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一定会长大,也一定回不到小时候

 海纳百川多积累 2017-01-06


你一定会长大,也一定回不到小时候

文/巫小诗

图/今成敏夫



一次同母亲去亲戚家做客。

 

亲戚家有个刚上小学的儿子,小小个子戴着小小眼镜,还挺萌的。

 

亲戚当着我们的面,考儿子背诵《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外号,她说一个名字,儿子回答一个外号,对答如流。

 

母亲连连称赞他是小神童,他却神情淡定,看得出来,这种称赞他不是第一次听,这种技能他也经常“表演”。

 

他举手投足中有一种超出同龄人的稳健,他给我的感觉,像是成人灵魂寄居在幼小身体里的柯南。

 

后来亲戚去了厨房做饭,小家伙坐在沙发上跟我们一起看电视,我小声问他:“你觉得《水浒传》好看吗?”               

 

他说不好看。

 

“那一百单八将怎么背的?”

 

“妈妈说要背,背出来了就给我买ipad。”说完他指了指正在电视橱旁边充电的平板电脑,似乎表示妈妈已经兑现了承诺。

 

 

我突然不知道再说什么好了。

 

并非反对家长给小孩物质奖励,只是,有点心疼眼前这个小朋友,在他这个年纪,应该是调皮捣蛋无所顾忌的,即便看书,也应该是花花绿绿的卡通,他所接触的名著也顶多是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

 

而现在,他戴着不属于他的眼镜,背诵着不属于他的一百单八将。

 

恍惚中,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的《红楼梦》是小学四年级看的,那时候好多字不认识,几乎每页都要翻字典,最终我像愚公移山般,笨拙且坚强地把全书看完了。

 

觉得不好看,但只能在心里觉得,不能说出来,因为那时候,家长会在生活中跟亲朋好友吹嘘这个事,显得自己教育有方,我不能破坏他们的成就感。

 

 

中学时看张爱玲、看亦舒、看简·奥斯汀,大时代下的情情爱爱,也是不懂,摘抄了一些她们的名句在本子上,早读的时候背一背,在考试作文里以“某某说过”的形式撑撑门面,除此之外,似乎没别的。

 

现在想起来有些遗憾,小学时大家都看的《淘气包马小跳》,中学时人手传阅的《左耳》和 《沙漏》,我通通没有看过,我看了很多别人觉得我应该看的书,而不是我自己想看的书。

 

而那些我没有看的书,恰恰就是我那个年纪的记忆,许多人都有,而我是空白的。

 

我现在二十多岁,不可能回去看杨红樱、郑渊洁和饶雪漫了,我的同龄人依旧喜欢他们,我错过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只属于那个年纪的美好回忆。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也是我很小的时候看的,在当时,我认为这本书挺无趣,我不懂,一个浪子回头拯救失足妇女的故事有什么好的,不知道经典在哪里。

 

大三那年,我在某单位实习,暂住在上海的亲戚家,周日的晚上,想着第二天要早起上班就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偶然在亲戚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复活》,随意地翻了翻想重温一下,当我看到开篇第一段的时候,我猝然感觉被击中了,写的是: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惟独人,惟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因为这段话,周一的早上,我欣然早起,呼吸着迷人的空气出门挤地铁了。一段孩童时期被忽略的“赘述”句段,在多年后居然成了一剂治愈自己的良药,不可思议。


 

是啊,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的书籍,它和当下的那个自己是匹配的,不用踮起脚尖,也不用强迫死撑,像是一场彼此吸引的爱情,他跟你有话聊,你看他也顺眼。

 

我不认为孩童熟读名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就像看到电视节目里,那些表情沉着,发言老练的小孩,我总是喜欢不起来。

 

感觉像是打了催熟针的水果,原本的青涩和淘气都不见了,小孩总有一天会长成不动声色的大人,不用替他们太过着急,催熟针打多了,会把童年弄丢的。

 

什么年纪看什么书,不要让小小的、浅浅的内心装满晦涩和沉重,也不要让历经沧桑的倦容,后悔自己过早成熟。

 

你一定会长大,也一定回不到小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