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山水桂林的桥

 源源不断 2017-01-06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 2.78 万平方公里,是进出广西的北大门。桂林的北面和东面与湖南省交界,西部、东南部分别同柳州市、梧州市、贺州市为邻。管辖 1 2 个县和 5 个城区。桂林是中南、华南、西南三大区域接壤边界的惟一中心城市,处于长江洞庭湖水系中湘江、资江和珠江西江水系中的漓江、浔江、洛清江源头和上游。

桂林地形独特,得天独厚。这里山川秀丽,河流纵横,岩溶广布,以山环水绕、山光水色、山水依依、山水相谐的胜境,享有“喀斯特地貌的故乡”的美誉。古代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史禄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水,利用这条人工运河运送粮草、兵力,最后统一了南方。桂林山水因漓江两岸的青山秀水而得名,水是桂林的灵魂。没有水的灵动秀丽,桂林的山又如何挺拔、峻奇?山和水相依,水和路交融,有山必有水,路因水而架桥。桂林有丰富的修建桥梁好材料石灰岩,早期修建的石拱桥就是利用当地石材建筑而成。

桂林公路管理局管养的国省干线公路里程1769公里,有桥梁372座,总长度达15050米,平均每百公里公路有桥21座,桥梁密度之大少见。其中有大桥39座,6433延米,中桥67座,4056延米,小桥266座,4511米;梁式桥梁182座,6069延米,拱式桥梁190座,8981米(双曲拱桥56座,4367米);1980年前建成的桥梁249座,占桥梁总数的66.9%。最长的大桥是国道323线上的平乐桂江大桥,全长765.5米,1990年建成,该桥建成后标志桂林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渡口全部消灭,实现在渡改桥。单跨最大简支梁桥:桂江大桥单跨T梁长40米。最长双曲拱桥:永堡线上的茅江大桥,桥长318米;单跨最大双曲拱桥是国道321线的龙胜勒黄大桥、阳朔漓江大桥、龙胜至资源公路线的龙胜泗水大桥和八滩大桥,单跨长80米。

在桂林,历代的桥工巨匠,在桥梁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取得相当卓越的成就。其中有些桥梁,造型优美,结构独特,工艺高超,充分体现了桂林各族人民的智慧,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记载,目前保存完好的石拱桥主要有:唐代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修建的跨越兴安灵渠上的万里桥,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修建的桂林花桥和明代修建的阳朔遇龙桥。著名的桥梁有:


1、    兴安万里桥

万里桥在桂林兴安县城东门外,跨越灵渠,为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因古时由京师长安(今西安)至此适程万里,故名万里桥。此桥系唐代敬宗宝历年元年(公元825年),由桂管观察使李渤所建。原桥为单孔净跨6米的干砌石拱桥。拱圈为单层斧刃石,其上铺约10厘米厚的桥面石板,两侧用宽40厘米、高35厘米的条石设置桥栏,桥两端随地势填平,东端设台阶七级,全桥长14.55米,宽6米,高4.55米。明清两代,曾多次修建覆桥木亭,后毁于火,现已重修建好,为兴安著名旅游景点——水街上一大风景。


2、桂林花桥

桂林花桥在桂林市七星公园正门口,灵剑江与小东江汇流处。据桂林鹦鹉山上的石刻《桂州城图》记载:宋代时已有此桥,当时仅有5孔,桥式、桥亭大致现今之水桥部分相同。元代被洪水冲毁。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郡守何永全在原桥址建石台木面桥,命名嘉熙。此后此桥曾数次毁坏。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靖江王徐妃发“内帑”(花粉钱)倡建,改建为4孔石拱水桥加7孔石拱旱桥,更名为花桥。后又多次被水毁。该桥全长125.2米,其中水桥跨度最小12.7米,最大14.57米,桥宽6.4米;旱桥跨度最小3.36米,最大6.47米,桥宽3.7米.该桥桥位东岸高陡,西岸低平,灵剑江长年流水,小东江则枯水季节无水.古人综合考虑了这一具体地形和水文情况,以石拱水桥与石拱旱桥相结合,旱桥衬托水桥,起引桥作用,减少了桥梁纵坡,春夏洪水季节,旱桥又与水桥共同排水.设计者还考虑到协调附近天然景色,将4孔水桥选择在低水位平水面起拱,水上半园拱与江中倒影合为一个整园,与周围山水交织,给人无穷情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湘人黄兴科捐建水桥上的木构瓦面亭,造型秀丽。1963年,桂林花桥被列为省(区)级重点保护文物。1965年桂林市城建局照原样翻修,1966年6月完工。


3、阳朔遇龙古桥

   遇龙古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旁,跨越遇龙河,是古代沟通桂林至荔浦的驿道。此桥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系单孔石拱桥,跨径20.6米,是广西现存古石拱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桥长32.3米,宽5米,高12.8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曾修复栏杆。此桥拱圈采用横向分层干砌料石,经受了57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仍安然无恙。桥体两侧藤蔓漫垂,使这座古桥更显得古香古色。抗日战争胜利后,村民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意义,在该桥上立有抗战胜利纪念石碑。随着阳朔遇龙河景区的开发,现该桥已成为景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全州龙水虹饮桥

虹饮桥在全州县龙水乡西面,横跨万乡河,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系6孔料石墩、台木梁木面桥,其上盖有桥亭。桥孔净跨7.8-8.6米不等,桥长72.2米,桥宽4.5米.桥高6.1米。该桥工艺精巧,结构严谨,典雅古朴,颇具民族风格。原桥曾经多次重修,有文献记载,为民国25年及1979年两次重修。


5、临桂会仙铜桥

会仙铜桥位于临桂县会仙镇。


6、 阳朔漓江大桥

阳朔漓江大桥位于省道平乐二塘至阳朔公路上,阳朔县城南端,横跨漓江通往广州,是漓江上一座有名风景大桥。全长207.5米,为双曲拱桥,于1976年开工建设,1978年7月竣工。漓江经过阳朔县城顺山而流过书童山,江面宽平而弯,水流缓慢,水面与右侧的山峰互相辉映,该桥依山而建,两岸凤尾竹相依,江面倒影重重,桥上是阳朔拍摄日出的最佳位置之一。


7、灵川凤凰桥(又名三街老桥)

位于国道322线桂林黄沙河公路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三街镇北的马路街头,跨自云江,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始建石墩叠板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建为5孔拱桥。后圯,又改7孔拱桥。久之亦圯。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7拱。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建桂全公路时,利用原石礅以钢轨为梁,上架木板通车。解放前夕,桥面被国民党军队破坏,解放后修复。1966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板桥,长97米,7孔,中孔跨13米,余孔各跨5米,桥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8米,设栏杆,桥高4.1米。1997年桂黄公路扩建为一级公路时,在此桥上游约140米处另建新桥,原桥弃为民桥。新桥长173.52米,宽22.14米,高8米,为5孔空心板桥,每孔跨径12.96米,1999年3月竣工。传说,古人在建桥挖桥基时惊走一对凤凰,故名“凤凰桥”。后因桥建在三街镇内,且为当时较大桥梁,故又称“三街大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