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力资源经济师——基础

 SongYongping 2017-01-06

1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需求: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

  P    D         S               

                                 P价格Q需求量

                                 SS供给曲线

       S                 D       DD需求曲线       

 0                         Q       

供给: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或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的价格6其他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值的相对变动=(ΔQ/Q) ÷(ΔP/P)

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需求富有弹性(Ed1);需求单一弹性(Ed =1);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Ed1)。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Ed1,价格下跌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上涨会使销售收入减少。Ed =1,销售收入保持不变。Ed1,价格的下跌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需求价格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Eij=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化。Eij0,两种商品为替代品;Eij=0,两种商品无关;Eij0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它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Ey=(ΔQ/Q) ÷(Δy/y)

Ey=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

Ey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Ey1,表明收入弹性低。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省,收入降低时买得多。

    供给价格弹性:是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Es=(ΔQ/Q) ÷(ΔP/P)

Es1,商品供给弹性充足;Es1,供给弹性不充足;Es=1,供给弹性为1Es=0,完全无弹性;Es=,供给完全有弹性。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2资金有机构成3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2消费者行为分析

效用:指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序数效用论:是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

边际效用MU=ΔTU÷Q (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TU总效用Q消费数量

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1完备性2可传递性3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商品边际替代率MRS= -ΔX2÷ΔX1 (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MRS=P1/P2 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各种组合。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无差异曲线向外转,因而其需求量上升,所以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同时,不同价格条件下的消费量,是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对应的数量,所以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两种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

3生产和成本理论

企业:个人企业(也称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特点1合伙人是财产所有者,共同拥有资源使用权和生产决策权;2合伙人共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进行监督和管理;3合伙人共同承担债务,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公司制企业:指依照公司法所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通过发起设立或募集设立的方式所设立的公司,其全部资产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制企业特点1公司为股东所有2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平均产量AP=总产量TP÷劳动量L

边际产量MP=ΔTP÷ΔL (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产生出来的产量或产出)。从生产函数及位置关系可以看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程度L1MP最大,然后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到L3MP=0.

规模报酬:也称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也就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时期中才能改变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而影响生产规模,所以规模收益研究的是企业长期生产决策问题。分为三类:规模报酬不变、递增、递减。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机会成本: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隐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实际上也是一种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企业的总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正常利润: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隐成本。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短期成本函数总成本C = 固定成本b + f(q) , q为产量。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等。

短期总成本TC= 总固定成本TFC + 总可变成本TVC,边际成本MC=ΔTC÷ΔQ

4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就是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市场类型划分标准是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划分依据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差别程度3进入障碍的大小。

完全竞争市场:又叫纯粹竞争市场。特征: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够影响市场价格。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完全垄断:形成条件主要包括1政府垄断2对某些特殊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4自然垄断。

完全垄断市场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他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2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产品;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垄断竞争市场:又叫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而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产品具有差别性;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的供给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3它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

实行价格歧视基本条件1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2市场是必须能有效地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使购买者在低价市场上买到产品再卖到高价市场上去。

5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做经济效率):就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下还存在某些改变可以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

垄断与市场失灵: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就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就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外部经济: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外部不经济: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外部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特点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1纯公共物品(国防、治安)2准公共物品(教育、卫生、收费公路)。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1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2消除外部性3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4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

6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产品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GDP计算方法1生产法:就是从生产的角度,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2用支出法核算:GDP=C+I+G+XM)[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3用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两部门(消费者、企业)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GDP=C+I=Y=C+S 得到I=S [C消费,I投资,S储蓄]

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支出角度GDP=Y=C+I+G,收入方面来看Y=C+S+TG政府购买,T政府税收。GDP=C+I+G=C+S+T=Y,进而有I=S+TG),(TG)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的储蓄。

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国外或境外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支出角度GDP=C+I+G+XM=C+S+T,得到I=S+TG+MX)。

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7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增长率G=ΔYt÷Yt-1(ΔYt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劳动的投入数量2资本的投入数量3劳动生产率4资本的效率。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GQ=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GH+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GP2三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GY=GA+αGl+βGK

索罗余值GA = GY -αGl-βGK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分为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GDP绝对减少);增长型周期(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GDP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

经济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

8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度量价格总水平方法1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批发价格指数等;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MV=PT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总水平,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π=m+v-y,π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m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v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代表GDP的变动率。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 的变动成反比。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r:也叫市场利率,是指银行当时规定和发布的利率。实际利率i:扣除了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利率,也可以就是在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i=r-π.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汇率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既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取决于资本的国际流动,还取决于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的比例关系。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按照这一理论,本国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则本国货币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上升。当外国价格总水平稳定或上升,而本国下降时,本币也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下降。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就业: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工作的现象。

就业人口:是指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至退休),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失业类型1自愿失业: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如新的产业的兴起和旧产业的衰落,就会使一部分原有的劳动者由于不具备新产业需要的技术而失业,但是同时这些新产业的就业需求却得不到满足。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9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分类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按照商品形式·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需经过海关手续,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3汇率水平的高低4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1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的联系。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包括对进口贸易的干预、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关税限制(即关税壁垒)、非关税限制(即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指国家通过征收高额进口税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外贸政策。非关税壁垒:是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限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政府直接以现金形式弥补出口企业国际市场价格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差价。间接补贴是对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从时期的长短来分:长期资本流动(期限一年以上)、短期资本流动;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1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来说,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1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2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3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注入的消极影响1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2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3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1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2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干预资本流动的手段1实行外汇管制2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3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10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理财活动或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1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4具有非市场营利的性质5是法治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主要有: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11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财政支出的原则1公平分配原则2效益原则3稳定与发展原则。

财政支出的分类1政府职能分类:a社会管理支出(国防、社会文教、行政、其他支出)b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2支出使用部门分类:外交部、国防部、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支出。3支出经济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4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表明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反之,表明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观点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3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1财政支出越位;表现在: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仍然存在,对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仍然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过多等。2财政支出缺位。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二是基础性科研和义务教育保障力度不够;三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短缺;四是财政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各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偏少,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发挥。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4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5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规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

考评主要内容1目的与原则a统一领导原则b分类管理原则c客观公正原则d科学规范原则;2内容与方法a比较法b因素分析法c公众评价法d成本效益分析法;3指标选择a相关性原则b可比性原则c重要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考评程序:准备、实施、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

12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的基本原则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3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

财政收入的分类1税收收入;2国有资产收益;3国债收入;4收费收入。

税收分类:1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所得税(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主要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如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等)。除上述三大类税之外,还可分出资源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2按计量标准划分,分为: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多量税(如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柴油等课税项目采用从量税形式)。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价外税(增值税在零售以前环节采取价外税,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等);间接税(如各种流转税种)。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为中央税(消费税、关税);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国债收入:指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特点。

收费收入: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分为使用费(如公路桥梁隧道通行费)、规费(护照费、商品检验费、毕业证书费、民事诉讼费、出生登记费、结婚登记费)。收费收入具有有偿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税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税收的基本原则1古典税收原则:威廉·配第“公平、确定、简便、节省”的赋税四原则;亚当·斯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著名的税收四原则;阿道夫·瓦格纳的课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2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原则(经济效率、行政效率)、公平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

税负转嫁方式1前转(顺转或向前转嫁),多发生在流转税上。2后转(逆转或向后转嫁)。3混转4消转5旁转(侧转)6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2课税商品的性质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4课税范围的大小。税负转嫁情况如何还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

国债:即国家债务,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国债产生条件:一是在经济方面,商品货币经济要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存在比较充裕的闲置资金和比较健全的信用制度;二是在财政方面,国家财力不充裕,存在财政困难,有资金和经济上的需要。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的特征。

国债的种类1内债与外债2短期国债(一年以内)、中期国债(一至十年)、长期国债3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4上市(流通)国债、非上市(流通)国债5货币国债、实物国债。

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4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发行制度1国债发行条件:是政府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时所申明的各项条款或规定,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发行数额、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利息率、利息支付方式以及国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的规定。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2国债发行方式: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随买方式。

国债偿还制度: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市场购销法等。

国债市场制度: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为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投资购买者)、国债流通市场(国债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分为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1现货交易方式2回购交易方式3期货交易方式4期权交易方式。

13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核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预算职能1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动作的情况3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

政府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真实性原则4年度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

政府预算分类1按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复式预算;2按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增量(基数)预算、零基预算;3按作用时间长短:年度预算、多年预算;4按收支平衡状况:平衡预算、差额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投入预算、绩效预算、规划项目预算;6按预算管理层级:中央预算、地方预算。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3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2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4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a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b提高政府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c改进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

14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3财政收支的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1统收统支型2收支挂钩型3收入分成型4包干型5分税制型。

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

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铁道、总行、总公司),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总行、总公司),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7525),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

15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的目标1促进充分就业2物价基本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工具1预算政策2税收政策3公债政策4公共支出政策5政府投资政策6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的类型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

16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

货币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传统货币数量说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MV=PT,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2剑桥学派(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π=K×Y÷M 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L=L1Y+L2i),指出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决定的。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M÷P=fYpWimibie1/p·dp/dt;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1财富总额2财富构成3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4其他因素。

货币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M1=M0+银行活期存款;广义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三类因素制约:a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b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c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M=B×K

货币均衡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货币失衡1总量性货币失衡,指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2结构性货币失衡,是指在货币供给与需求总量大体一致的总量均衡条件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往往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存,部分商品、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又求过于供,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成因划分a需求拉上型b成本推进型c输入型d结构型2按表现形式a公开型(开放型)b抑制型(隐蔽型)。

通货膨胀的原因1直接原因:货币供给过度,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2主要原因:a财政原因b信贷原因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通货膨胀治理1紧缩的需求政策a紧缩性财政政策b紧缩性货币政策2积极的供给政策。

17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它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它的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二是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中央银行活动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2对银行的业务a集中准备金b最后借款人c全国清算3对政府的业务a代理国库b代理国家债券发行c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d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e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中国支付结算体系架构:1银行账户体系2支付结算工具体系3支付清算系统4支付结算管理体系。

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政策工具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再贴现(指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c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3直接信用控制(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直接干预)4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间指标、中间变量)1利率2货币供应量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4通货膨胀率。

18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2支付中介3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按机构设置分类a单一制银行b总分行制2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a专业银行制b综合化银行制。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1负债业务a吸收存款b借款业务2资产业务a票据贴现b贷款业务c投资业务3中间业务a结算业务b信托业务c租赁业务d代理业务e咨询业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1盈利性原则2流动性原则3安全性原则。

金融市场效率: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二是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有效市场理论:弱型效率(有关证券市场的历史资料对证券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半强型效率(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对证券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强型效率(有关证券的所有信息对证券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金融市场的结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

19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风险的特征1不确定性2相关性3高杠杆性4传染性。

金融危机: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等特点。

金融危机的类型1债务危机(支付能力危机)2货币危机3流动性危机a国内流动性危机b国际流动性危机4综合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1公共利益论2保护债权论3金融风险控制论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

金融监管体制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2统一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巴塞尔报告,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1资本组成(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2风险资产权重:0%10%20%50%100%。权重越大,表明该资产的风险越大。3资本标准: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4过渡期安排。

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3市场约束。

20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影响汇率制度的因素1经济开放程度;2经济规模;3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4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5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币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分为1:货币性黄金、2外汇储备、3IMF的储备头寸(在基金组织的普通帐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份额中的25%可自由兑换货币[储备档头寸]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两部分[超储备档头寸])4、特别提款权。

国际储备的作用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3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2确定汇率制度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变迁1国际金本位制2布雷顿森林体系(特征:a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b可调整的固定汇率c国际收支的调节)3牙买加体系(特征:a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b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c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主要金融组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世界银行集团3国际清算银行。

21统计与统计数据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尺度。

定类尺度:按照客观现象的某种属性分类或分组,各类各组之间关系并列、平等而且相互排斥。可以计算出现的频数。如:1表示男、0表示女;

定序尺度: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如: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运算。

定距尺度:对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如:长度用米,温度用度,时间用小时。其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定比尺度: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据加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于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如企业产值与职工人数对比、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都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通常用文字表述,其结果表现为类别,因而可统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通常可以计算出各组的频数或频率。

统计指标的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是统计指标是用来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二是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统计指标分类:总量指标(有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相对指标(通常有比例、比率两种形式)、平均指标。

2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过程。

种类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不连续调查。

统计调查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2次,年份末数38实施;人口普查逢“0”进行;农业普查逢“6”进行。

抽样调查特点1经济性;2时效性强;3适应面广;4准确性高。方法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距抽样)、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方法1直接观察法;2报告法;3采访法(口头询问、被调查者自填);4登记法;5电话访问法;6网络调查法;7试验设计法。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统计数据的误差登记性误差(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如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有意虚报或瞒报)、代表性误差(指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

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1精度2准确性3关联性4及时性5一致性6最低成本。

23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品质数据主要做分类整理,数值型数据主要做分组整理。

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频数与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比率。(人口性别比105100,就是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来表示)。分类数据的图示:条形图、圆形图。

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分类数据的方法也适用于顺序数据,还有:累积频数、累积百分比。分为向上累积(从小到大)、向下累积。图示:累积分布图。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组;图示:直方图(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折线图(也称频数多边形图,它是在直方图基础上,把直方图的中点即组中值和直线连接起来,再把原来的直方图抹掉就是折线图)。

数据分组方法:单变量值分组(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通常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少的情况)、组距分组(在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组距分组)。

采用组距分组的步骤1确定分组组数 K=1+lgN÷lg2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3求极差(最大值减最小值);4确定各组组距(组距=极差÷组数,最好取成接近于能被5除尽的一个数);5确定组限,在组距分组中,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上限与下限的差称为组距,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上限值+下限值]÷2);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要遵循“不重不漏”原则,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如70不计算在6070组中,而计算在7080组中。

统计表·构成:表头(一般包括表号、总标题、表中数据的单位等)、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注明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和必要的说明等)。

24数据特征的测度

数据测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焦的程度;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的趋势;三是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度集中趋势也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M0.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置居中的数值叫中位数Me.中位数位置=n+1)÷2.  

简单算术平均数(用于处理未分组的原始数据):Xˉ=X1+X2+……Xn)÷n.

加权算术平均数(用于处理经分组整理的数据):Xˉ=(X1f1+X2f2+……Xkfk)÷(f1+f2+……fk),共k组,频数为fi,组中值Xi.

几何平均数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如3道工序的合格率为abc,则平均合格率为a×b×c再开3次方。

离散程度测度: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的测度。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

极差R=XmaxXmin.

标准差: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σ=√ΣXi-Xˉ)2÷n[用于未整理的原始数据]。σ=√ΣXi-Xˉ)2fi÷Σfi.[用于分组数据].

方差:σ2.

离散系数:通常是就标准差来计算的,因此也称标准差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  Vσ=σ÷Xˉ×100%.

25时间序列

统计对事物进行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编制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平均数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可以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1.绝对数时间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yˉ=y1+y2+……yn)÷n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A.由连续时点计算a.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计算公式同上。b.登记时间的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yˉ=(y1f1+y2f2+……ykfk)÷(f1+f2+……fk,yi为各时点指标值,fi为持续天数。B.由间断时点计算a.间隔一定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相等,yˉ=[(y1+y2)÷2+y2+y3)÷2+……(yn-1+yn)÷2]÷(n-1);b.每隔一定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不相等。yˉ=[(y1+y2)÷2×f1+y2+y3)÷2×f2+……(yn-1+yn)÷2×fn-1]÷(f1+f2+……f n-1);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 yˉ=aˉ÷bˉ(aˉ代表分子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bˉ代表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逐期增长量Δi=yi-yi-1;累计增长量Δi=yi-y0.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之和。

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Δˉ=Σ(yi-yi-1)]÷n i=1,2,……n.根据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Δˉ=yn-y0)÷(N-1),N为时间序列的项数。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ai=yi÷y0i=1,2,……n.=b1×b2×……bi

环比发展速度bi=yi÷yi-1i=1,2,……n.=ai÷ai-1.

增长速度: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

定基增长速度Ai= yi - y0)÷y0 = a- 1

环比增长速度Bi= yi - yi-1)÷yi-1 = b- 1

平均发展速度bˉ= b1×b2×……bn再开n次方=yn÷y0)再开n次方。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 – 1.

26统计指数

指数: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统计指标,运用这种指标可以分析很多社会经济问题。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数、质量指数;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个体指数、综合指数;3.按计算形式不同:简单指数、加权指数。

加权综合指数:通过加权来测定一组项目的综合变动情况。分为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

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拉氏指数。质量指数P1/0=Σp1q0)÷(Σp0q0);数量指数q1/0=Σp0q1)÷(Σp0q0.p质量,q数量,0基期,1报告期。拉氏价格指数在实际中应用得很少,而拉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应用得较多。

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质量指数P1/0=Σp1q1)÷(Σp0q1);数量指数q1/0=Σp1q1)÷(Σp1q0.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帕氏公式计算价格、成本等质量指数,而数量指数在实际中应用得较少。

综合总量指数 v1/0=Σp1q1)÷(Σp0q0= P1/0帕氏×q1/0拉氏;

指数体系的分析:在实际分析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加权的数量指数、报告期加权的质量指数形成的指数体系。销售额变动a=Σp1q1 - Σp0q0;价格变动的影响额b=Σp1q1 - Σp0q1;销售量变动的影响额c=Σp0q1 - Σp0q0;关系:a=b+c.

19851月起,我国开始采用部分商品平均价格法计算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P1/0=Σkw)÷(Σw),k为个体指数或各层的类指数,w为各层零售额比重权数。K=p1/p0.

消费价格指数P1/0=Σkw)÷(Σw);

通货膨胀率=(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消费价格指数;

通货购买力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消费价格指数。

27会计概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财务会计:主要是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主要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记录和反映,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管理会计:用于满足内部管理人员需要。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差别1服务对象不同;2提供信息的规范和依据要求不同;3会计核算的模式不同;4提供信息的形式不同。

会计职能1核算职能(完事性、连续性、系统性);2监督职能(事前、事中、事后)。现代会计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会计的目标: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

会计的使用者1企业内部管理人员2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会计信息的内容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或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1收入2费用3利润。

会计等式: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2.配比原则;3.历史成本原则;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益性支出: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资本性支出: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如果: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的现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会计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靠性2关性3晰性4比性5质重于形式6要性7慎性8时性。

 

28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会计上将按照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方法称为会计循环。

会计计量的属性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会计记录方法: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帐簿。

会计报告的内容: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其他信息和资料。

会计报告的分类:按照反映经济内容不同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按照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对内会计报表;按照编报主体不同个别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时间范围不同年度、季度、月份会计报表。

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等式为基础进行编制。

资产负债表作用1.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和控制掌握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和构成情况的信息,为经营者分析资产分布是否合理提供依据。2.总括反映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3.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4.通过对前后期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化情况,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据此可以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帐户式、报告式。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待摊费用。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润、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负债:偿债期在一年以上的全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

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股本溢价和评估增值等引起的资本公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顺序: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1.直接填列法;2.分析计算填列法。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它主要是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把一定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成本)相配比,以“收入 - 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为基础编制而成的动态会计报表。  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

利润表基本格式:单步式、多步式。主要包括内容1.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项要素。2.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3.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4.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附注:是指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29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简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的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的结构,评价企业归还债务的能力,估量企业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估量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潜力。

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程序1.明确分析的目的,制订分析工作计划;2.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3.根据分析目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计算有关财务指标;4.做出分析结论,提出分析报告。

财务报表分析常用方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将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中两项彼此相关联的项目加以比较,通过计算关联项目的比率,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财务比率有:1.相关比率;2.结构比率;3.效率比率。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应用很广。1.按比较对象不同,有三种形式:a.绝对数比较分析;b.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c.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2.按比较标准不同,有三种形式:a.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b.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c.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趋势分析法:是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两期或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趋势分析法通常要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具体有两种,即编制绝对数趋势会计报表、编制相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比率分析的角度):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两个方面。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

1.流动比率: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不应过高也不应过低,应维持在21左右。

2.速动比率:又称酸性实验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金额,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帐款等。一般认为,速动比率应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3.现金比率:指企业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的即刻变现能力。这里的现金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项比率可以显示企业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4.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对全部资产总额之比,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这一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50%以下),说明企业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经营能力。

5.产权比率:也称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6.已获利息倍数:又叫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一般来说,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等于1.这项指标越大,说明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

·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等有关指标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是衡量企业整体经营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营运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着重大影响,营运能力分析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营运风险和经营业绩。营运能力分析主要运用的财务比率指标有:

1.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帐款周转速度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应帐款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帐款+期末应收帐款)÷2.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360÷应收帐款周转次数=应收帐款平均余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存货周转率:反映存货周转速度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存货周转次数、存货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平均存货×360÷销货成本.

3.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4.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就是要分析企业当期或未来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有以下财务比率指标:

1.营业利润率:是企业营业利润与业务收入(销售收入)的比率。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100%.

2.主营业务净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3.资本收益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实收资本(或股本)的比率。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4.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所有者对企业投资部分的盈利能力,也叫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或净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5.资产净利润率:也叫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运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6.普通股每股收益: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减去优先股股利后与已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能反映普通股每股的盈利能力。普通股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7.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通常认为,市盈率在520之间是正常的。

8.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本年末所有者权益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30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负债: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暂存款等。

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行政单位收入: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

事业单位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

行政单位支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

事业单位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编报年度决算的要求1清理结算2核对一致3正确截止4及时入帐5清理往来6银行对帐7清理盘点8决算调整。

31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1民商法2经济法3其他法律部门。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1经济管理关系2市场管理关系3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

经济法的本质1是平衡协调法;2是社会本位法;3是系统、综合调整法;4是经济民主和经济集中对立统一法;5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平衡协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有限干预原则;4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32物权法律制度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物权的支配性和排他性均来自于物的归属。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物权法:是指调整物的归属关系及主体因对物的占有、利用而发生的财产关系和归属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2.平等保护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3.物权法定原则;4.取得和行使物权应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原则。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所有权: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

国家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有,矿藏、水流、海域、城市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野生动植物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国防资产、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油气管道等。

集体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生产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集体所有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

私人所有权: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所有权取得: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动产或不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如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滩涂养殖、捕捞。1.土地承包经营权,耕地30年,草地30-50年,林地30-70年。2.建设用地使用权。3.宅基地使用权。4.地役权。

担保物权:是以直接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以确保债权实现为目的而设的物权。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1.抵押权(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a一般抵押权b最高额抵押权2.质权a动产质权(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出质给债权人占有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债务人或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交付的动产为质押财产)b权利质权(是指以出质人提供的财产权利为标的而设定的质权,汇票、支票、本票、债券、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3.留置权(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债权人为留置权人,占有的动产为留置财产。)

占有:是指人对物的实际控制和管理,它首先是一种事实而并非权利,但占有是产生权利的基础。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33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法律特征1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2合同是在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3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4合同是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合同分类: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主合同和从合同。

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合同成立解决了合同是否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合同是否生效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合同已经成立,如果不符合合同规定的生效要件,仍然不能产生效力。

合同生效要件1.主体合格,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内容合法;3意思表示真实;4合同的形式合法。

无效合同:凡不符合生效要件的合同,不能产生合同的法律效力,而属于无效合同。 ·特征:1.具有违法性;2.无效合同具有不履行性;3.无效合同自始无效。 ·种类:全部无效、部分无效。 ·合同无效的原因:第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第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第三,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第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第五,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第六,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是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二是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第七,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其缺乏相应的生效要件还不能发生法律效力,同时因其欠缺的并非合同生效的实质性要件,可因其他事实的发生而发生法律效力。分为:主体不合格的效力未定合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效力未定合同、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

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是指由于当事人在意思表示方面存在瑕疵而可以对已经成立的合同予以撤销或变更。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合同订立:表明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内容已经达成合意即意思表示一致。合同订立强调的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行为或过程。分为要约、承诺两个阶段。

要约:也叫发盘,是当事人一方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向另一方提出建议的意思表示。有效的要约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2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3要约是向要约人希望与其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要约邀请形式: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承诺一经作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

承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承诺只能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2承诺必须在有效期限内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给对方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与违约责任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前,是在合同订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造成他方损失而应承担的责任。

合同的履行:是指债务人依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合同履行应遵循全面履行(适当履行、正确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通知义务、协助履行义务、保密义务)。

抗辩权:是债务人在法定条件下对抗权利人请求权而暂时气绝履行债务的权利。双务合同中的抗辩权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时履行抗辩权;2不安抗辩权(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3先履行抗辩权。

合同的终止:又称合同的消灭,是指合同关系当事人双方之间权利义务于客观上不复存在。能够引起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包括:1合同履行;2抵销;3提存;4免除债务;5混同。

合同担保: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担保措施保证合同义务人履行义务的一项法律制度。

合同担保法律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具有自愿性和平等性;3具有从属性。

合同担保形式:1保证;2定金。

合同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危害,而设置的保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代位权: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合同的转让: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法将合同的权利义务转让给他人的合法行为。合同转让的情形主要有三种: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义务的转让、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

合同的变更: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合意,对已经成立的合同的内容进行的变更。合同变更的法律要件主要包括:1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2合同变更是合同内容的变更,不包括主体的变更;3合同的变更应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进行。

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提前消灭合同效力的法律行为。类型1协议解除2基于解除权的解除(约定解除、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的条件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违约责任:即违反合同的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1违约行为(预期违约、实际违约);2主观过错。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1继续履行2支付违约金3违约损害赔偿。

违约的免责事由1不可抗力;2受害人的过错;3免责条款。

34公司法律制度

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与活动的法。其法律特征:1是一种组织法;2是一种行为法;3是一种强制性规范较多的法律。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设立并登记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种类: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1-50人);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3万元);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公司住所。

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1.股东会;2.董事会(3-13人,规模较小的可以设1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3.经理;4.监事会(不少于3人,规模较小可设1-2名;职工代表不低于三分之一,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该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应书面征求其他股东同意,他们自接到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自股东会会议通过之日起60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200人,半数以上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2.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500万元);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大会通过;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公司住所。

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1.股东大会;2.董事会(5-19人,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和经理;3.监事会(不少于3人,职工代表不低于三分之一);4.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设董事会秘书。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35其他法律制度

工业产权:是人们依照法律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期限和地域内享有的专有权。主要指专利权和商标权。工业产权与著作权统称为知识产权。·特征:1.专有性;2.地域性;3.时间性。

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依法申请并取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1.发明人或设计人;2.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3.受让人;4.外国人;5共同发明人或共同设计人。

·客体:是指专利权保护的对象。1.发明;2.实用新型;3.外观设计。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1.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a.新颖性;b.创造性;c.实用性。2.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a.新颖性;b.实用性;c.富有美感;d.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专利权人的·权利1.独占实施权;2.实施许可权;3.转让权;4.标示权;5.专利权人有权以书面形式放弃其专利权。·义务:缴纳年费的义务。·期限发明专利权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为10年。·专利的实施1.专利权人的实施;2.许可他人实施;3.强制许可实施。

商标:是商品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经销的商品上,以文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所表示的一种特殊标志。·种类:1根据商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立体商标、组合商标;2根据商标的使用途径和商标权人的不同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商标的禁止条件:1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或合法权益。2《商标法》关于禁止注册或使用某些标志的规定,如国家名称、

商标注册条件:第一,申请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第二,商标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构成要素,商标设计必须具备显著特征,便于识别;第三,商标不含明确禁止使用的图形和文字,如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相近似的,红十字、红新月,县级以上区划名称等。·原则:1.申请在先原则;2.自愿注册原则(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是烟草制品)。    ·主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效期限:10年。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限为10年,应在有限期满前6个月内向商标局提出。·注册商标侵权行为:1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商标权内容1专用权;2续展权;3转让权;4使用许可权;5标示权。

劳动合同类型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订立原则1合法原则;2公平原则;3平等自愿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劳动合同的解除1协调解除;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过错性解除、非过错性解除、经济性裁员);3劳动者单方解除(预告解除、即时解除)。

消费者权利1安全保障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依法求偿权;6依法结社权;7求教获知权;8维护尊严权;9监督批评权。

反垄断法:是指通过规范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来调整经营相互间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垄断行为种类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4.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1假冒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3虚假宣传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5低价倾销行为;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7诋毁商誉行为。

消费者的权利1.安全保障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获得赔偿权;6.结社权;7.获得相关知识权;8.受尊重权;9.监督批评权。

经营者的义务1.履行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3.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4.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6.出具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的义务;7.保证质量的义务;8.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的义务;9.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1.产品质量抽查制度;2.质量状况信息发布制度;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1公民个人的监督权;2社会组织的监督权;3公众的检举权。

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