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陈明生院长

 白云73 2017-01-06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陈明生院长
发布时间:2015-09-28  点击数:430  


主持人:非常荣幸能够邀请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的访问,那么我们都知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是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所商学院了,能不能首先请您给我们整体介绍一下咱们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一些基本情况呢?

  陈院长:2002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转折的年份,因为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开始建院,建院以后其实发展速度就非常快了,我们又有了经济的本科专业,又有了国际商务专业,并设立了一系列的硕士点,还申请成了一个博士点,所以我们现在是有三个本科专业,十多个硕士点,还有一个博士点。

  当然2010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我们开始MBA的招生,这个对我们来讲,在我们的发展史上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招生由于我们细致的工作和对于市场的准确理解,以及我们前期对各方面情况的一个调查研究,所以我们推出的招生理念、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我们从招生第一年起我们招生就超过了200人,我想这个成绩应该是比较大的,与其它院校MBA发展比对,第一年招生超过200人应该是并不是很多见的。

  2010年以后,我们每年的招生都稳定在20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280多人,我想我们的招生已经形成了规模,有了规模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设计,进一步让我们有更多的空间来做更多的事情,因为规模对于MBA教育来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没错,那么通过咱们的招生规模,其实也反应出MBA考生对于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也是很认可的,那么您觉得随着这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对MBA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有什么影响?

  陈院长:您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我觉得一个社会的发展,经济肯定是起决定作用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础,一个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学校来讲,我们叫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潮流。我觉得在我们对于社会背景的理解方面,有几个点是需要非常注意,首先是要注意一条主线,我觉得这个一条主线是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稳步的向第一经济体迈进。我们曾经的一个梦想——复兴的梦想,其实正在逐步的实现,而且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的正在实现。

  那么在这条主线下我们认为有三个潮流或者说有三个趋势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第一个是叫做全球化的这样一个趋势,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各个国家的人民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经商也好,做任何项目也好,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超出你的国界到别的地方去,到一个你不熟悉的地方,到一个规则跟你曾经所在的地方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去,我觉得这是第一个潮流,我们要注意的。第二个潮流就是我们是一个处在转型中的国家,而且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意味着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规则的变化、制度的变化非常非常的快,这是我觉得我们要注意的第二个潮流。 我们要注意的第三个潮流是科技的发展所带动的这样一个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于我们现实当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时时刻刻可能都穿行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当中,也就是我们的身份在不断的转化,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中消费、吃饭,另一个方面,你可能同时以另外的面目出现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跟虚拟世界里的人进行交流。总之,这三个潮流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你能不能适应别人的规则,能不能适应现实变化的规则,能不能适应这种现实转换以及在虚拟和现实时间转换当中,你能不能遵守规则、理解规则,以免自己犯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成了一个人可以称之为人才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觉得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我们要适应、把握这条主线,要适应或者要跟上并紧抓住这三个潮流,于是在此背景,我们立足于中国政法大学的优势学科,提出了法商管理这样培养的特色,也就是我们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这样的一个既懂法又懂商,既能理解遵守规则,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这样一种人才。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在经营过程当中培养出有这样素质的人才,就能使我们的企业在发展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那您能不能具体的给我们阐述一下咱们的这个MBA人才的培养理念到底是怎样的呢?

  陈院长:好。我刚才讲到的法商管理,其实就是我们的一个培养理念,我们现在的用一个名词叫法商管理来定义我们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特色。法商管理,我们是这样定义的,把它定义为法商结合的工商管理,这是我们的特色。这个特色对于我们来讲,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理解的,第一个层面是知识层面这样一个结合,也就是说你的能力也好,你的境界也高,首先是建立在你认识和知识的基础之上。

  换句话来讲,你要获得别的东西,你首先要有认识,要有知识,所以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对于法商结合的理解是,你要有法学的知识和商学的知识,并可以将两个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这是我们理解的法商结合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我们把它理解为知识的应用,也就是能力的层面,我们用一个词来定义它,把它叫法商智慧,也就说你学到了法学的知识和商学、管理学的知识以后,你能不能应用它。我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从来就没有一个自然的渠道说你学到了知识你必然会用它,所以这个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我们看中的当然是蕴藏其中的应用层面,我觉得这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思维方式、模式。那么换句话来讲,你在操作应用或者经营操作的过程当中,你必须能够遵守规则,理解规则,应用规则,你必须能够很好的理解市场、经营和管理,应用你的技巧,逐渐的形成你的思维模式,这是我们理解的第二个层面。

  我们理解的第三个层面我们认为是更加重要的东西,也是一个我们把它看成核心的东西,就是法商精神。

  针对法商精神,我们也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的。首先当然是商的精神了,商的精神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有一定的认识,比如说要诚信,比如说要勤奋,比如说要节俭,比如说要创新,这些东西我认为都是商的精神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认为商的精神还有一个东西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叫做企业家精神,很多学者都论证过企业家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理解的不太一样。著名学者熊彼特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一种追求成功的渴望,这是企业家精神。另外一个精神我们认为是法的精神,法的精神我们可以做狭义的理解,也可以做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法制精神。广义理解的话我觉得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能够很好的结合诠释法律精神。政法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呢?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那么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呢?人文精神、道德精神,法治精神,格物是科学的精神、致公是公共精神,我们认为把这个东西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广义的法的精神。

  这两个精神应该是结合起来的,我们认为未来的管理者应该有法商精神,法商精神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为现代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法治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再加上环保精神,环保就是现代精神中的现代意识,企业要发展是要有现代意识的。

  法商知识、法商智慧和法商精神三个层面,我认为是层层递进的。一个人如果拥有或者掌握比较系统的法商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应用它的话,我们认为这个人可以成为管理者,或是叫职业经理人,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成为未来领袖或者企业家的话,单有这个才能是不够的,我们认为还必须具有法商精神。也就说你要让自己达到一个高度,只有到了这个高度以后,你才能成为未来的领袖,才能成为企业家,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商学院有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来两个东西,一个是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还有一个很多学校会特别提出来叫未来的商业领袖。我的理解是对应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职业经理人——优秀的管理者。另外一部分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位于优秀管理人才的金字塔的塔顶尖的那些人,他们能够引领潮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觉得法商结合这三个层面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的培养特色和培养理念,我们培养的目标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主持人:通过您的解释,我想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咱们商学院培养人才的理念到底是什么了。那么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在法商结合这个大的特色之下,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特色方向呢?

  陈院长:好。培养理念的提出,其实首先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找到一个正确的目标,接下来恐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实现目标的途径,我们用什么样的培养体系让目标能实现。提出目标以后,如果没有很好的手段来实现它,那么你培养的人才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对调查研究,通过对国外人才培养趋势的把握,我们得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系统培养和灵感启迪相结合。那么什么叫系统培养呢?系统培养就是我们在教指委的指导下,确立的一个培养体系,有哪些课程是必须要有的,然后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特色选修课程。

  那么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建立以后,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学员可以在系统的学习当中来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跟个人的经验碰撞,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论,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新的理论体系。当然用理论体系可能觉得不太合适,因为我们的学员可能不能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行为方式或者行为模式——以后在处理事情、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个操作的程序、原则以及规则。我们认为通过系统的培养、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让我们的学员达到这样的目标,达到这样的要求,这跟我前面所提到的未来的人才要成为领袖的话必须有法商精神是一致的。法商精神我们提到商的精神,提到法的精神,其中有一个精神叫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东西,或者熊彼特说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

  如何让我们的学员有创新的精神,能够进行创新,我认为灵感的启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体系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教学形式是非常多样的。游学、参观、实战以及参加大赛等等这些,我们都把它看成灵感启迪的重要途径。还有一个点也特别的重视,那就是讲座,我们专门有一个东西叫法商大讲堂,这个是占学分的,学生只有听过一定数量法商大讲堂系列讲座并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与讲座相关的论文以后才能够毕业,所以我们有硬性要求,你必须听这个讲座。那么我们为什么特别重视这个法商大讲堂呢?我们根据社会的热点,邀请最著名的学者和最有灵感的学者来为我们学生做讲座,我们认为,著名的学者或者专家对某个问题认识非常深刻,在于他在一直在这个研究、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这样他会有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可以引导我们的同学,也有很多精辟的观点和创新的火花可以传递给我们的同学,那我们的同学在聆听大师这样的讲座教诲的过程当中,能得到灵感的启迪。

  我们有一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让大师能够用很长的时间,比如两个小时来跟你谈一些话,有可能一个讲座让你受益终身,改变你的命运。现在我们的设计法商大讲堂,最少一年要搞20场,我们的目标其实是设定在30场,除了这个之外其实我们还有一系列的其它讲座,但都是围绕着法商大讲堂为核心展开的,如职业沙龙类的讲座等等。我们每年的讲座是非常多的,因为我们特别的看中这一点,我们也把它看成我们的亮点,一个特色。

  在办学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同学们对讲座也是比较重视,也是非常有热情,每次听讲座都特别的踊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这种灵感启迪与系统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我们把它当作教学理念或是教学思想方式。

  主持人:那么您刚才也提到了教学培养中非常重要的这块就是讲座,咱们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来跟同学们去分享,那么能不能请您再介绍一下咱们MBA中心的师资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陈院长:好。一个学校要办好MBA项目,我觉得两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必须充分调动本院的资源,把本院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师资来给我们同学们讲课,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你教同学怎么经营、怎么调动资源,以最好的资源实现你的经营目标,首先你自己要做到这一条,所以呢,我们针对热点话题为我们请最好的老师,请大师们来给我们做讲座,把热点话题与教学时间结合起来,我们是非常看中这一点的,于是我们请最好的老师做讲座,请那些我们认为能够给我们的学生启迪的老师来做讲座。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怎么样,实事求是地说,跟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这样老牌的综合性的院校相比,我们的底蕴还稍微弱一点,但是呢,对比同类的年轻一点的院校,我觉得我们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我们学校有一批做学问做的非常好,上课也上的非常好,有些还是破格晋升为教授的这样一些学者,他们构成了我们教学的主题,这样一批人包括我们这样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当然还有一些更年轻的老师,我们从其中选择最好的老师来给我们MBA的同学上课。我们的这些老师,绝大多数都毕业于名校,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相当部分做博士后的研究,超过40%的45岁以下的老师具有国际化的背景,或者是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来的,或者是有一年以上的访学的经历的。在我的印象当中,45岁以下的我们的师资当中,除了极个别老师因为家庭的因素,比如孩子太小,都进行过至少一年的访学,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师队伍是确实能打硬仗的。我也经常听他们上课,发现教学效果都非常好,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我也参加过他们的背课会,非常的扎实,而且思维非常的活跃。

  主持人:像您说的属于这个中青年阶段的骨干教师确实是能跟同学比较很好的互动,很有创新意识。咱们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这几年来肯定也产生非常多的校友了,我们经常说终身学习这个词,能不能请您再介绍一下比如说咱们这个商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它怎么样才能够还继续跟咱们母校有联系,然后产生互动呢?请您在这方面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是怎么做的。

  陈院长:您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企业家市场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一天不学习就可能落后,大浪淘沙,人才在不断的涌现,不断的被淘汰,一天不学习可能就会落后,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我们的管理者必须是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

  另外一方面其实有个矛盾,就是人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只有两年时间,再延期一下可能两到三年,三到四年。

  主持人:毕业之后怎么办呢?

  陈院长:毕业之后怎么办,当然毕业之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学习,他必须自己不断的学习。但现在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的学员能够有机会进一步跟着我们来学习,或者说我们有机会来推动它进一步学习。而且呢,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那么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叫做终身学习这样一个理念,或者叫终身服务的这样的理念。

  我们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里让同学们能够终身学习。建立交流平台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把校友联系起来,促成校友之间的合作。其实实事求是的说,MBA的同学们选择一个MBA项目,来到一个学校里其实是有一个目的,其中有一个目的是来认识更多的合作者,认识更多的朋友,也就是拓展人脉。但是一个学校它规模再大,一年招生总是有限的。像我们政法大学MBA每年招200多人应该算是比较多的了,假如你在学校特别活跃,你能把这200多人都认识了,如果你进一步的足够活跃,你还能认识你下一届的,还能认识你上一届的,除此之外你可能就没有了。

  但是我想呢,这可能对于一个正在寻找众多合作者的管理者是不靠谱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一方面觉得同学们应该终身学习,我们应该推动它终身学习;另一个方面,我们希望我们自己的同学们能够联合起来,能够有合作的机会,所以我们设计要建立,现在正在做,可能再过两到三个月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一个交流平台。我对于这个交流平台的设计是这样的,就说它有一个容量,它其实是个封闭性的,也就说这个交流平台外人不能进入,注册进入的必须是我们商学院MBA项目的老师和MBA的同学,包括已经毕业的同学,那么这个注册的这个账号,我们就是用学生的学号,这个是陪伴你终身的,你终身可以凭这个学号进入我们这个平台进行交流活动。

那么在这个交流平台里,我们现在的正在做的设计是这样的,我们老师的尽量都在里面。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说在这个平台里有很多的房子,我们每个老师有一间房子,那么这个房子怎么布局,由老师自己说了算,老师自己设计,可以讲你的著作,你的一些观点,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你的看法等等,在这里你自己布局。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房子,进入平台所有的同学们可以自由的进入,可以了解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了解我的老师有什么样的新的观点和想法,在房子里有个地方是可以交流的,学生在上面留言,老师可以回复,这是我设计的第一个版块。

  第二个版块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房子。因为我们是根据学号进入的,所以你必须实名,你有了这个学号以后,那么你可以进入,你自己建一个房子,那么在这个房子里头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你可以对自己做一个介绍,你可以对你的经历做一个介绍,你可以对你现在的从事职业做一个介绍。你可以提出要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所有的老师和所有的同学可以进入你这个房子,这样的话其实我们在这个空间里为大家营造一个交流环境,但是如果大家都走在房子里不出来怎么办?

  所以我们需要第三个版块,我们设计了一些空空的房子,这个房子就类似于我们的咖啡屋等等这样的地方供大家自由进入。这其实是一个同学们、老师们先预设的版块,由同学们自己的申请成为哪个版块的版主,这个版块根据同学们的兴趣来进行设立。比如说我是做互联网金融的,我这个版块叫互联网金融,那么我开始进行设计,我们觉得你设计的很不错,这个版块给你,由你来负责,那么这个时候同学们知道这个房子它贴的标牌叫做互联网金融,它的主人是谁,版主是谁,有老师和其他同学对于互联网金融感兴趣,或者想了解这个东西,就进入这个版块。然后大家一起聊天、碰撞,探讨各种问题。我们将设立一系列的版块,但是这个类目也不会太多,否则同学们眼花缭乱。

  那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人把版块都占了,而我想设立跟他们同类目的版块怎么办?我们这个版块设立是有竞争性的,我们根据访问的流量来决定你能不能成为这个房子的版主。比如说你互联网金融的版块,还能不能存在,你能不能当这个版主,我们根据流量来确定。我们要把那些流量比较少的,也就大家不怎么感兴趣的版块,重新遴选版主。如果有些特别活跃的,那当然做的不好的就没有,我们将通过这样一个方式为我们的同学们提供交流的机会,提供寻找合作这样的机会。这是我们最初步的设想,就是在这个交流平台实现同学们无障碍的交流,在平台创建初期这个功能可能更明显一些,但是我们后面还有很多的设想,只要有了这个平台都是可以慢慢实现的。

  比如说我们在上面搞一个大讲堂,我们搞一个案例讨论大赛等等,只要有了这个交流平台,我们就可以敦促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这个目标现在看来可能定的太高了,能不能实现不好说,但是我们要做,也就说我们用专人来寻找一些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不断的在上面更新,那我们的同学们只要进入这个交流平台,它就能获得,或者你经营当中所需要的大部分知识。也就是在这个平台里头,你能不断更新你的知识,不断的理解新的东西,了解新的变化,我把这个平台认为是只要你曾经进入过政法大学MBA这样一个门,你就可以进入可以享受法商MBA带来的东西,这跟你的终身学习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终身服务的理念,这个东西我觉得也是商业技能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一个产品现在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售后服务,其实我们做的这一块也是售后服务,不仅是终身服务,而且是免费的。这些资源及所需要的资金将由我们MBA中心来承担。

  主持人:咱们这个交流平台听您这么介绍,确实是非常用心,而且非常有益的这样一个设计,我觉得对于考生们的吸引力应该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外界经常所诟病一些商学院的圈子文化,但是我觉得这就是咱们的圈子,非常正能量的有益的圈子,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陈院长:这个圈子文化看你是什么样的圈子,如果你的朋友都是一些很好的朋友,都是能正能量的朋友,你有些坏习惯可能慢慢就改掉了;如果你的朋友都是一些有各种恶习的朋友,不求上进的朋友,你可能也会出现的也就不思进取的想法,所以这个圈子文化我觉得要正确的看待。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圈子里头正常的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使每个人的事业都得到发展,这样的圈子我认为是一个好的圈子。

http://mba.eol.cn/  中国教育在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