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造银圆各种版本详解

 红豆居士 2017-01-06

?

泉藏古藏论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

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

中国仿西式银圆的肇始 广东钱局设立

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887年2月16日),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拟以新法制造银铜钱币,勘地建厂后将之命名为“广东钱局”。机器设备购自于英国伯明翰的喜敦父子工厂(Ralph Heaton & Sons),虽两年后该厂改名为伯明翰造币厂(The Mint,Birmingham),但各界习惯上常以旧名称呼。订单合同由驻英大臣刘瑞芬代办,主要造币用印花机有大型机器4台,与伦敦皇家造币厂同级,每台日产银圆2.5万枚左右;小型造币机86台(与喜敦厂所用相同),每台日产铜钱3万枚左右,这日产银圆10万枚、铜钱270万枚的规模在当时各国造币厂中堪称之最。合同中也要求代聘英国技师随同第一批机器到厂料理安装等事宜。此外,模具由该厂代办,其他还包括车床多架及“作钢模之大螺旋机一座,用此机器由子模可做无数钻钱文之钢模”。

I-1-01 广东钱局开制时所造方孔一文制钱

广东钱局的厂房规模长约200米、宽约130米,由伯明翰市的米德顿

(Edwin C. Middleton)设计,喜敦厂依约在18个月内完成全部设备制造。负责协助建厂及试车的是爱德华·韦恩(Edward Wyon),爱德华率领包括主计长、轧片机师、印花机师及制模师等洋匠4名驻广州两年,由于绩效良好,爱德华被延聘为广东钱局监工,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八月(1899年9月)调派背景筹办“京都制造银圆局”(京局),爱德华在光绪二十七年二月(1901年3月)因“办事出力”获颁双龙宝星勋章,他在文件中的名字是“卫安”。虽有若干工期的延迟,但该厂仍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初正式投产,首先开制的是一文制钱,当年产量约6000万枚。

七三反版系列银圆开创中国钱币新局面

张之洞在奏请机器造币时拟定的银圆主币重量为七钱三分,钱币正面中间是汉文和满文的“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是蟠龙和“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字样,正面外圈刻上英文以便与洋人交易。据悉此文字为光绪十二年底时任广东巡抚,也是著名的金石家、书画家的吴大澄所书。币文的宝字从“汆”,即将“珤”(读音同宝)的笔画写作“珎”(读音同珍),

此书法可见汉隋古碑,吴大澄将“珍、宝”合体为一,不愧是精于金石书法的大家。

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1889年8月31口),张之洞将广东钱局按原奏试制的大小银圆5种各10枚分装两匣呈御览。因英国代刻模具中只有4种,无三分六厘五面额者,故此面额币模应是后来追加,并在广东钱局制成,此由宝字从“缶”可看出并非同时写样交付雕刻。另外,喜敦厂在先前曾送交一文制钱样币100枚、“一角”及“五角”银样各5枚、“一圆”主币样10枚至中国驻伦敦大使。

广东七三系列的币模由英围著名雕刻师艾伦·韦恩(Allan Wyon)设计雕刻,刻妥后由喜敦厂转交广东钱局,此事曾刊载干1888年s月19日的伦敦《Graphic》 杂志。韦思是德国移民的后裔,其祖父于19世纪初即在伦敦开办私人的雕刻坊,替各工厂制作钱币及奖章或纪念章用的模具,艾伦继父兄之后主持该工作坊,而非受聘干任何造币厂的雕刻师。显然各

方合作愉快,故后来许多来自英国的中国钱币模具皆由艾伦操刀。

生产七钱三分银圆的本意是“与洋银一同行用”以抵制之,故比市面流通的墨西哥鹰洋重一分。但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下,因分量稍重反而被囤积私毁,形成“亏耗重”而“流通滞”。当局旋即以商民已习惯于旧制,汇丰银行商请代为附造为由,减重至与外国银圆一致便于交易。

七饯三分系列的生产时间很短,估计因设备安装初期“机器尚未全开,工匠亦未募足,而且诸少熟手”,实际制成的数量有限。但由原奏中拟“先铸一百万圆”以及1890年5月七二系列流通版银圆正式生产之日起,至1891年12月31日止制成总量及金额的记载(详见后),结合目前收藏市场上所见来逆向推测,以稀少度而言,“一圆”主币与“五角”两种最少,产量可能各仅数万枚,其次是“二角”,“五分”则稍多,最多的是“一角”。然而,“七三系列”因含银较多而适得其反,大半被回炉改制,故整体存世量不多。

I-1-03 2010年12月美国邦迪尼奥公司在香港举办的拍卖会上出品罕见的全套七三反版银圆,估价 15万~20万美元,最终以47.5万美元落槌,加上15%的手续费总价超过人民币363万元

七二反版系列银圆 功亏一篑

广东钱局在七钱三分系列银圆发行不畅后,将“一圆”主币的重量由七钱三分减为七钱二分,其余面额依序递减。币模是在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原来所提供的模具基础上略加修改而

成,其中部分面额的模具在蟠龙两侧各添加一花星。然而,从七钱_二分版背面的阿拉伯数字“2”观察,其笔法相当拙劣,雕刻水平与原本的“3”字相去甚远,加上龙鳞较浅,显然不是由原雕刻师所为,而是广东钱局自行刻制字模,再利用喜敦厂提供的模具辗转进行复制的。由于这曲套最早生产及自行刻模的银圆因英文出现于正面而与后续的不同,被泉界称为“反版”,其中“七二反版”系列是真正在中国制作原模的第一套银圆,仅试制若干而未正式发行,故极为罕见。


I-1-04七三反版与七二反版正面的阿拉伯数字“3”与“2”的对照,其雕刻水平有明显差距,必然不是原雕刻师操刀,而是广东钱局自行雕刻的


I-1-05七二反版全系列银圆。与七三反版同场出品的全系列七二反版银圆,由于异常罕见,以更高的625万美元落槌,总价近人民币480万元

I-1-06同场出品的七二反版铜样一枚,以86250美元成交,合人民币57万元左右

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正式发行

洋文与汉字同列于银圆一面招致了若干批评,认为商民辨识不易,故当局以体制不合为由,将“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10个汉字改列正面,于光绪十六年四月(1890年5月)正式开制银圆。正面皆汉字的“正版”开始大量发行后,因成色及重量划一且制作精美,广被各地接受。光绪二十三年底,户部尚书奏请令广东代制大小银圆,并在次年运至北京搭放俸饷。光绪十八年的《申报》报道,广东新制银毫因式样新颖,有相当数量的“二角”及“一角”被携至新加坡流通及供玩好之用。另因当时各地制钱缺乏,福建商号备银向粤省购买银角以供市面周转来舒解钱荒的压力,随后推广至浙江、上海等地。由-于广东推行自制龙洋的成功,各省纷纷设局仿造.所造银圆在形制、成色及重量上,均与其相似。

粤省银圆正式开制时,面额分为5种:“一圆”主币七钱二分(成色90%),“五角”辅币三钱留分(成色减为86%);“二角”辅币一钱四分四厘,“一角”辅币七分二厘及'五分”辅币三分六厘,后面3种辅币成色均为82%。其中,“一圆”主币朐成色规定必须十足九成,其余辅币的数量只要足够流通即可,因其制作较主币更费工,制作成本较高,因此成色递减,为所谓的名目货币。

然而,实际开制后并非如原计划以“一圆”为主,由于次年国际银价的上扬,九成色的“一圆”“每铸一千两,盈余不足二十两,若制成八成-二小洋,每千两可获利约百两”。因此,广东开始改以生产小洋为主,另推测因中国物价较低,银角即足以应付日常之用,且找零更为方便。七三版“一圆”及“五角”罕见,可能是一发行即被大量搜罗改制之故。据海关报告记载,开制后至1891年底止,各面额产量为“一圆”43933枚、“五角”17847枚、“二角”5667381枚、“一角”16098579枚及“五分”1158945枚。由于“一角”小样花纹浅容易磨平而常遭商家挑剔,因此‘二角’小洋产量逐渐增多,到1898年时所造占银圆总值近八成,1899年“二角”小洋总值的比例更超过九成,其影响所及使广东省“物价之标准、契约之缔结及租税之征收,均以毫洋计算”。广东当地盛行“二角”小洋或多或少也影响到邻近省份。由于利润较高,后来全国均有大量生产小洋的现象。

I-1-07/08/09量产的七二版系列银圆。此版本流通后可能因中国物价较低,银毫足以应付日常之用,且找零方便,广东及邻近地区渐以行用一钱四分四厘的“二角”银毫为主

宣统元宝 改朝换年号


清德宗于岁次戍申的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驾崩,新帝溥仪于同年十一月十九日(1908年12月12日)登基,是为清穆宗,定年号“宣统”。次年各地就将所出银圆改换成“宣统元宝”,粤省也不例外,于宣统二年正月初一开始行用。同年度支部整顿币值将各省造币厂或裁或并,广东因绩效尚佳未被裁撤,改名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并依令改产新版“大清银币”,但新模并未发下因此仍用旧版生产。直到宣统三年八月开制新国币,不料当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新军起义,全国震动,粤厂遂停造新币又转而生产旧版银圆。宣统帝逊位后,广东龙银的生产随即走入了历史。

耿爱德根据所得海关资料统计,至1901年止,广东造币厂共造银币“一圆”4259115枚、“五角”226093枚、“二角”269113501枚、“一角”117081619枚、“五分”2509585枚。遗憾的是,他无法取得1902-1910年的数据,而1911年的数据是“二角”29214000枚。

I-1-10 宣统皇帝1908年12月12日登基,广东造币厂发行“宣统元宝”要肯尼亚丶,除换帝号外,没有明显差异,但只发行“一圆”及“二角”两种

喜敦版与普通版

广东初造七钱二分正版系列大小银圆时,乃利用喜敦厂提供的制模工具改刻币模,故保留了许多原来的形态。后因模具的损耗,部分字模冲头只能自行雕刻,故使以后生产的出现变化,其中与原版近似者就被称为“喜敦版”,可细分多版。

I-1-11喜敦版正面:?“广东省造”的“广”字与“造”字笔画与英国所雕刻者接近;?“库平七钱二分”的“库”字中的车字不出头,且“钱”字中的部首“金”的笔画也不出头;两侧花星为中央有凹点的十字花星。背面:英文KWANG-TNUG中间的连接号“-”短,两侧花星亦为中央有凹点的十字花星

I-1-12/13/14 普通版在稍后的新刻字模上有修改,正面的“广”字与“造”字比较明显;两侧花星由4个点构成。背面背面:英文KWANG-TNUG英文中间的连接号变长,两侧花星亦为“四点花星”

“广东寿字壹两”——中国第一枚机制纪念币

自古以来,中国的币制就不太讲究,动辄实行权宜措施,加上史料的散失与不公开,

使得今人在考证时常遭遇困难。譬如新皇帝登基,以新年号铸钱,背改镌如“大清一统”、“天子万年”等吉祥语或龙凤纹纪念。然而语焉不详又缺乏文献记录,事过境迁被后人当成压胜钱,很难说清楚。

泉界大珍的“广东省造寿字壹两”,由于未见史料记载,其来龙去脉众说纷坛,并不明确。综合而言,以前辈张絅伯《泉币》第七期所论可为代表:“本品因未纪年,殊难遽断,然观其图案,谐作福寿,环绕双龙,幕无英文,意含颂祝,大异常制。由此以推,或为纪念币之一种,专以祝慈禧太后七旬万寿者也。”将之视为纪念币并未有太多异议,只是在确切日期上,“因未纪年,殊难遽断”莫衷一是。其制造时间有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等3种说法,亦有人认为其系臆造。光绪二十年之说,来自清王无生《述庵秘录》书中所述朝廷大臣刚毅生性贪诈好财,有“巡抚广东,以甲午(光绪二十年)入都祝嘏(慈禧六旬寿),希大用。时内陆通用银,广东独制银币。刚谓总办某道曰:‘为我制银币三万,携入都。’某曰:‘诺。’制成赍往……”云云,

按刚毅并未担任过”广东巡抚一职,此处应为“巡视安抚”之意;惟虽有记载,未加描述形制,无法得知其所造就究竟为何,但常被作为此论之引证。光绪三十年说则认为是慈禧七十大寿所造,一般以采纳此说者居多。另也有此币乃“圆两之争”产物,系光绪三十一年制说法的观点。

然而,前天津造币厂李伯琦的《中国纪念币考》上却记有:“至光绪甲午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时,外省已设银圆局铸银圆,亦闻他国有纪念币之事矣。广东银圆局隧议铸一圆银币,庆祝万寿,币式一面仍蟠龙,一面中篆文团寿字,而围以卍(wan)子纹,适我军战败,奉诏停止庆贺,遂为铸呈,惟案卷中存此图样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复见,案卷亦不存。”按慈禧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甲午年适逢其六十大寿,而该年六月底日本挑起丰岛海战,清政府因之在七月一日对其正式宣战。但随后八月中时清陆军在平壤之战以及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均告失利,日军掌握主动后迅速向中国境内推进,月底时已渡过鸭绿江。在慈禧寿辰前清军可说连番败阵,所有祝寿活动被迫中止。


I-1-15 “广东寿字壹两”阴版,2008年北京嘉德春拍品。阴版局部放大,科鉴蝙蝠翅膀呈空心状

I-1-16 “广东寿字壹两”阳版,台北鸿禧美术馆藏。局部放大,可见蝙蝠翅膀饱满

I-1-17 马定祥旧藏之寿字壹两银币厚版铅样

I-1-18李伯琦撰《中国纪念币考》之马定祥亲笔抄本


I-1-19 香港造币厂开制时送英国皇家造币厂的木雕模型,是李氏之说并非无中生有的旁证

3种推论皆有其据,笔者认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试制而又中止的说法,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说,有较高的合理性。尤其李在《中国纪念币考》文内提到的“惟案卷中存此图样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复见,案卷亦不存”等语,表示他应见过所谓的案卷级模型实物。官场办事须签准后执行乃理所当然,若为宫殿营造建筑,则帝王将相虽位高权重也很难仅凭图案及文字描述来想象完成后的模样,故因此而制作木雕模型也不足为奇,只是文献现已散失无法进行考证。

钱币大师马定祥曾藏有广东省造寿字壹两银币及其厚版铅样各一,此铅质单面样为耿爱德旧藏,耿爱德民国38年(1949年)离开上海前因其厚度超出钱币保存纸板过多,无法和其他银圆并列,故与马老交换。此两者均收录在《钱币学大师马定祥》图册内,并说明“为祝贺慈禧流失打手而特铸”。根据以上资料,笔者倾向于此中国首枚机制纪念币乃光绪二十年(1894年)试制之说。

寿字壹两银币按照正面蝙蝠两翼的形式有两种版别,一种翅膀呈空心状者俗称“阴版”,另一种翅膀饱满的称为“阳版”,目前所知有十余枚,其中李伟先及施嘉干所藏各一枚已捐于上海博物馆,其余分散海内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