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应历史:古射阳湖深说

 海陵子 2017-01-06

宝应历史:古射阳湖深说

2014-08-23 12:17阅读:82
古射阳湖深说
距今约15000年左右,中国东部沿海曾经出现过五次海浸、海退之动。此时人类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海平面急剧上升,成了所谓的“沧海桑田”。直到距今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初期,海水逐渐平缓,东部区域即成为海沙岸线。其后,南受长江泥沙冲积,北受淮河泥沙沉淀,海涂向东延伸,形成东部之沙龙合围(今称为盐城射阳河),造成江淮东部沼泽地区(亦称之淮南平原)。据考,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以来,洪水在稳定中下降。而九里千墩这一弹丸之地属于小块古陆地,本为桐柏山地脉延伸盱眙至宝应东部突起之箕山。箕山在远古陆沉后,又形成海平面以上的丘阜。此时,这块湖沼之古陆地, 即存在地球表面。 全新世中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由于里下河浅水海湾两侧的长江、古淮河挟带泥沙在此堆积成岸外沙堤,古泻湖逐渐形成。战国后,河水泥沙逐渐淤积,形成古射阳湖。漫长历史中,江淮间诸多支流注入淡水,古泻湖逐渐演变为淡水湖,初显日射洪涛之射陂,在此射陂一说及射陂面貌己初步出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联通江淮的邗沟,“东北通射阳湖”。宋《太平寰宇记》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记道:“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清《盐城县志》亦记载:“射阳湖所从来久远矣,湖最深且阔,能受诸州邑水,东走入海……”1128年,黄河夺淮后带入大量泥沙,射阳湖淤塞速度显著加快,湖面萎缩,演变成许多大小湖泊荡地,但射阳湖仍深且广。1495年后,黄河、淮河、洪泽湖时常决堤,洪患不绝,洪水带着大量泥沙侵入。射阳湖渐淤,成为沼泽型湖泊。清末后,射阳湖区多数或淤为荡滩,或垦为农田。逐渐使射阳湖成为长条状的河道型湖泊。至于以水陂称“射陂”名原其陂, “射阳湖” 之说先有水陂,后有射阳其名。“射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古籍《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而水陂、射陂、泻湖、射阳、射阳湖,其说众多: 一说,尧命后羿射“阳乌”(古代神话中太阳的三足乌,又叫神鸟)落于此水,故而其水域为射陂。一说,据《宝应县志》载: “广陵王有过,其相胜之,奏夺其射陂,以安贫民。”后习称射陂为射阳湖, 西岸之陆的冈阜称之射阳阜。故人以泽国水陂名射之意,概之实体为先,名命于后,乃地理也。今从射阳湖本地区地形、地貌、地物、史书记载及文人探究的资料中作一些思考和分析,仅供参考。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