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藏经典的结集

 无法可法 2017-01-06


佛祖的时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没有用文字印成书本,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则,凭自己修证的所得来开示徒众,没有用什么经书来作讲本的。徒众们听了之后,亦只用口头传诵,互相授受。用针将经书刺在贝多罗树叶(Pattra)上,把它用线贯穿成为册子,那是佛灭以后的事。至于用纸墨抄写或版印流通,是在更后的后世才有的。

佛灭度后,徒众们感到要结集经典,大概有三原因:①、没有根据的本子,大家只靠口头传诵,时间久了,一定会发生错误;②、没有所依的经本,时间久了,佛法必易失传;③、佛法没有正确记录的范本,将来恐被外道的邪说搀入,混乱了真相。同时在佛灭不久,有人听到一些佛徒们说:“佛在世时,常常拿戒律来约束我们,说某事也应作,某事也不应作,大家感到极不自由,今后可以为所欲为了。”这话传到摩诃迦叶(Mahakasyapa)的耳朵里,他就紧张起来,感到若不结集经典,以后的徒众必难以统制,佛法也不会长久地流传下去。于是他就发起作第一次的结集。

  第一次结集经典:结集的本意,就是会诵。由会诵的结果,审定内容,便编成经本。当时大迦叶觉得佛法有结集的必要,他就发起五百个学德俱高的比丘,作第一次的结集。时间大约在西纪前四八六年的夏季。地址是在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PLppaja)里面。王舍城是摩竭陀国的首都。国主阿阉世(Ajatasatra)王,是一个由谤佛而转过来信佛的虔诚弟子,他听见这事,大为赞成拥护,供给他们一切饮食卧具的所需,使他们安心工作。当时大众推大迦叶为上座,又因阿难陀(Ananba)亲近佛最久,听的佛法最多,就推他升座主诵四阿含等经典。阿含经典有四种:一是《长阿含》,破斥婆罗门教的邪见;二是《增一阿含》,说明世人修善得报人天福乐的因果;三是《中阿含》,进一步说明修出世间的善因,来世能超出生死大海,而登涅槃彼岸的妙果;四是《杂阿含》,说明世间的禅定和出世的涅槃是有关系的。大众听了这些道理,如有疑难,便可发问,经过阿难陀的解答无误,然后定为佛说。其次,因优波离(Upali)以持律著名,又推他出来主诵戒律。他在九十日中间,每日诵出几十条戒律。一共诵了八十次,就成一部“八十诵律”。每条都经过大众的审问和解答,确认没有错误,就定为佛所亲制的戒律。

  经为佛说,律为佛制,既经大众审定,就编成二藏;至于论藏,是徒众们用以注解经律的,应该是后来才加入的。但有的说是大迦叶或阿难陀当时诵出的;有的说是议论第一的迦旃延或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诵出的;各据推论,未易判定。总之,佛世时代只有《经藏》和《律藏》,当时未必有《论藏》的结集,是可以相信的。



第二次结集经典,是在释迦佛灭后一百多年,有毗舍离城(Uaisaeli)和跋耆城(Uajji)的僧侣共七百人,因在戒律上发生意见,大家就会集在毗舍离城议论,作第二次的结集经典。原因是两城的比丘,有的违背佛律,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水满钵,持向人多的地方,举着钵水向众人说:“有投钱向水中的人,可得到吉祥。”于是就有很多人来投钱,希望得福。时有耶舍(Yasas)长老,巡游至此,知有这事,大不以为然,就向僧俗双方劝告:“出家人遵守佛戒,不蓄金钱;在家人也不应该拿金钱来布施,否则双方都有罪过。”多数僧侣不肯听耶舍的话,反怨恨耶舍在俗人面前诽谤出家人,于是引起戒律上其他问题的争论。于是就分成两派意见,每派选举四个代表,推耶舍为上座,同赴毗舍离城会议。结果耶舍一派年老的胜利,另一派年少的失败,重新扶持禁戒。但年少的一派思想比较前进,人数又多,就自成一集团,名为“大众部”,用以和耶舍一派的保守党对抗,因耶舍一派多是高年硕德,遂被称为“上座部”。这两个教派思想的分歧,就是根本佛教分裂的开始。


第三次结集经典:第三次结集经典,是在佛灭度后二百年左右,大约西纪前二六四至二二六年之间,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Asoka),统一五印,武功文治,震耀一时。他又非常地信仰佛教,不但保护本地的佛教,并且派遣教徒,由南印度到锡兰各国传教。当时印度有许多外道混入佛教徒里面,对佛教阳奉阴违,暗中仍拿外道的教义,运用破坏工作,因此弄得僧团意见不和,分成两派,致使说戒的重要仪式,不能举行,竟停止了七年之久。阿育王知道这事,大不以为然,要想辨别是非邪正,淘汰这班外道。就召集六万比丘,以目阇连子帝须(Moggaliputa)为上座,并选择深通三藏,得三达智的高僧一千人,在波咤利弗城作第三次的佛经整理和结集,经过九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这项工作。这次的结集内容,不但有《经藏》和《律藏》,且有《论藏》,比前次完备多了。


第四次结集经典:释迦佛灭度四百多年,当西历第二世纪时候,有大月氏种族的迦腻色迦王(Kaniska),率兵侵入印度,并吞四邻,建立阁陀罗(Candhara)王国,武功文治,足与阿育王先后媲美。王国兵力强盛,便进攻东印度,威胁文明中心的摩竭陀国。摩竭陀国王自知兵力不敌,献出佛钵和马鸣菩萨并(Asyaghosa)要求讲和。佛钵是佛在世时所亲用的钵,是传佛正统的证据:马鸣菩萨是中印度学高德重,众望所归的大师,视如国宝,都是迦腻色迦王心所欲得的东西,因此双方讲和,战事寐息。但迦腻色迦王是诚信的佛徒,在王政的余暇,每日奉请一僧,入宫说法,然各僧所说的法,各不相同,颇有出入,王心疑惑,因向高僧胁尊者(梵名波栗湿缚Parsva)请问孰是孰非?尊者答以“佛灭多时,各宗师弟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各说自己的好,实在无从判定他的是非;王要欢喜那一宗,不妨趁这时机,依照自宗来结集三藏。”因此,王就发起邀选学德并高的比丘,做第四次结集经典。当时选得高僧四百九十九个,最后得世友(梵名婆须密Vasumitna)尊者以为上座,在迦湿弥罗国(Kasmira,旧称厕宾)建寺集僧,做结经工作。这次结集的内容,以解释《三藏》为主旨,所释的《经藏》,《律藏》,《论藏》各有十万颂,总计三十万颂,合有九百六十万言。今世流传著名的《大毗婆娑论》,就是这次结集中的重要宝典。


《三藏》经过四次结集,全部佛法的典籍已逐渐完备。但有人认为这四次的结集都是小乘教典,没有大乘教典,所以后世的南传佛教的徒众,就以为“大乘非佛说”,说大乘是后世发展出来的。其实佛在世时说法,并无硬性地规定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大乘小乘的名词,是后世的佛教徒加上去的。如菩萨处胎经说:“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楗槌(钟)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集着一处;戒律藏着,亦集一处”。这把佛法分为《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菩萨藏》即是大乘经典,而在佛灭七日之后发起结经,已有《菩萨藏》的结集,可见第一次结集中已有大乘经典。《大智度论》卷首亦说:“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摩诃衍译作大乘。可见佛灭不久,诸大菩萨和阿难已有大乘经典的结集。

  则说:“复次慈氏!诸佛世尊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法妙蕴,摄为五分,一素咀缆(经),二毗奈耶(律),三阿毗达磨(论),四般若波罗蜜多(大乘般若经),五陀罗尼(义译总持,即大乘密教)。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又说:“今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咀缆藏,其鄢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室利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这样看来,不但大乘显教在初期佛教中已有所说与结集,就是大乘密教,也已有所说结集了。那么,做为一个佛徒,主张“大乘非佛说”这种言论思想是要不得的,一个诚信佛教的弟子决不能接受这种入主出奴,歪曲是非的说法。


                     摘自《初机佛学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