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思敏: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增加长假

 waikatolabrary 2017-01-06


从2008年正式废除五一黄金周以来,由于带薪休假在现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没有也无法有明显的实质性推进,因此,形成了旅游需求的“堰塞湖”。遇到假期特别是黄金周长假,就必然喷涌而出。去不了远方,就在周边转转,也好过做家中的“困兽”,只当是在小区“遛遛狗”、“放放风”,也比“蜗居在家”要好。

“据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2017元旦出游报告》显示,国内景区门票预订人次是去年的1.9倍,周边游人次是去年的2.13倍,出境游人次是去年的2.47倍,国内游人次是去年的2.3倍。”时隔8年多了,如果全国假日制度还不顺应当机立断进行改革,那么这样的新闻表述,只需要每次改几个数字,就能够成为每年、每个假期之后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旅游新闻的“标配”。

“长线旅游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用带薪年假和元旦假期拼为一个长假,丰富出游选择。进入冬季,北方地区气温逐渐走低,避寒游受到追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空气清新、气候温暖的目的地最受北方游客的欢迎。”这样的所谓“智慧拼假”,作为少数精英才能享受到的“堰塞湖泄洪”的重要无奈手段之一,也会如同2008年以来成为新闻的常态亮点。

“由于拼假可以使假期得到进一步拉长,加之办理签证便利等因素,游客出境游需求依然旺盛,出境旅游市场稳定。”对于一部分人当然是利好,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只能“神游”而已。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忽视需求,而是着眼于通过重点对产能特别是低端产能过剩行业的去库存和问题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恢复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而旅游行业虽然也存在旅游产能过剩的风险,但还不是主要矛盾,盲目增大旅游产能供给却极可能加剧行业风险。旅游这种民众内在产生的升级的消费形式,必须“有钱有闲有冲动”,一个都不能少!而当下,短缺的就是“闲”,更准确地说,就是长假,短假只是“鸡肋”。因此,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增加长假,其他都是舍本逐末甚至缘木求鱼,而且春夏秋冬都应各有长假。

对策自然就逻辑性地推导出来:从劳动者休假的权利和福利出发,更不要说对中国旅游产能去库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也极为有利,当务之急是在旅游供给侧增加长假的供给。并且在此还可以补充三个重大理由:其一,我国社会转型非常剧烈,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异地就业规模扩大,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探亲需求不能仅靠春节来实现;其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在升级换代,民众从以前主要买家电、买车、买房的物质性消费,逐渐转向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征的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成为大众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其三,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需求。我国中西部地区不适合发展工业,但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致富都有赖于旅游业,而西部地区旅游客源更多的要来自于东部地区,没有长假供给就没有客源。

目前来看,长假的供应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分散型长假,也即带薪休假,但事实已经证明,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另一个是集中型的长假,也即黄金周。十一黄金周的拥堵实际上暴露的是劳动者非常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而不是简单的表象的所谓“秩序混乱”。笔者倒是认为,如果能在每年五月和八月上旬,分别增设“春季黄金周”、“避暑黄金周”,这样春夏秋冬四季就各有一个兑现率极高的长假,就能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需求,无疑比小短假、小长假以及“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带薪休假都更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突破长假短缺给中国旅游业带来的发展瓶颈。(原题《增加长假 促进旅游消费》刘思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