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老子也有老师

 昵称39670630 2017-01-06

我们都知道孔子曾经请教过老子哲学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一般典故统称为“孔子问礼”。在一些古代经典著作里面,都提到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老子也有老师的,只不过这个老师没有像老子那样出名,这个神秘人物是谁,需要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因为老子是故事中间联系的纽带,虽然大家都知道老子的简介,但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我想还是想把老子的生平简单说一下。?

老子(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字聃,名耳,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经》一书是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贵柔”。?

下面我先来说一说古代经典中关于“孔子问礼”的记载,通过这些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体会这两位儒家宗师和道家始祖的人生哲学。?

一、儒对道,道更高?

我们先来看看几部古代经典的记载:?

1.(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礼记·曾子问》?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吾闻诸老聃云。”?

3.《庄子》:?

第十三篇《天道》?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 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後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第十四篇《天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术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覯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糖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雲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於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蟲,雄鸣於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腰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第二十二篇《知北游》?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艹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意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袠,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看完原典,我们突然发现,里面的故事记载有重合,这说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经典都记载了同一个故事,只不过语言叙述不同而已。?

【“孔子问礼”通解】?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问礼要点】?

1. 那些看似很聪明而能洞察人性的人,却往往遭受迫害,甚至丢掉性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讥讽别人的是是非非;那些能言善辩而思维通达的人,却经常遭致一些祸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曝光别人的不光彩的事情;作为儿子,千万不要自以为自己很高明,要知道自己如何做一个儿子,作为国家的臣子,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应该高高在上,不把君王和其他人放在眼里。?

2. 天和地没有人推动它们,但是它们照样每天转动运行;太阳和月亮没有人点燃它们,但是它们却光芒四射;星辰没有人排列它们,但它们却排列得整齐有序;飞禽走兽没有人创造它们,他们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这就是自然,何必劳烦咱们人类来做这些呢?咱们人类的生死荣辱,都是很自然的事情。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国家就安定,人民就会幸福,何必整天去谈那些仁义礼智信?恐怕整天对仁义礼智信津津乐道的,反而是违背人的本性了!?

3. 要把水作为我们的老师。你看我们人都往上走,但是唯独水是朝下流;我们人都愿意居住安全的地方,而水却常常出现在险滩沟壑中;我们人都喜欢居住干净的地方,但是谁却可以在污浊不堪的地方出现。水所能做的,我们人怎么能与其比较呢?这就是最完美的境界。?

4. 龙乘着风云可以上九天!我所见的老子,他是不是很像龙呢?学识渊博,高远莫测,志趣高雅,深不可知;他好像永远随着自然的变化随时在变化。?

二、老子也有老师的?

看完了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是不是感觉很精彩?原来老子对自然、人生、社会、哲学认识得好深刻,连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要向老子请教问题,可见《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确实有道理,何况是老子这样的智者!?

那么,老子这样有智慧,他是天生聪慧吗?当然不是,要是那样的话,老子岂不成了他口中说的“道”了吗?那也太厉害了!其实,老子的智慧也是有老师传授的,然后自己慢慢积累,最后真的可以参悟天地真理,顿悟自然,成为真正的智者。下面我们看看老子向什么高人学习了这样的本领。?

在汉代经学家刘向的《说苑》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曰:‘嘻,是已。’”?

讲的故事大概是这样:有一位老人叫常摐的生病了,他是一位道德高人,也是老子的师父。老子前去看病,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吗?” 常摐听到老子问起,便说:“你就是不问我,我也会告诉你的。” 老子一听,便挺直腰板,说:“愿先生教我。” 常摐说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我知道。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不就是说要不忘记过去吗?” 常摐听了老子的回答,嘻嘻一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不就是说要敬重年长者吗?” 常摐又嘻嘻一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口腔,向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舌头还在。” “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你的牙齿都掉光了,没有了。” 常摐便对老子说:“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不就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没有了,不就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吗?” 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又嘿嘿一笑,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关于“常摐”这个人还有点神秘感,乍一看这个名字,就有点怪,这么起个这么个名字,那个“摐”还那么难认!后来一查唐代著名经学家颜师古的注解,才发现“常摐”这个人大家都比较认同是商朝的名相商容。《淮南子·缪称训》中也说:“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但是我认为这也可能是个传说,因为商容是商朝时期人,而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时间相差甚远。中国先秦的很多思想记载都有一些传说的影子,比如三皇五帝的故事,再加上老子的思想仅仅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使其思想更有了神秘色彩,因此关于老子的故事也不例外。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继承性,就是说你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有前人的文化积淀的,尤其是中国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更是如此,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但是每个时代都和它的最初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子求教于常摐和孔子问礼于老子,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宋代的著名词人辛稼轩有一首词也是写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姑且列在这里,作为一个佐证:?

卜算子·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按:年老齿落,难免伤感。然稼轩却能旷达为怀,出以戏谑调侃,实稼轩词中之诙谐体。读其《水调歌头》(头白齿牙缺),可知稼轩之旷达胸怀源自庄老,而读“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句,则亦有助于领略此词齿堕舌在、刚摧柔存的人生寓意。?

刚硬的东西却不一定不坚固,柔软的东西反而不容易摧残折断。不信你张开嘴看看,人到老年的时候,舌头在,但牙齿却先掉了。嘴巴里面已经缺了两边的大牙,又缺了中间的一个牙。这话说给你们听,可不许嘲笑我,嘴里那个豁开的狗洞等着你们从这里钻过去呢,呵呵。?

老子求教于常摐的“舌齿之辩”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上善如水”的哲学思考真是如出一辙。也许《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 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