不同环境下看物体的时候会有一个颜色校正的过程,所以看到的白色还是白的。但相机就不行,它没有自我校正的功能,所以就出现了【白平衡】的概念,帮助相机在不同光线下将白色物体还原成白色。 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只要保证白色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出准确的、没有偏色的白,那么画面中所有的其他颜色就也会得到准确的还原。 【工作原理】对在特定光源下拍摄时出现的偏色现象,通过加强对应的补色来进行补偿,从而还原白色。 什么是补色?色相环上180°相对应的色块是补色的关系,如黄—紫,绿—红,橙—蓝。 如何运用? 假如你要拍黄色调的光源,如蜡烛、夕阳,它的色温是偏暖、偏红,这时需要添加一些蓝色来补色,平衡画面色彩的平衡。
刚开始学摄影时,我们不用过多的纠结色温这个概念,也不用去处理白平衡,用默认的白平衡拍就够了。 ![]() 白平衡预设 AWB(自动模式) 白炽灯(灯泡图标) 日光(太阳图标) 阴影(小房子图标) 多云(云朵图标) 闪光灯(闪电图标) 当拍摄技能成熟之后,你发现这些模式有局限性,已不足以应付你的拍摄创意需求了,可以通过自定义或【K】值调整色温,来达成你想要的拍摄效果。 注:“K”代表“开尔文”(Kelvin),即色温的单位。“K”设置可以让你设定具体的色温值 预设的色温一般在3000k~7000k,如果需要拍更高或更低的话,就要自己手动调整【K】值了 ![]() 如果拍夕阳或日常,想要颜色正常的话,将K值向左边滚动(降低数值),综合夕阳的黄色,显得偏白、偏正常一些;若是想要突出夕阳的暖,可以将K值往右调,添加夕阳的橘黄色
自然界:的色温越暖(黄/红),数值越低;色温越冷(蓝/紫),数值越高 相机K值:数值越低,色彩越冷;数值越高,色彩越暖 注:相机白平衡的色温与自然界刚好相反,目的:综合色调,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白平衡“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 【举例】如果在黄色(色温低,设为3000K)的光源下,白色物体会呈现黄色,这时如果相机白平衡设置成5200K的日光,拍出来的物体就会偏黄;而如果降低为3000K,那么拍摄出来的白色物体就会被还原成白色 如果使用手动白平衡,要记住“色温K数值越大即影调越偏暖;数值越小则影调越偏蓝”的结论。
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白平衡? 以下一些光照条件下,不要使用自动白平衡,而要自行调整白平衡: 在很蓝的天空下的被摄物,这时的色温可以达到9000K~10000K,拍出的景物会带蓝色。如果希望使颜色正常,就要将白平衡向右方多调一些。(加些暖色调) 拍摄蜡烛光烟火时,这个在节日拍摄中经常用得到哦! 其实拍摄烛光可以正确的还原白平衡,因为烛光本身会产生很暖的光线,如果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的话,会综合掉黄色的暖,还原成比较正常的白色,这样会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这种温暖的氛围。这个时候可以尝试用“室内”或“钨丝灯”模式,让黄色更暖一些 【注】并不是所有的白平衡都需要还原成白色,有时候为更了烘托氛围,会可以增加色调;这个可以根据当时的环境情况,尝试不同的K值,直到你想要的效果 ![]() 如上图。拍摄时可以有意的增加烟花的暖 某些光源超出探测器的感应范围时,如雪地等极强的光线或阴天很暗的光线;雪后的景物色温偏高(蓝),尤其在阳光照射下,亮度强、反光率高,更需要调整。 【举例】在晴天里,拍摄的物体(如白衬衫)一半处于阳光下一半处于阴影里,会出现亮部偏黄,暗部偏蓝的情况,如果白平衡以亮部测光的话,暗部会更蓝更冷,如果以暗部测光的话,亮部则会更黄更暖。像这样反差比较大的情况,建议以主光源的色调去调整。 ![]() 如上图。拍日出日落这种带有强烈红色时,如果使用自动模式,会削弱了夕阳的暖,可以减低白平衡K值,使环境的蓝与夕阳的黄形成对比,这样更能突出夕阳的暖黄。 ![]() 拍风景时,之前在小东江拍摄峡谷时,把K值减低使照片的色调偏蓝,这样烘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互动环节 @金色向日葵:既然与拍摄环境的光亮无关联,为什么很多人拍风光要减三分之一档 @路先生:曝光补偿和拍摄环境的亮度没有关系,只与拍摄完成的照片亮度有关系。曝光补偿不参加测光环节,测光只是测定当时的曝光、快门、光圈,给定你一个标准的参数。曝光补偿在完成测光之后,根据需要在适当的增减补偿来还原真实彩色。增加时不能一下子加1档2档3档,否则会出现过爆的情况,影响照片的亮度。通常增加曝光补偿时,如拍人像,只增加1/3档,加2/3档有可能会部分出现过爆。 【温馨提示】曝光补偿不参加到测光里面,只是说测完光后相机给定一个参数,之后它会在这个参数的基础之上,增减一些整体的亮度。 好了,今天的课程笔记就到这里啦!最近忙乎乎的,总算有时间把上周的课程笔记补上啦~ 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懂或不能理解的,可以加@路先生(路路老师)为好友哦! ![]() ![]() 错过课程直播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回听本期或以往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