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两段视频说起

 经典雪茄烟 2017-01-06

     刚才看了一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卸任时的视频。潘基文还有他的妻子,在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道别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当然也要有一场告别演讲。依我所见,即使是退任,潘基文的讲话,也会有人去起草讲话稿。按照常规的想法,可能会说,要卸任了,感谢大家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然后也许会历数这些年来自己组织下的联合国政绩,或许也会检讨几点不足。最后是请大家原谅自己在任时的一些不完美作法,云云。但事实不是这样。让我们听听潘基文说的什么。对于明天的卸任,他说。此刻,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灰姑娘。到明天午夜,一切都变了。在人们的笑声中,他继续说,明晚,我将参加时代广场的新年倒计时活动。届时。成百上万的人将见证我的失业。……我永远是联合国的孩子,我的心永远和联合国,和你们在一起。

我还看到的另一段视频,是政协委员周新生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题目是,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话题是从一位司局长的女儿去国外定居并嫁给了外国人开始。此前父女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但是,女儿的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他。这句话是,爸爸,你以后再也不用为你的外孙,在国内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去求人了。话语之中。包含着对于求人心酸。想想一位司局长(此前或许他还不是司局长)级的官员,在求人问题上的感受。同时,这个问题给他的女儿幼从小在心灵上带来的伤害。以至于这对父女居然能在这个问题上寻求到了统一,这或许是这位父亲在无奈中的托词,也真的可能是这对父女对于社会上这种风气的深恶痛绝。

     潘基文于眷恋中不乏诙谐,人们不会怀疑他的真诚。会场上当然也没有东方式的悲悲戚戚。相比于中国人繁文缛节,儿女情长,我更欣赏潘基文式的告别。

这两则视频内容似乎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其中关于情感的表达,却让人沉思。而由此衍生出的社会问题,更是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重人情讲礼仪是我们的国粹。礼仪之邦曾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人们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生产联系和情感交集,进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这些传统,在我们在社会行为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历史上,曾经成为凝结华夏子孙的原动力。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人情却成为制度建设或者是法制建设的障碍。

办事找人,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自然规则,无论要办理什么事情,只要能找到人的,一定要联系一下,让给帮帮忙。否则心里就是不踏实,即使事情最后没有办成,感觉也是不留遗憾,认了。久而久之,这种办事必找人的思想,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不可不提的是,找从不可能不表示一下吧,结果是,小事小意思,大事大表示,于是,由此又产生了一系列的腐败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极大地毒化了社会风气,从根本上在腐蚀着这个社会的诚信基石。

我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或许就是我们在一些方面进展缓慢或者迟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这是一个不在台面上的问题,治理往往是铁拳打在棉花包上,收效甚微。很难想象我们要开展一场剿灭人情风的群众运动。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因为它是顽症、痼疾,就借口不去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