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清华 【三国研究】杨修墓葬之谜

 liuhuirong 2017-01-07

 


      杨修被曹操所杀后,其墓葬在哪里?史料都没有交代,所以一直是个谜。笔者认为,曹操当时是朝廷的丞相和“魏王”,加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他权倾朝野,威慑四方,历来武断专行,随心所欲,飞扬跋扈,不但十分霸道,而且疑心特重。所以,在杀杨修这件事上,当事人和知情人都不敢发表任何其他看法,更不可能议论或者记载杨修死后的真实情况。

    作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是蜀汉国人,距离事件发生已经60年之久,就更不可能知道杨修被杀后的真实情况,所以,《三国志》无法记载杨修墓葬情况,留下千古之谜。

    当初,曹操杀杨修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从汉中退军之时。据笔者考证,曹操当时驻军的中军帐就设在今天勉县城东15里周家山镇的黄泥岗108国道南高阜的地方,岗下四周全是当年魏军的营帐。这里的村名和地名至今叫曹营、上营、下营、柳营、点将台、马营、箭道,老百姓世世代代说,这就是当年曹操在这里扎营留下的名称,传承至今。从古代冷兵器交战的短兵相接规律和当时曹操与刘备对垒情况来看,曹操在此驻军而且设“中军帐”是正确的,所以,杨修被杀应该在今天黄泥岗的“中军帐”附近,不可能在别处,更不可能把人杀了以后再把尸体运走,安葬在别处,只能是就地安葬。因此,这里应该是曹操当年杀杨修和埋葬杨修的地方,

    无独有偶,就在黄泥岗的西边高坎梁上,平地凸起一个大孤独的大土包,荒草青青,荆棘丛生,过去一直没有引起人门的注意,更没有人过问或者关心。没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天夜里,有人竟然对此大土包进行了盗掘,被当地百姓发现,报告了县博物馆。身为馆长的笔者立即带人到现场查看,发现盗洞在大土包的顶部,直径约一米,深约四、五米,没有发现文物残片痕迹,估计刚刚挖开了墓顶,墓室内应该全是淤土,所以洞内、洞外都有盗墓者从下面带上来的汉砖,根据汉砖的尺寸大小和花纹情况,我们基本确认该墓属于东汉墓,大土包属于墓冢的封土堆,封土上小下大,隐隐约约看得出属于汉代墓葬的“复斗式”。尽管由于常年风雨侵蚀,水土流失和人为的取土破坏,封土堆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它的残高还有3米多,四面的底径大约12米,由于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高大的封土堆远看十分醒目。根据上述特征,我们当时分析它是一个东汉时期地面有较大墓冢的汉墓,应该没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保护该墓葬,我们在当地立即成立了群众文物保护小组,管理和看护该墓多年。但是,我们当初仅仅把这座墓看成是一座有一定规模的汉墓,并没有和杨修联系。后来,随着笔者对当地三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越来越觉得它就是杨修墓葬,并且,笔者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主管局和相关部门领导,希望引起保护重视和关心。

    2007年,县旅游局根据发展三国旅游文化景点的需要,希望笔者对这个墓葬和杨修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一下,同时采取招商的办法开发这个景点。当时笔者认为,杨修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凡,知名度很高,全国没有真正的杨修墓,假如这座墓葬是杨修墓,那么勉县应该是唯一的。如果有人投资几百上千万,在这里征地几十亩,建设一个“杨修纪念馆”,将墓葬垒土恢复成为汉代“复斗式”,修建一个墓亭,亭内立碑“汉主簿杨修之墓”,再修建仿汉代建筑的大殿,里面塑造杨修和他的祖辈造像,体现杨修家族“四世三公”的地位,两侧再修建“厢房”,为杨修以及家族历史的陈列馆等配套建筑,里面介绍杨修家族的发家历史和影响,如此则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三国旅游景点,这里又在108国道旁,过往游人一定很多,同时也会吸引杨修家族后人的祭祖朝宗。这样一来,这个景点将和勉县其他三国古迹连片,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定会很好。

    由于这里是黄土坡地,坡地的黄土是造砖的好材料,因此,周家山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以来就将这里以每年10万元的代价承包给私人作砖厂,造砖取土数十年,给文物保护先后造成很大的破坏麻烦。

    1989年夏天,砖厂取土时,无意中在这座汉墓以南100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较大的彩绘棺椁古墓,推土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棺椁压碎若干块,砖厂没有向相关部门报告,老百姓已经将棺椁木板拿回家做了牲畜圈舍的门窗或者人力车架子使用,墓葬内的青铜器文物大部分被推土机压碎,其余的让在场的老百姓私分。博物馆知道情况后,立即报告公安局,当时的公安局长王化德与政保科科长尤永明、副科长周广全带人与我们博物馆人员冒着大雨前往现场,只见墓葬周围到处都是烂泥,流淌着酱褐色的混水。据砖厂工人介绍,这是墓葬棺椁内的水,由于近期一直下雨,没有施工,所以,现场已经被严重破坏,棺椁、文物和死者尸体完全被压碎,只有酱褐色的水和烂泥混合在一起一直存在。专业知识告诉笔者,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西汉土坑竖穴古墓葬,彩绘棺和椁的出现,说明墓主人有一定的身份,酱褐色的水是浸泡死者尸体的中药材混合水,极有研究价值。遗憾的是,现场全部被破坏,无法提取资料进行研究,也不知道墓葬的死者是谁,令人十分寒心。调查中知道,当时的砖厂厂长不在工地,根本不知情,是工人承包挖方任务后冒雨作业,在不知道有墓葬的情况下被推土机破坏墓葬的。所以,我们依法追缴了流散在民间的青铜器文物残件,作为馆藏文物,对砖厂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整改。从此后,博物馆十分注重这里的文物保护,由于砖厂多次转换承包人,我们也随时来这里现场调查情况。

    2001年夏天,砖厂在这座汉墓之南50米左右的地方挖土中,又发现北宋古墓多座,这里的文保员迅速报告,博物馆知道后,立即保护现场,同时逐级报告汉中市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请求派人处理。当时,陕西省文物局派遣考古研究所的行福来带领考古队前来勉县清理发掘,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博物馆与砖厂的积极配合下,冒着酷暑,对五座北宋墓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正式科学发掘,有效地保护了文物。

    根据上述经历,就这座较大墓冢的汉墓保护问题,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文物保护通讯员多次与砖厂联系,希望重视保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都没有实质性的结果,砖厂仍然我行我素,相关部门和领导根本不承认这里是汉墓,更不是杨修墓冢。新闻媒体知道后,纷纷报道披露此事,发生了不同的争议。在新闻媒体采访笔者的时候,笔者的观点很明确,笔者一直认为,根据曹操当年在勉县的活动,结合杨修被杀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环境,同时结合这里四周地名、村名的历史延续,这座较大的汉墓很可能就是杨修之墓。但是,要最后确认是不是杨修的墓葬,还需要对这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来说明。退一步说,这是一座较大的汉墓,应该有效保护。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 “汶川大地震”,勉县也是受灾县之一,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灾后重建全面开始,大量需要造砖,为此,这里的砖厂日夜加班取土生产,无人再顾及文物保护。同年,全国文物大普查在勉县普查期间,陕西省文物局和汉中市的考古队先后对该墓进行过考察和钻探,确认为汉墓无疑,遵照《文物保护法》应该绝对保护。为此,县旅游局和博物馆、当地政府与砖厂和村委会开了个座谈会,四周各划定了几十米的保护范围,栽了界桩。遗憾的是,据2011年7月13日博物馆根据文物通讯员的反映,他们到现场处理问题后和笔者说当时情况而知,砖厂的推土根本无视文物保护法规,他们不但把界桩拔掉不知去向,而且已经将墓冢的封土严重破坏,显露出了墓室白膏泥封土,文物部门多次前往制止无效。当时,笔者一听十分震惊和痛心,专业经验告诉笔者,这座汉墓的规格不简单,起码是个等级较高的汉代墓葬,可能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假如有一天真的被破坏,将是巨大损失。

    笔者还是那个观点,诸多迹象表明,这个墓葬有可能是杨修的墓葬,但是,要认定的话,必须经过考古发掘和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才能最后认定。目前,作为一个已经认定的汉代墓葬,应该无条件地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进行有效保护,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不能危及它的安全。所以,笔者特意写进书中,流传后世,以备查考。

    除此之外,在今陕西省华阴市河湾村南的战国魏长城遗址侧,有杨修墓。另外,在河南省灵宝市的豫灵镇杨家村,有杨氏祖茔,这里也有杨修墓。

    笔者认为,华阴市本来就是杨修生前的故乡,这里出现杨修的纪念墓葬,应该是族人纪念杨修的产物,属于情理之中。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的杨氏祖茔,是杨修的祖籍在此,他的先辈们就埋葬在这里,所以,这里出现杨修墓葬,有可能是族人纪念杨修而修建的类似“衣冠冢”墓葬。这两个地方都不可能是杨修的真正墓葬,因为,219年5月曹操从汉中撤退时,就地杀了杨修,按照常理是就地埋葬,不可能把尸体带走。如果曹操当时没有把杨修的尸体带走的话,那么,汉中直到263年蜀汉灭亡前,一直是蜀汉的辖区,不归曹魏管辖,根本没有可能二次迁葬将杨修的尸骨运走,另外安葬。即便是有可能二次迁葬,那也是263年下半年钟会取汉中、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以后,汉中属魏国所辖,可是又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记载。从当时的礼秩和道德伦理观念分析,杨修墓葬的二次迁葬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杨修当初是犯了武帝曹操的戒律才被曹操所杀的,曹操在魏国的威信一直至高无上,谁敢冒险犯戒为杨修搞墓葬的二次迁葬?因此,上述两处杨修墓葬,很可能是后人堆起来的纪念墓葬,即“衣冠冢”。

                   

注:本文已经在2013年7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郭清华《三国风云定军山》专著刊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