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9月以来,本版持续关注了国内4种模式的儿科医联体的生态,从不同侧面为大家呈现了多样儿科医联体的发展状况及经验收获(见文后链接)。系列文章刊发后,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透视儿科医联体的生存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感悟。
整合优化已有医疗资源,
是一条现实路径
“二孩”政策到来,真是忙了产科,急了儿科。上至政府,下至医疗机构都恨不得自己有变戏法的本事,立马缓解产科和儿科供给不合理的状况。其中,作为“复制”儿科资源比较快速的方式之一——儿科医联体,动作最为迅速。
北京,前年就组建了由11家医院成立的儿科医联体;上海,随着今年新华医院儿科医联体布局的落地,东西南北四大区域儿科联合体建设都已启动……此外,安徽、湖南、天津、福建等地也都在高调布局。这些医联体不仅仅在各自区域内生发,而且有些还跨区域运行,活跃度比较高。
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爱勤一语戳中了儿科医联体迅猛发展的缘由,破解儿科难,难在要做“无米之炊”。短缺的儿科医生不可能短期内一步到位。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长,不可能边投入边产出。建设超大规模的儿童医院,也并不符合国家现行政策,更不利于国家倡导和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因此,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建立医联体,应对目前儿科日益加剧的看病难,是一条最现实的路径。
不过,要想让医联体各成员真正得到同质化的儿科资源,难度还不小,各方仍需努力。
莫搞形式主义,
拒绝貌合神离
众所周知,医联体的初衷就是整合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但是,几家医疗机构的联合毕竟不是玩个拼图那么简单,如何实现内在的“灵魂”沟通,并不容易。目前,儿科资源不仅总体缺乏,地区发展也极不均衡,优质儿童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基层儿科的诊疗水平和救治经验非常欠缺。统计显示,儿童医院的城乡分布比例达3.75∶1,如此悬殊的配比失衡,以及背后儿科资源力量的悬殊,都在提醒大家,医联体并不仅仅是联起来,也不仅仅是大医院的人力输出。
正如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孙敦琇所言,作为带头“大哥”,除了做好自身工作,更重要的是发挥好起承转合的作用。所以,当一个医联体成立之初以及运行之时,心中一定要多几个问号:牵头医院能承受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接受吗?满意吗?能力增强了吗?老百姓方便了吗?只有真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医联体的作用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出来,反之,只会徒增改革成本。
一家独大要不得,
互补发力最关键
与有些医联体一样,儿科医联体能不能走一家“收编”的路子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爱勤的观点是,收编型的集团化极易导致病人来源渠道的垄断,因为庞大的医疗组织需要庞大的病人量来维持。只有指导性协作型的联合组织才能化解垄断,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防止垄断,鼓励医院在分级诊疗下的良性服务竞争。
事实上,每家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全国儿科医疗的“老大哥级”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曾谦虚地说,既然聚在了一起,就需要取长补短,比如说郑州儿童医院的康复很强,那我们就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这种相互学习实际上就有一个激励效应,这种效应绝不亚于物质上的刺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也有同样的体会。她坦言,协调是复旦儿联体成立以来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虽然在“同一屋檐下”,但每个成员单位都有各自的学科发展重点与方向,各自的一些门急诊或急救流程并不一致,因此,需要不断磋商。既把领头医院的一些规范与指南带到成员单位,也要顾及成员单位的自身情况,做出一些调整。因为只有这样,儿联体才能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质化好,
但不代表完全复制大医院
“地方医院希望所有病人就地治疗,邀请积水潭医院专家下基层把病患全治了,让自己也变成地方的‘积水潭’,很不现实。”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严重违背分级诊疗“不同级别医院干不同的事”的原则。儿科医联体同样存在如此问题。
据一位基层儿童医院院长透露,他们最欢迎大医院专家来坐诊,因为这样能带来大量患者。且不说大医院专家不可能长期蹲守基层,就算专家有分身之术,这种做法能持续吗?如此只会使各级医院“各司其职”这句话形同虚设,也背离了医联体的初衷。因此,大医院在“同质化医疗”提供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为基层造血,基层医疗机构则要努力守住自己的职责权限。在一份2016湖南儿科医疗联合体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湖南儿科医联体将在全体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实行各级各类人才的同质化培养。而这,应该是医联体努力的方向之一。
事实上,在公立医院经济来源日益收紧的情况下,基层医院的想法在很多人看来讲得通。不仅基层医院希望患者多多,很多大医院也不愿意下转病人,毕竟在患者多少决定医院收益的情况下,真的存在很多迫不得已。有些院长就公开表示,医院门诊量同期相比在下降,尽管住院和疑难杂症患者有所增加,但仍无法弥补门诊量下降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个现象政府一定要高度关注,并考虑从源头上解决。因为如果国家不重视,不增加投入或为三级医院寻找新的筹资来源,那么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医院的科研、人才培养必将受影响,医疗水平可能不升反降,医院院长很可能就会想尽办法把病人留住,分级诊疗便会陷入“恶性循环”,也难以遏制医疗费的快速增长。
不会借力真不行,
用好互联网很必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各种媒介大放异彩的今天,此理更加实用。记者在梳理各地儿科医联体时发现,运用互联网放大有限医疗资源是大家共同的做法。例如,淮海地区儿科医师联合体建了微信群;“复旦儿联体”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在其他成员单位全部建立信息化平台,使远程诊疗成为常态,等等。
事实上,通过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儿科医疗”,不仅可以方便各级医疗机构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儿科医疗大数据,为实现区域内的数据资源共享提供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目前互联网医疗自身仍然存在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同时在对其有效监管方面也“力不从心”,因此,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儿科医联体发展上,政府还要加把劲,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上也要加把劲。例如,有必要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支持线上诊疗活动,出台互联网医疗的诊疗规范和技术准入等。
链 接
9月12日 《线上平台让儿科“大起来”》(湖南儿科医联体)
10月17日 《“复旦系”合办儿联体是种怎样体验》(复旦儿联体)
10月31日 《跨区域儿联体 “大哥”如何带好头》(淮海地区儿科医师医联体)
11月7日 《儿科医院组团 三年干了什么》(北京儿童医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