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 自出机杼 ——论金石书画家王个簃的书法艺术 魏 武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个簃艺术馆馆长 王个簃(1897—1988),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吴昌硕曾亲笔为其手书名片:“王贤,字启之,别号王个簃。”他先后所用斋名甚多,其中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芝堂”“待鸿楼”“炙毂楼”“昨今无自非斋”“见远楼”“劳劳亭”“庆宪楼”等。后因偶得吴昌硕所刻巨印“还砚堂”,遂以“还砚堂”作斋名至终。王个簃出生于江苏海门三星镇,为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艺术教育家。 王个簃出生的年代正值吴昌硕声誉日隆、名扬海内外的历史时期。南通又临近上海,受吴派影响至深,王个簃即为其中之佼佼者。王个簃于1923年(27岁),毅然辞职,投吴昌硕门下。1924年,吴昌硕为王个簃亲订书画篆刻润格:“启之王君性耿介,不屑屑治家人产。年少好学,其所作篆隶郁勃纵横,参以猎碣公方神意。间染丹青,花卉、古佛颇得晴江、复堂姿势,而古趣盎然,盖由书力功深所致也。刻印踵秦汉遗矩,终日弄石,猛进如斯。或有请其游其艺也,而启之未能自信,余乃为订其例……”(图1)。1927年,吴昌硕又书赠对联:“小印刻初成,遐哉皇古;长城攻不克,突起异军”,对王个簃奖掖倍加。此后数月,吴昌硕即与世长辞。王个簃怀着对艺术的执着和自信,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在漫长的书法道路上继续跋涉。 一、王个簃的书法分期及风格特征
王个簃诸体皆精,于篆书尤浸淫最久,曾取法于《三公山碑》《少室石阙》《琅琊石刻》《散氏盘》《毛公鼎》及诸多钟鼎彝器铭文,广博汲取。而《石鼓文》则是他终身的追求。曾云:“60年来,坚持书写石鼓,参以琅琊石刻、古籀文笔意,并其他金石文字,旁及行、隶,未敢或辍,以求得用笔熟中生、拙中奇,凝炼浑朴,气势厚重。”王个簃的隶书则得益于《张迁碑》和《华山碑》等,行草书有黄山谷、王铎、张瑞图等人遗意。为了清晰展现王个簃走过的书法道路,现将其书风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早期书风:天道酬勤,卓荦不凡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王个簃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14岁入海门高等小学读书,学校的国文老师黄松庵满腹经纶,并写得一手好字,对王个簃先生影响很大。这时王个簃开始接触篆书,自学刻印。其后王个簃去南通省立第七中学求学,校长缪敏之善写楷书。据《王个簃随想录》载:“一有机会,就去看他写字,可以说,他培育了我日后对书法的爱好。”毕业后,王个簃在城北高等小学校任教,在这期间认识了当时南通著名金石书画家李苦李先生:“而对我走上艺术的道路起过很大影响的是李苦李先生,他是南通的一位名流,是吴昌硕先生的得意门生。……常到他的画室去,论书谈印,受益匪浅。”在李苦李先生的画室里,王个簃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如陈师曾、金泽荣等。并常在一起作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在南通,由于我对刻印兴趣浓厚,因而也学篆,也学隶,打下了一定基础。”王个簃与这些书画名流在一起雅兴聚会,或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或谈诗论画,切磋技艺。王个簃跻身于此列,艺事日进。随后,王个簃又托诸宗元先生携印稿呈吴昌硕批阅,吴昌硕在每方印拓边详加批语,大为赏识。在王个簃27岁时,毅然辞去收入颇丰的教师职业,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几经周折后在吴家担任家庭教师。吴昌硕经常喜欢在夜阑人静时,与王个簃交谈,切磋当天创作的想法。王个簃还陪同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 王个簃曾回忆道:“在昌硕先生的指教下,发愤用功,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我反复临了《石鼓文》,还兼及《散氏盘》《毛公鼎》《三颂》等,隶书写了《张迁碑》《西峡颂》《石门颂》《三公山碑》等,其中《张迁碑》致力最深,行楷则写了钟太傅、王觉斯、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等。”扎实的基本功加上他的勤奋,这个时期的王个簃在书法上突飞猛进。“我跟昌硕先生学艺,就不能不循着昌硕先生走过的路去探访、去摸索,不是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昌硕先生。”凭着他的那份悟性和勤奋,终成吴昌硕艺术的衣钵传人。 图2 王个簃临《散氏盘》
1933年,王个簃通临大篆《散氏盘》,醇厚朴拙,笔墨变化多端,已具相当功底(图2)。1935年,王个簃临《汉三公山碑》,古趣盎然,融张迁、石鼓之意。与吴昌硕所临风格有别,吴昌硕更多用石鼓笔法,这说明早期的王个簃在继承吴昌硕书法“厚、重、大”的同时,已注意不受束缚,写出己意(图3)。1937年,王个簃书《与沙孟海信札》,虽是信札小品,却小中见大,或浓,或淡,或急,或缓,运笔藏锋内转,提笔处如游丝袅空,顿笔处如雄狮蹲地,横勒有起伏,直下有提顿,转折圆劲,挑跃挺拔,章法随意而成(图4)。1940年,王个簃集石鼓文七言联,其参《琅琊台刻石》笔法,用笔沉雄朴厚,字体端庄凝重,正如其在《篆书歌诀》所提倡:“能疏能密,气贯长虹”(图5)。1945年,王个簃集《汉华山碑》五言联,此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体势端庄,雍容典雅,为汉碑中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之一。清朱彝尊尝将汉碑分为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王个簃此作最能代表他的早期书风,饱含隶意,行笔遒劲峭劲,融众多汉碑之特色,尤得丰腴俊逸、质朴奇古之美(图6)。
(二)中期书风:出规入矩,融会贯通 沙孟海先生曾云:“个簃先生前半生的笔墨,完全遵循吴老师的法度,具体而微。”这一时期,王个簃努力继承传统,尤其在吴昌硕“厚、重、大”特征中又融入己意,笔力之强劲,气质之醇厚,已现峥嵘气象。诚然,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靠短时期或有意造作所成,而是靠长年累月的锤炼,使之自然流露。王个簃真正领悟了吴昌硕书法艺术之精髓,并在字体的间架和用笔等方面有所突破。有位书法评论家曾经指出:“比如篆书,吴昌硕一般都有取右高左低之势,字形后仰,观者看了有一种不习惯或别扭感,而王个簃的大篆从用笔到结体更为平稳、更为协调、更为美观。又比如说行草书,吴昌硕用笔刚狠且尖锐,结体上宽下窄,且常常从右侧耸起一个肩膀,习气极重。但王个簃将这一切调整到一个随意、和谐的境地,自然流畅,充满变化。”
1957年,王个簃书《石鼓文》十一言联。《石鼓文》历来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介于大、小篆之间。王个簃在继承吴昌硕篆书风格基础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思考。他一方面汲取和发扬其书风,另一方面又去其习气,尤其是在体势上注重严紧端庄,去右高左低之势,并糅入金文之美质,其笔法意韵更加古趣朴茂(图7)。1963年,王个簃隶书“广宗六艺,披揽百家”联。隶书虽不是王个簃书法创作的重点,但其所表现的风格的独特性亦已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此联明显出自《汉张迁碑》,兼有《衡方》《曹全》《华山》等诸碑之意。寥寥数字,雄浑野逸,郁勃飞动。可见王个簃已渐渐进入到自己独特个性的世界里。(图8)1965年,王个簃行书《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王个簃在行草书上极为推崇张瑞图、傅山、王铎、黄道周等人。此作强调要有轻重、虚实、伸缩的变化,即墨色的干湿、浓淡,用笔的轻重、快慢,字形的伸缩、大小等。如作品中“信步”二字,则若断还连,左右揖让,疏密有致,正如“信步”之词意(图9)。
(三)晚期书风:老笔纷披,风规自远 王个簃通过70多年的艺术实践,对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书画艺术有独到见解,笔者归纳总结如下:第一,重视传统,摆脱束傅。第二,深入生活,善于取舍。第三,外师造化,别开生面。第四,强调自我,意趣天成。第五,追求统一,率意求变。第六,小中见大,天地空阔。第七,细心布局,虚实轻重。第八,讲究线条,知白守黑。第九,诗书画印,熔于一炉。
吴昌硕是我国最伟大的书画大师之一,他是以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于一身的近代文人画巨匠,“海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周围,先后有陈师曾、赵子云、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钱瘦铁、王个簃等人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修养的滋润。同样,王个簃始终在领悟“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的深刻内涵。所以王个簃即使已至暮年,还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没有削弱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意志,他以“学到老”的治学态度进行创作,晚期作品再现中国书法的真正魅力。
1980年,王个簃书写大篆钟鼎五言联,此作的最大特点是节奏感强。王个簃虽然书出《石鼓》,但其晚年的临摹或创作皆一改平稳单一的线条,赋予极强的节奏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线条的变化。线条是一件书法作品的血脉,平庸的线条则失去书法的生命活力。此联如万岁枯藤,盘龙曲铁。特别是上联“明”字,点画斩钉截铁,自然脱落。末笔提按有度,运笔迅疾。下联“太”字虽寥寥数笔,则强劲有力,大有“动不可留,静不可推”之感,恰似一樽鼎器,沉雄朴茂。其二,墨色的变化。王个簃晚年书法善用浓墨、焦墨、枯墨等,使作品“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此作在气、韵、神等方面都运用得十分得体自然,堪称得意之作。正如其在款识中跋云:“呵冻作篆,颇饶佳趣耳。”(图10)1982年,王个簃书《石鼓文》七言联。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书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努力遵循“无法中要有法,有法中要无法,不可以寡求寡,而要寡中见理”的治学原则,作品进入人书俱老、心手两忘之境地。传统书法强调中锋用笔,注重提按、节奏、起收的变化。王个簃此作不再拘泥于一点一画的处理,没有刻意安排所谓的“枯、湿、浓、淡”,他从“古藤疑篆龙虬动”中悟出并实现其书法追求的独特个性。同时,他不再有意注重篆书结构的体势变化,却自然形成为平整祥和、高古端严的独特面目,这正符合了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提出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图11)
二、王个簃书法艺术的三个“相融”
通过研究分析王个簃书法的发展轨迹,其书风已十分清晰,毫无疑问,王个簃的书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概括起来,具有如下三个“相融”。 (一)人格品质与书法相融 王个簃于政治胸怀豁达,热爱祖国;于道德事亲至孝,尊师重道;于教育敬业乐群,为人师表;于名利淡然无极,清虚静泰;于艺术积极进取,不落窠臼。他曾将数以百计的书画藏品献给国家博物馆和西泠印社,感人至深。古人云“书如其人”,历代书家也如此大力提倡。如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蔡襄“才德俊伟”等。王个簃学养既深,老而弥笃,信手拈来,无不佳妙。以崇高的品质感染他人,以超逸的笔法发现自我。因此,书法与其禀性才学和人格品质相融。 (二)金石碑刻与书法相融 王个簃书法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浓郁的金石气。所谓“金石气”是指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钟鼎彝器和碑石篆刻等文字的气息和意韵。这也是一个成功书法家必须开拓眼界、提高书艺的关键。康有为曾提倡碑学思想所谓的“十美”,即“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志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定,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在近代书家中,赵之谦、徐三庚、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人都是在此方面自出新机,书印互相升华的杰出典范。其中以吴昌硕和黄牧甫最为突出:吴昌硕雄健豪强,古拙奇肆;黄牧甫熔古铸今,古新俱存。他们在书坛的地位和成就,凸现在中国近代书坛。王个簃在吴昌硕的强烈影响下,书法艺术不断得到升华,并在字体间架和用笔技法上得到了最好的继承和发扬,形成了用笔老辣纷披,线条盘曲刚劲,结字遒劲凝练,章法自然生动,通篇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王个簃通过长期实践,对篆书尤有心得:“我琢磨着把写篆字之法归纳为‘横、竖、曲、围、折’五笔,称为‘篆书五法’,我认为这五法是可以概括篆书的基本笔法的。”又写《篆书歌诀》作进一步阐发:“握管要紧,笔头开通。运腕牢记,笔笔藏锋。回旋转折,灵活生风。先工后放,奋笔如龙。自成节奏,下笔轻松。能疏能密,气贯长虹。” (三)绘画艺术与书法相融 古人早就提出“书画同源”的美学思想。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书,心画也。”因此,书法已不仅仅是技法的运用,应是人们思维品质潜移默化形成自我的过程,是多种外化的营养融合成一种整体和楷的美。王个簃是将书与画结合得最为和谐、最为成功的典型艺术家。他曾说:“对于‘从书法演画法’这一点,我自己也颇有体会,例如画紫藤、葡萄、扁豆、葫芦等藤本物象时,我就发挥篆书的笔法、行草的笔法,使那些繁枝蔓藤曲折飞动,洋溢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我画流水,也是结合篆草笔法,既要写出流水自然流畅的曲线美,又要表现出它流动时的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在南通市个簃艺术馆的大量书画藏品中,不断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王个簃于1934年创作的《墨竹图》,用籀篆之法写竹干、竹叶,浓淡交错,尤显高风亮节之概。1944年创作的《山中幽兰图》,其石上之墨兰亦以篆隶之法撇写,给人以馨香幽远之气。1977年创作的《雨花纹石图》,画面寥寥数笔,宁静简洁,配上长款题跋,形式完美统一。1982年创作的《松花泉声图》,一丛苍松,浓淡相宜,而石间之清泉则以草、篆笔法表现,自然酣畅,行云流水。1986年创作的《墨荷图》,以篆法将枝梗疏密穿插,以草法将小溪自然流动,整体给人以浑穆郁勃之感。1987年创作的《紫绶图》,花叶、紫罗任意点染挥洒,将书画熔于一炉,出神入化。 三、结语
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王个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应是近现代阶段杰出的书法家。他师古人,出己意,以传统经典特别是徐渭、陈淳、朱耷、吴昌硕等人为重要支撑,结合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又在用笔、用墨、题款、钤印、章法诸方面食古而化,别出心裁,表现了文人书法最有代表性的特质。
参考文献 [1]王个簃:《王个簃随想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 [2]王个簃:《王个簃书法选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版。 [3]王个簃著、南通市文联编:《霜荼阁诗》,2006年。 [4]丁羲元主编:《王个簃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5]施作雄编:《艺术大师之路丛书——王个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6]达斋、魏翰邦:《20世纪书坛名家作品批评——书法门诊室2》,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编辑丨《西泠艺丛》编辑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