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把“环境保护”作为信仰来虔诚对待 硬性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力的行政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德国的环境。但是,如果没有民众的全力配合,效果不会如此明显,成果也难以持续。可以说,今天德国的环保成就是和德国民众的配合密不可分。民众对环保的支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 那么,德国人的环保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环保教育。德国是最早提出“环保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幼儿园注重先育人后教学,育人就包含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孩子到成人,都有大量的机会接触“环保”课程。 德国人相信:如果人类没有环保意识,自然家园就会受到破坏;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们把“环境保护”作为信仰一样虔诚对待,从孩子到老人,都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在任何一片角落,都很少看到乱扔的垃圾,人为破环境的行为更是鲜有发生。 一位居住在慕尼黑的朋友说,他曾经和正在上幼儿园、只有五岁的女儿开了个玩笑,散步时故意把一张废纸扔在地上,她女儿马上在后面拾起并“教育”他:幼儿园阿姨说不能随便丢弃垃圾。为了不让爸爸再乱扔那张废纸,她一直把它拿在小手中,直到发现公共垃圾桶才把它扔进去。 当他女儿10岁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教育垃圾分类知识,并带全班同学到垃圾处理站、堆肥厂、污水处理厂参观,让他们体会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把帮助家长进行家庭的日常垃圾分类布置为作业。现在他12岁的女儿环保意识极为强烈,不仅不会乱扔垃圾,而且还会对垃圾进行分类。 由于从小受到系统的环保教育,环保理念已内化为德国人自觉行为。为了保护环境,德国人愿意放弃一些享受。例如,私家车尽量选择排量小、污染小的,而不是大马力的豪车。短途一般会骑自行车或步行,有人宁愿骑半小时或一小时自行车去上班。 在慕尼黑的各条街道上,都有自行车专用通道,骑车的人很多,在森林小道上,自行车更是穿梭往来。这种骑车的现象在德国其他大城市也比比皆是。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上,例如,在采暖上,德国人在家从不烧树叶和木头,而是选择节能减排的方式,如使用天然气集中供暖,使用节能家电和可再生能源等等。 通过长期持续的宣传教育,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理念成了每个德国人生活习惯,这就让肆意排污的行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进而倒逼政府提高环保标准。2006年德国KGM公司计划在帕德伯恩修建一座垃圾焚烧厂,由于符合排放标准,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民众表示反对,于是议会转变立场。 2008年,帕德伯恩议会通过了一项名为“发展项目冻结”政策,规定在新发展规划未出台前,禁止建设任何大型工程项目,这实质上是对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喊停。在公众和议会的压力下,帕德伯恩市政府不得不制定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重新对该项目进行评估。 严格的法律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再加上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让德国彻底摆脱了雾霾的困扰。近30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工业区还是生活区,再没有出现雾霾弥漫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