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镜头盘点丨特色镜头频发,国产品牌悄然崛起

 百合仔 2017-01-05


作者 | 威廉小猪


2016年即将结束,影像行业的这一年的确不平静。


无论是市场销量的持续疲软,还是熊本地震阻碍传感器出货,而导致相机推迟发布都让人记忆犹新。


今年也恰逢奥运年以及德国PhotoKina展会开幕,佳能尼康两大品牌的旗舰产品成为最大亮点。


纵观镜头行业,整体的新品研发和销量还是保持了一个不错的态势,相对于相机的惨淡,镜头的走势还算是平稳。


 


其实这些年镜头的新技术研发方向相对单一,并没有相机那么花样繁多。因为需要考虑到与相机传感器搭配的成像问题,光学结构设计依然是研发的主要方向,除此之外,今年比较有特色的镜头亮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1、轻量紧凑化设计

2、镜头防抖普及

3、国产品牌的崛起

4、镜头黑科技创新


轻量紧凑化设计

________

 

其实这个派别一直是镜头近年来发展的主流阵容。随着无反相机的崛起,镜头小型化也明显提上日程。


可以这么说:在相机发展历史上有单反(有反光板)和无反(无反光板)是两大重要的技术节点。在单反时代,镜头由于法兰距的关系,需要较大的设计体积才能满足胶片或者传感器的成像要求。


而无反由于解决了法兰距问题,因此镜头可以更接近传感器,这样镜头在设计上就会更容易,体积小型化也成为了可能。

 

用户对于镜头轻量化的呼声也是越来越强的。无论什么机身,轻便小巧的镜头可以大幅度减少整套器材的负重。虽然长枪大炮看起来很酷,但请相信我,你绝对不会想长时间带着它们出门拍照。


受到传感器尺寸的制约,目前轻量化做得不错的厂商还是集中在了M4/3无反系统上。




代表产品:


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这款镜头重量仅为1270g,长度227 mm。如果按135全画幅系统的标准来看,它并不算多么小巧。但别忘了,这是一支M4/3专用的小像场镜头,加上转换系数让它一下成为了600mm F4超级远摄大炮!


如果按600mm大炮来衡量的话,那么它绝对是很苗条的。配合奥巴强悍的防抖系统,手持600mm定不是梦。当然这支镜头本身的画质也很强悍,看看它内置的多片特殊镜片就能看出来了。




我们的实际测评它的画质表现令人满意,但可惜的是它属于Pro级,售价比较昂贵,而且M4/3机身的性能也不能完全驾驭的了。


在M4/3系统举步维艰的日子里,这款超级大炮也不能给颓势带来更大的刺激。




富士XF 23/2 R WR

 

富士今年的整体走势还是不错的,发布了X-T2这样的专业机身。


自然镜头上也不会落后,这支小巧的23mm头就是笔者比较喜欢的一支。这支镜头发布于今年8月份,专为APS-C机身设计,等效全画幅的35mm F2,是富士最好的随身人文镜头。


它的体积只有60mmx51.9mm,安装到X-T2机身上绝对的和谐。为了满足喜欢亮骚的人士,除了传统的黑色外,还增加了银色配色。




富士一直在APS-C的道路上坚持的,说真的挺不容易的。之前连坚守APS-C阵地的宾得都有了自己的K-1。


当然富士认为他们找到了轻量化和画质的平衡点,作为该门派中另一个主导品牌,富士的东西基本上是颜值第一,应该说本年度富士最值得把玩的镜头就是它了。


适马 DG 500/4 OS HSM | Sports

 

这应该是本年度发布的实际物理焦距最长的一支镜头了。


与奥巴的300mm F4不同,它也是适马时隔多年的又一次在长焦发力,无论是操控还是画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特别是轻量化设计,适马终于也迈出了改进的步伐。记得几年前笔者采访山木社长针对120-300mm F2.8的重量问题提出过询问。为了控制重量,适马特别采用了新的镁合金材质,而遮光罩甚至使用了碳纤维。




DG 500/4 OS HSM | Sports 的画质给笔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了缩短镜头的长度,内置了2片高折射的FLD萤石镜片,它的长度也是同规格中最短的,很多摄影记者朋友都对它赞不绝口。


不过,适马的问题还是在于品牌影响力,在传统的专业大炮市场都是原厂的天下,适马花大力气研发的新品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销售压力。


另外,这个大家伙的价格也不算太便宜,它可能会成为叫好不叫座的产品。




尼康 AF-S 70-200/2.8E FL ED VR

 

尼康在今年下半年发布了全新的70-200mm F2.8第三代镜头,性能较前两代有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就是加入了先进的E电磁光圈技术,虽然这个技术早就被佳能EOS系统所使用。但对于老派的尼康而言,近年来才慢慢的开始大规模使用。电磁光圈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可以利用电子信号对光圈的开合进行精确控制,远比尼康老的光圈拨杆靠谱。


其次,新的70-200mm F2.8在轻量化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它的重量比第二代轻了大约110克。由于采用了FL萤石,因此镜片数量也更少,长度也是最短的。




AF-S 70-200/2.8E FL ED VR从参数来讲应该是目前最强大的70-200mm。


尼康一口气给予了FL萤石、电磁光圈、VR防抖等技术,还进行了轻量化设计。对于这样一支使用率非常高的中长焦镜头,摄影师可以更轻松的手持拍摄。


目前,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它的售价,15000多的报价并不是最合理的,还是需要等一等。


镜头防抖的普及

________

 

防抖这项技术是目前相机中最重要的辅助功能了。


目前主要分为电子和光学防抖两大类,电子防抖是通过机内算法处理裁剪图像来改善清晰度,这种做法是牺牲画质的,因此基本上退出主流阵容。

 

目前主流的机身内传感器防抖还是镜头内防抖组件都是通过改善实际成像来提高清晰度。机身防抖的好处是无论是什么镜头都可以实现防抖功能,但缺点是功耗较大,超远摄镜头效果一般。


而镜头防抖实际效果会更好,现在小型化的防抖组件可以抵消更低的快门速度。

 

主流的相机品牌都有自家研发的防抖系统,这其中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奥林巴斯。奥巴的5轴防抖真可谓是独步天下,在E-M1时代就已经配备了这种先进的技术,它可以补偿多达5个不同维度的抖动,比佳能尼康的防抖比效果更好。而刚刚提到的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是奥巴第一支镜头内置防抖的产品。


于E-M II配合拍摄时可以同时开启两套防抖系统,这样的话可以达到惊人的6档防抖效能。




很多镜头品牌的产品都开始新一轮的防抖大战,这里面尤其以腾龙最为突出,它发布的定焦和标变镜头全部安装了VC防抖。


笔者在测试的时候对腾龙的防抖印象比较深,加防抖看上去是个好事情,对于用户来说也会感到“低价量足 诚意满满”,自然对市场销售是个促进。


但防抖其实是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帮助摄影师减少废片的发生率,但也会对画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镜头内置的光学组件,复杂镜片设计可能会对锐度产生副作用。这也是目前各大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代表产品:

 

腾龙 SP 85/1.8 Di VC USD (F016)

 

这是腾龙的第三支大光圈定焦产品,与之前发布的35mm、45mm覆盖了广角到中长焦。如果说35mm F1..8搭配防抖还有点匪夷所思的话,那么85mm F1.8配防抖的意义要更大一点。虽然光圈不如F1.4大,但这支镜头胜在便宜,画质总体也不错。


相比之下,适马新的85mm F1.4则更偏重画质,而且坚决不搭配防抖。腾龙考虑更多的是大众化,而适马只追求高画质。


 


说实话这是一支腾龙比较走心的作品,画质说的过去,整体的做工也很不错。但F1.8的光圈略显遗憾,买了总让人惦记F1.4,而且它内置的防抖系统效果还是一般。


腾龙SP 150-600/5-6.3 Di VC USD G2

 

这是腾龙更新的第二代150-600mm长焦,改进了第一代的成像和对焦。特别是腾龙开发出了更先进的VC系统。


首先是防抖效能从过去的4档增强到了4.5档。对于长焦而言,防抖才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




这支镜头的争议没想到会如此之大,有人说画质提升明显,但也有人提出反对的声音。


就笔者了解的情况,总体来说它的成像还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这个新的VC防抖比起85mm来真的好用多了,笔者用600mm端都可以开到1/20秒左右的快门。


但可惜的是,它的售价相对较贵,虽然性能提高了,但习惯了腾龙低价量足的风格后,这样的定价很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富士 XF 100-400/4.5-5.6 R LM OIS WR

 

富士的第一支长焦变焦镜头,覆盖了100-400mm物理焦距,等效为152-609mm。很显然富士一直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机身的0.XX秒对焦速度是推出这支大长焦的重要依据。


OIS防抖自然不会落下,得益于这套5.0档图像防抖系统系统,可以让用户更灵活的手持拍摄。




它的防抖系统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但镜头高达1.4公斤的重量真不算轻。与不安装手柄的富士机身搭配手感不太好,虽然镜头画质不错,但笔者认为富士机身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它的性能。

 

奥林巴斯M.ZD 12-100/4.0 ED IS PRO

 

奥巴的防抖我想就不必多说了,强悍的5轴防抖系统是其它厂商望尘莫及的,现在奥巴又开始给镜头内置防抖了。这支镜头继承了300mm F4的防抖系统,与E-M1 II搭配最高防抖超越300mm F4达到6.5档。




这是第二支内置IS防抖的镜头,也属于Pro专业级。转换完系数为24-200mm,是一支优秀的大变焦镜头。


国产品牌的崛起

________

 

今年的镜头市场出现了一个比较令人欣喜的情况,那就是国产的很多附件品牌都开始进军镜头业了。包括了美科,老蛙,永诺,中一等都有镜头新品发布。


过去国产镜头的研发基本等于零,虽然国内有很多的OEM代工厂,但设计技术都不能自己掌握。不过随着一些厂商的崛起,镜头研发已经没有那么难了。


比如老蛙和中一都是创始人带领的团队自行设计制造的,这一点绝对值得点赞。而永诺的路子则选择了直接copy,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推荐,但永诺给予了低端市场更多的选择。

 

随着近年来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完善,镜头甚至出现了与手机一样的快餐式制造流程。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虽然国产镜头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发展,但真正有多少拿到出手的产品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坚持不了几年就会消失。


产品不但要做量,做大,更需要做精。包括镜片的使用,镀膜的工艺,甚至对焦马达等等于国际大品牌都有较大的差距。


在这里真的希望国产镜头可以踏踏实实的研发,扬长避短,在小型化,大光圈,微距等方面做出一些精品来。

 

代表产品:

 

老蛙12mm F2.8 Zero-D

 

老蛙是笔者认为国产里比较踏实的厂商,其推出的产品多以微距镜头为主。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一番特色。今年再接再厉又发布了几支很有特色的产品,老蛙可以算作国内的黑科技品牌了。




这支镜头从型号上就能看出它具备了“零畸变”性能,而且它专为全画幅机身设计,焦距为 12mm,属于超广角。


如此宽广的视角利用了大口径和中口径非球面镜片共同校正变形,是风光和建筑摄影的利器。除了优秀的画质外,老蛙镜头的外形做工也很精致,光圈和对焦距离直接刻在镜筒上,非常直观复古。


不过由于老蛙镜头全部为纯手动,并没有光圈联动功能,因此在使用小光圈对焦时会比较困难,这一点如果老蛙能解决的话,那么它的可玩性会更好。

 

中一光学20mm f/2.0 4.5X Super Macro

 

中一光学可以说是国产较早自行制造镜头的品牌,由于前身与日系品牌的合作关系,中一的研发能力也是国内最强的。


其经典的50mm F.0.95以及135mm F1.4都是很牛的产品。而刚刚在海外发布的这支超级微距也足以让人眼前一亮,4.5倍的放大倍率是科研摄影的有力武器。



中一光学在无反小型镜头的实力较强,尤其是一些超大光圈镜头给用户带来更实惠的解决方案。


这次的超级微距也许是要扩展一下产品线,我们不怀疑中一的研发能力,国产镜头的成像素质还需继续努力。

 

小蚁12-40/3.5-5.6 / 42.5/1.8

 

小蚁这个品牌恐怕大家也是比较熟悉了,它是知名手机小米的生态链品牌,主要制造一些智能的数码周边设备。而小蚁M1无反也是国产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相机。


这两支就是为搭配M1而发布的套机镜头。包含了12-40mm标变和42.5mm的中长定焦。




小蚁选择M4/3系统作为自己的相机研发平台也是比较合理的,毕竟这个平台研发成本相对较低,镜头可选的数量较多。


另外M4/3相机体积较小比较适合外出携带,性能也适合年轻人使用。但M1毕竟是第一台机器,包括UI,拍摄,成像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外界对M1褒贬不一,但从它的定位和售价来看算是一台很有诚意的产品了。


镜头黑科技创新

________

 

对于镜头来说,黑科技就意味着技术的创新。


但目前镜头的研发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从今年发布的新产品就能看出,大部分厂商进行了例行公事的更新换代,从规格上并没有突破。而光学研发上也多以堆料为主。


如果你需要一支成像素质特别顶级的产品,那么镜头的体积自然就不好控制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蔡司的Otus系列,体积硕大,但成像真心无可挑剔。

 

代表产品:

 

适马 DC 50-100/1.8 HSM Art 

 

适马这几年随着新社长的上任,适马渐渐从一家传统的镜头企业发展到了一家专门研发高画质牛头的黑科技品牌。


今年适马再次发力,首先就是这支APS-C专用的中长变焦镜头50-100mm F1.8。它身上最黑科技的地方就在于F1.8的超大光圈,这也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也是APS-C机身最牛的长焦选择。


利用F1.8的光圈不但可以使用高速快门拍摄,还能够有很好的背景虚化。拿它拍个妹子啥的最合适不过。




这绝对是APS-C系统里的大三元,成像画质没的说,做工手感也延续了Art系列一贯的品质。


但由于使用F1l8的光圈,因此这支镜头在体型上比较大,重量也不轻。绝对有手持70-200mm F2.8的感觉,不但能愉快的拍照,随便还能健健身。

 

适马DG 12-24/4 HSM | Art

 

这是上榜的第二支适马头,12-24mm F4属于超广角,是更新的第三代产品。光圈终于从浮动改为了恒定F4,在曝光上更有优势。


当然适马的黑科技不会只有这么简单。新的DG 12-24/4 HSM | Art采用了全新的光学设计,使用多种特殊镜片和大口径的非球面镜片,确保Art系列最高的画质。


特别是这个非球面镜片,口径居然达到了惊人的的80mm,大大增加了通光量,同时也对镜头的变形进行有效的校正。




这片80mm的大口径非球面镜片是适马又一个黑科技创新,除了校正畸变外,有了它还大大缩短了镜身长度。它是今年值得关注的超广角变焦头之一。

  

尼康AF-S 105/1.4E ED

 

笔者认为这绝对本年度最有看点的一支镜头。


可以说尼康能发布这样一款定焦也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毕竟尼康属于传统大厂,基本上都是按套路出牌的,如此“激进”的产品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它的黑科技之处在于105mm里的第一支自动对焦的F1.4光圈定焦,过去提到105mm基本都是微距镜头的天下,历史上光圈大有尼康的105mm F2,而这次的F1.4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说它是小号的“空气切割机”一点都不为过。尼康研发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与200mm F2形成高低搭配,105mm的焦距拍人像,人文,风景都可以。


这支镜头在我们的测试中成像也是很好的,特别是那个虚化真的轻松超越85mm F1.4。但这支镜头的对焦速度还是有点慢,另外它的做工延续了新G头的塑料风格,虽然镜头表面的涂层手感不错,但售价1万多的产品居然还是塑料真的让人不爽。


明年镜头发展趋势

________

 

在经历了奥运年之后,2017年市场相对平稳。


但明年很快开幕的CES和CP+展会上一定会有一批有亮点的影像产品发布。根据传闻消息,明年的镜头市场依然会有一些令人期待的产品出现。


随着索尼和佳能以及尼康对无反市场的推入,明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无反镜头出现。而传统单反业还是继续新一轮的刷新。


尼康今年发布了带有电磁光圈的AF-S 70-200/2.8E FL ED VR ,说明尼康准备大力投入电子光圈的改造中,明年可能也会有多支重要的电磁头发布,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其余大三元的更新。


另外宾得也是老牌相机品牌,自从发布了首款全画幅机身K-1后,会有更多的全画幅镜头出现。笔者挑选了几天比较有看点的新传闻与大家分享,也许这就是2017年镜头的重要风向标。

 

佳能会增加无反镜头

 

这个传闻是比较让人期待的。佳能无反系统这两年一直不温不火,但随着EOS M5的发布还是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


目前,佳能的主要问题是在于搭配的镜头群数量太少,如果佳能真的能发布几支高素质的定焦镜头那这个系统还是真得一玩的。




索尼还会增加A卡口镜头

 

索尼不放弃A卡口的消息由来已久,从最新发布的A99 II机身就能看出尽管现在索尼把重心放在了E系统上,但A卡口作为一种情怀还是有一定死忠的。


另外索尼的主业FE卡口镜头会继续扩展。与佳能不同的是,虽然索尼全画幅无反系统虽然镜头数量不少,但性价比高的不多,很多打着小蓝标的只能呵呵一下。




永诺会发布更大光圈的镜头

 

永诺目前的镜头基本上都维持在F1.8的入门廉价产品,虽然价格的确低到无法想象,但永诺品牌还是不满足。根据传闻,明年可能会研发F1.4的更大光圈产品。


当然按永诺一贯的copy做法,F1.4的镜头并不难,甚至应该会很快出现。


虽然画质上不能与原厂比,但毕竟光圈更大,低端入门市场的需求量是有的。如果永诺能发布,那么也算是明年国产镜头品牌的一个亮点了。




适马会发布索尼FE卡口镜头

 

这个呼声早在今年年初就有了,从这方面看出来索尼用户对自己的微单头是多么不满。其实适马的Art系列的口碑早就声名在外了,索尼用户也是很馋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适马发布FE镜头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因为索尼明年会继续更新A7系列的机身,而更高端的A9系列也可能会出现。


适马适时的跟进该卡口镜头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________


了解最新摄影器材动态,可微信回复关键词:空穴来风



拿完年终奖,就跳槽来无忌吧(点上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