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战止战保国安民的兵圣孙武

 小溪流水5VIMTY 2017-01-07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著名的兵法大师,被后人尊称为兵圣、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而名垂千古。而后于他的一系列古代军事家,如孙膑、白起、韩信、诸葛亮、曹操、刘裕、李世民、岳飞、徐达等,尽管一个个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威名远播,创下了许多彪炳青史的军事史奇迹,然而,就军事地位而言,怎么也无法逾越孙武。

      孙武名为“武”,实为“止戈”。身处诸侯争霸、列国兼并、大夫争权、社会变革的动乱之世的孙武,为寻求以战止战、保国安民的途径和方法,他与祖父孙书伐莒小试牛刀,与叔父司马穰苴抗敌保齐,为避氏族纷争远走吴国。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以其超凡的军事的天资与才华,总结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著书立论,写出了旷世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殿堂级的兵书,从问世至今,一直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深得阖闾赞赏,并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他与名相伍子胥呕心沥血辅佐吴王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在吴地千里疆场,孙武大展奇妙兵法,他曾与伍子胥率领3万军队,打败了楚国60万军队,几近覆亡楚国。兵圣用兵如神,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公元前512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阖闾欲乘胜直捣楚都。孙武着眼全局,认为楚国甚强,吴国“民劳”,大举攻楚的时机尚不成熟,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此后数年间,阖闾按照伍子胥提出的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之策,多次出兵袭扰楚军于江、淮之间,迫使楚军疲于奔命,削弱其战斗力。同时,孙武与伍子胥还利用唐(今湖北随州西北)、蔡(今河南新蔡)两国与楚的矛盾,将其争取为吴的盟国,既使楚陷于孤立,又扼楚之项背。随即与伍子胥、太宰伯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攻楚,避开楚军防守正面,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沿淮水迂回进军,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进抵楚国腹地。孙武的战略部署打破了楚军的战略防守,孙武的布阵把楚军调离有利阵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但因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他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势追击,5战5胜,一举攻占了楚国都城郢城(今荆沙市江陵西北),几乎灭了楚国,创造了春秋时期具有明显战役特征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表现出孙武重谋略、重虚实、重人为的鲜明战争谋略风格。
       此外,孙武还替吴王训练妃嫔宫女,通过三令五申,严格训练女子队伍。他“小试”兵法,杀一儆百,诛斩了违犯军令的吴王二宠姬,彰显了他从严治军的为将之道。最终,将妃嫔宫女组成一支队伍并训练成“虽赴水火犹可也”的剽悍之师。

       “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孙武的辉煌巨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汉墓出土的竹简、木简《孙子兵法》,历经两千多年流传至今,大浪淘沙仍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熠熠光辉。孙武的名言“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和孙武率先提出的战争全局谋略以及最早揭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胜而后求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论述,集中反映了孙武丰富而深邃的军事思想,在烽烟四起的战场上,在诡谲叵测的宫廷争斗中,孙武本着以战止战、保国安民的意愿,运用他深邃的军事谋略和惊人才华,运筹帷幄,行军布阵,所向披靡,屡战屡胜,军威远扬,赫赫战绩彪炳古今中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