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无中生有
2017-01-05 | 阅:  转:  |  分享 
  
无中生有徐孟献摘要老子之道,是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通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积累总结出对宇宙天地万物的认识。因此,老子哲学的出发
点是现实世界的具体存在物,他所说的无,并不是虚无,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存在物。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有是在无的基础上发生的。无和有都
有各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道,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形,但它确实存在着,规定制约着无和有的发展趋向。关键词无中生
有规律之道具体存在物一《道德经》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无中生有,“无”是天下万物的本源。在《道
德经》中,除了“有”“无”以外,“道”也是老子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道”呢?较普遍地看法,老子的道具有以下几
个特征:⑴,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源;⑵,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⑶,道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⑷,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以上几点可以
归纳为两点,即本源之道和规律之道。老子之道是本源之道,还是规律之道呢?我以为应当是规律之道。二“老子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世界的具体存
在物”。①老子之道,是古代先民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积累总结出对宇宙天地万物的认识。因此,我们要认识老子的
道,应当从具体的事物入手。从具体的事物入手认识道,那么道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老子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
名曰微。”道,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但它确实存在着,其实,这就是规律。那么什么是规律呢?⑴《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的
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⑵艾思奇认为,规律是“事物内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⑶查尔默斯认为,规律是“B类事件总是伴随着A类事件或者在A事件之后发生”;③⑷还有人认为,规律是“事物发
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④等等。这每一个定义,都只是就规律某一方面的规定。都没有给“规律”下一个涵盖所有的定义。然
而,这不是老子的规律之道,老子的规律之道是“常道”,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这是“常道”的特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常道”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常名”无
法用文辞去命名。这是因为,“常道”就是我们说的“规律”,“常名”就是我们说的“事物的名称”。“规律”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我们
无法说明它究竟是什么,“事物的名称”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涵盖所有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用言语表述“非常道”,我们可以指出一个具体的事
物的规律性,我们可以给事物的名称下一个适用一定范围的定义。比如,“水往低出流”,“水遇冷膨胀遇热收缩”,是水的规律,这就是“非常道
”;“水”,这个名称,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涵盖所有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给“水”以下定义:⑴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⑵水是由氢、氧两
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⑶水是生命的摇篮,等等。这一些都可视为“水”的定义,但每一个定义都仅仅只是就“水”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而言的。
因此,老子的道,是“常道”而不是“非常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而不是具体事物的规律。“常道”,事物具有整体性,“非常道”,具体事物具
有范围性。三但是,有人认为,老子之道除了规律之道外,还是本源之道。这是因为,《道德经》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道”,有人认为就是本源之道。另外在《道德
经》四十二章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这里的道,有人也认为是本源之道。其实不然
,在这里,老子说,“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说“道”无声无形,寂静而空虚,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永不衰竭
,而这恰恰正是规律的表现。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说天地万物的形成不是随意地,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天地万物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规
律的,规律制约着它,它在规律之后,所以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因此,这里的“道”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而是天地万物应当遵循的规
律。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这其中的道,也是规律之道而非本源之道。实际上,这里的“一
”为无,“二”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是事物的阴阳,“三”为“冲气以为合”,也就是具有整体性的事物。如此,而形成了万事万物。“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不是随意地,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是指事物
无形无象的状态,有是在无的基础上生成的,是指事物有形有象的状态。无形无象为无,有形有象为有。无有无的规律,有有有的规律,它规定着无
与有的变化发展运动的方向,这个规律就是道。“生”在这里具有规范约束的意义,并不是生成的意思,而是说“道”具有规范约束“有”和“无”
的作用。规律对于“有”和“无”具有规范限制约束的作用,“有”和“无”的存在发展变化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和“无”的存在发展变化
,有个前提,有个条件,有个基础,有个在它之先的东西,这就是它必须遵循的规律。这是规律的内在特征,而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则是规律的
外在表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正是老子对规律这一内在特征的描述。我们之所以把老子之道理解为本源之道,是传统思
维模式使然。这一思维模式,把世界看成直线性的,道是这一直线的开始,宇宙天地万物是这一直线的延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语言
描述具有一定的范围性,眼腈看到的与语言描述的是有差异的,有时你愈想描述的愈准确,却往往不能如愿,甚至愈说愈模糊,使人不易理解和把握
。比如,有一篇描写某一景观的非常出色的游记,不论这篇游记是说明式还是叙述描写式的,当你阅读了这篇游记后,再到实地亲眼看看这一景观,
你看到印像很可能与你阅读游记后的印象相差甚远。老子的道也如此,也存在着语言描述与眼睛观察之间的差异,它使我们对老子之道的理解产生岐
意。老子的道并不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它来源于自然世界,来源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去认识老子的道呢?
!《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可见,道的本义是“道路”,为人所行走。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
发展运行的道路,引申为事物内在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正是借用“道”来揭示事物的规律。因此,道不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而是事物内
在的规律。四那么,什么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呢?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无”。说到“无”不能不说说“周易”中
的“无极”。《易·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作《太极
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夲无极也。”老子认为,在“有”之前,有一种状态,叫做“无”。《易经》中的“易
有太极”和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都认为在太极之前,有一种状态,这就是“无极”。“无”〔无极〕是宇宙天地万物的夲源。“无”与“无极
”,名不同而实相同,皆指无形无象的状态。世界最初的无形无象的状态,就是“无”〔无极〕。“有”〔太极〕与“无”〔无极〕两者之间,是相
互依存的关系。“无”〔无极〕的无形无象,是就“有”〔太极〕而言的,就是说,它还没有“有”〔太极〕之形,也没有“有”〔太极〕之象。比
如,地球的形成。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认为,在宇宙间漂浮着由气体和尘埃结合而成的云雾状的天体,这样的天体
叫做星云。太阳系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天体,起源于一个巨大的、热的且旋转着的原始星云。由于原始星云不断向外辐射能量而变冷收缩,在星云自
转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外围物质将不随星云一起收缩,形成一个一个围绕星云转动的气环。最后,星云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各个气环碎片凝聚为
围绕太阳运行的地球和其它行星。地球最初的形状,是一个漂浮着由气体和尘埃碎片组成的星云盘,它呈扁圆盘状,中间厚,边缘薄,围绕自身轴线
自转。在引力的作用下,星云盘中的尘埃碎片收缩凝聚形成地球星胚。在继续旋转和凝聚的过程中,由于夲身的凝聚收縮和內部放射性物质〔如铀、
钍等〕的蜕变而发热,温度不断増高,內部甚至达到炽热熔融状态。于是,重物质向地心下沉成为地核,轻物质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气
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再经逐渐演化而成为现在地球的模样。地球最初的星云状态,就是地球产生的夲源,它还没
有地球的形和地球的象,无形无象是地球的“无”〔无极〕状态。同地球的星云状态相比,现在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而
且构造也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有生命体存在着,它具有地球之形,又有地球之象,这就是地球的“有”〔太极〕状态。“无中生有”或“无极而太
极”,可以解释世界的夲源,也可以解释具体的客观事物。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有它的夲源,即“无”〔无极〕状态。无形无象的“无”〔无极
”和有形有象的“有”〔太极〕,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都有的两种状态。比如一座房屋,就存在着“无”〔无极〕和“有”〔太极〕两种状态
。房屋在没有建成之前,所需的砖块、楼板、钢筋、水泥、沙石等等,散乱地堆放在那里,即无房屋之形,又无房屋之象,无形无象,就是房屋的“
无”〔无极〕状态。房屋建成后有了一定的形状结构、功能和作用等,这就是房屋的“有”〔太极〕状态。“无中生有”或“无极而太极”,任何事
物都如此。因此,“无”〔无极〕,才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而不是“道”。但是,道却规范约束着“有”〔太极〕和“无”〔无极〕,“有”〔
太极〕和“无”〔无极〕一定得遵循道的规范和约束。不是任何原始星云都能演化成地球的,它的演化是有条件有规律的。不是有了砖块、楼板、钢
筋、水泥、沙石,就可以建房了,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地基必须夯实,房屋结构设计必须合理,墙体必须砌得垂直等等。就是说“无”〔无极〕
也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个“无”〔无极〕,并不是虚无,没有任何东西,而是现实世界的具体存在物。“无”〔无极〕,是就没有“有”〔太极〕之
象和没有“有”〔太极〕之形而言的。六如果老子之道是本源之道,那么,由于道概念的多样性,就使的“道”、“有”、“无”这些概念自相矛盾
甚至混乱而难以把握和理解。实际上,老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道”、“有”、“无”这些概念是融洽不相矛盾地,只是我们在理解中,没有把现
实世界的具体存物加入考量的视域中,导致理解的岐意。因此,只有把老子之道当作规律之道理解,才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吻合。注释①孙希国《老子对“道”的发现和提升》[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板〕②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4页。③[英]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1页。④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8页题目无中生有作者徐孟献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偃师市顾县乡营防口邮箱xumengxianyanshi@163.comQQ654270998@qq.com
献花(0)
+1
(本文系xumengxian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