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规划2040:全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7-01-07

上海规划2040:全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建立一个全球城市似乎是中国许多城市孜孜不倦的梦想,记得多年前有媒体整理资料发现,中国有35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但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已经逐渐走上了国际大都市的道路,其中北京上海是距离国际大都市最近的城市。但很遗憾,怎么建设国际大都市,似乎城市管理者在想,但好像没想好怎么做,所以做出许多令人遗憾的事情出来。


 

  什么是国际大都市?相信很多人对比纽约或其他城市之后,会发现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当中应当含有许多指标,其中包容应当是一个最基础的指标,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在香港纽约,能感受到的信息是这些城市很温暖,充满了包容和鼓励,人们的交流沟通的成本很低,很容易就一起共同来做同一件事情。

  但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距离国际大都市的思路还依然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至少从人口的限制和准入上,选择了更多居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进来,结果这些人才的基本需求因为不配套而难以得到满足。其实要真正限制人口,不应当通过行政的手段,而是应当通过产业引导和经济手段来解决,否则只得适得其反。

  现在,城市管理者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应当好好地反思怎样才能为公民提供好服务,让公民获得帮助,才能收到良好的反馈。

  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下称《上海规划2040》)向全社会公示,最令人注意的是,《上海规划2040》显示上海将在2020年将人口规模控制在2500万以下,在2040年控制在2500万左右,这一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上海规划2040》将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指的是能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自然不可能是闭门造车的城市,提到全球城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般是纽约。

  纽约可能是全世界最具活力和多样性的城市,纽约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人员构成的多元上。纽约在去年也曾发布过一份面向2040年的城市发展规划,这份名为《一个纽约:一份强大而争议城市的规划》(以下称《纽约规划2040》)的制定者们收集了纽约市民对于纽约的印象,城市、多元性和人成为纽约市民选择最多的关键词。

  纽约确实是一座包容的、由无数多元生命个体构成的城市。两百年前的纽约不过是8万人的小城,二百年来,纽约的人口增长了一百倍。纽约是许多移民到美国的第一站,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从世界来到美国、来到纽约,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年轻的活力、繁荣的贸易和多样的文化,纽约也是非法移民最偏爱的城市。根据美国的人口普查数据,现在的纽约市民里有37.1%出生于海外,白人仅占纽约人口的44%,黑人、拉丁裔和亚裔占有近半数的比例。在人口意义上,纽约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全球城市。

  上海之于中国,类似于纽约之于美国。时至今日的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人口、经济、纳税等多项关键指标全国第一。凭借曾经租界的制度优势,上海的城市治理以精细化著称,是多个改革的先行城市,在国企、住房等多个领域为全国提供政策经验。

  作为外来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上海的居住证、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也是大城市中相对开明和规范的。2008年,上海启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三年(2008—2010)行动计划”,大幅调低外来人口子女在沪入学的门槛,时任市委书记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上海要保障随迁子女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然而,这样的上海正在远去。

  2013年,上海的小学招生数达到18.1万,是近十几年以来的高峰,但2014年,这一数字下滑为16.3万,上海的人口一直在增长,下滑的部分自然就是拒绝外来人口子女在上海就读义务教育的产物。最直接的限制政策是,就读条件将孩子父母或父母一方持有的居住证件、务工证明年限从1年提高至2年,2015年进一步提高至3年。

  上海还曾表示要进一步提升人口发展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明确将选择性地接纳外来人口,也就是通过一套行政化的手段来挑选这座城市需要的移民,不让他们的孩子在沪上学只是其中之一。

  城市由人构成,有人的城市才是繁荣的,城市的存在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为人们在城市里交流提供便利。历来城市规划的思路都是预测人口并据此提供公共服务的前瞻性建设。这有两层含义:第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城市经营的目标是为所有人提供服务,而不应该挑选特定的人群留在城市;第二,预测人口不是为了控制城市规模,而是为了前瞻性的规划。

  《纽约规划2040》的核心与纽约的包容性文化是一致的:面对2040年的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纽约必须改善社会和物质的基础设施,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应对人口的变化。纽约并没有强调它要排斥哪些人,不会给城市发展加上人为的限制,纽约市政府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替城市选择居民。

  从纽约的历史来看,以多元化著称的“纽约客”是纽约市政府通过一套标准的筛选的吗?这恐怕是不可能的。多样性的纽约需要多样的人才,而人才的挑选则需要由市场的力量来选择,而非取决于城市管理者的偏好,因为管理者的知识永远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如果18世纪末的纽约管理者凭借当时人类的知识,只允许熟练的工人进入纽约,而拒绝其余的人才的话,还会有后来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纽约吗?

  上海同样如此,自开埠以来,多元、包容一直是上海最显著的标签,上海就是一座因移民而兴起的城市。最早的上海只是一个小县城,而随着成为通商口岸,大量移民涌入上海,让上海迅速崛起成为东方巴黎;改革开放后,也正是数以千万计的外来人口涌入上海,这些人口并不全是精英人才,但他们促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的腾飞。从当初的一个小县城到今天的2000万人口的城市,两百年来,从全国各地奔赴上海的每个人,都成为了造就上海城市传奇的不竭动力。

  然而,《上海规划2040》有一串与《纽约规划2040》完全相反的刺眼文字:至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至2040年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以此缓解人口快速增长和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

  人口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人口是社会的财富。但是,在很多人眼中,人口是负担,人口会消耗社会资源、导致交通拥堵、扰乱社会治安,低端产业从业人员更是万恶之源。然而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如果没有年轻的外来新鲜血液注入,上海早就失去活力了。

  从数据上看,上海全市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到人口比例的19.2%,远高于北京深圳;而据预测,到202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超过540万,这意味着,如果总人口控制在2500万,2040年的上海将迎来一个空前的老龄化时代,哪里还会有什么多元化和活力?

  对于上海而言,更打脸的现实是,如果上海连本国的国民都不愿意接受,还谈什么接纳世界各地的人们呢?还有什么资格说要建立全球城市。

  我们来看一下《纽约规划2040》的内容,纽约的城市规划是围绕着市民关心的议题展开,最关键的五个议题是教育、住房、工作机会、公共安全和健康,无一不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上海规划2040》中上海居民最关心的目标是环保城市、全球城市、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城市、关怀城市和宜居城市,上海居民的觉悟似乎比纽约市民高得不得了。

  然而,且不谈《上海规划2040》离多元包容、全球城市相隔十万八千里,上海市民的觉悟也未必有这么高,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上海规划2040》根本没有洞察到市民的需求。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重点、焦虑所在,同样也是孩子教育、住房、就业机会、身体健康,但《上海规划2040》回应的很少,并且可以预见,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重点也不会是增加供给,而是排斥外来人口以减少需求。

  试图用量化的标准去考核、选择城市的居民,是一种过于自负的想象。如果上海希望打造一座真正的“全球城市”,则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来面对和接纳城市的居民。人类选择群居、选择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因为大家相信人们因聚集而带来的规模效应。作为曾经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举办世博会的上海,应该更深知城市规模能给人带来的幸福。

  很明显,《上海规划2040》是一份不合格的答卷。到2040年,如果这份规划像1959年、1986年和1999年的三份规划那样,控制人口目标完全失败(规划人口控制规模分别为600万、1300万和1600万,实际人口为1000万、1600万和2400万以上),那还算是一件好事,只不过是一份失败的方案,打的是规划部门的脸面。

  我们也希望,上海关于“2500万人”的人口控制目标设置,是基于对“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政策的回应,而非真的以此为限度提供公共服务。不然,一场可以预见的、关于公共服务稀缺的灾难,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我们。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历史以来人们生活的环境就像是蚂蚁王国一样的环境,很多人都愿意去牺牲自己,以保证集体的存在,从而保护好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但在目前城市规划者提出排外规划的背景下,人们有很多的反叛行为。

  这些反叛行为包括:当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发出指令要求公民为某件事情付出劳动或其他资源时,没有获得这个城市入门资格的人们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从而增加了这个城市的离心力和协调性。比如,北京也采用限制人口和选择人口的方式决定谁可以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政府提出某项政策的时候,总有人说“北京人先上”,或者“要先缴五年社保吗”“要先缴税满五年吗”等等。

  其实,北京如此,上海也如此。相信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示范性将会对国家的公平性和凝聚力构成严重损害。甚至这样的损害会损害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比如国防,比如救灾,比如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不是当事者,不知道当事者在制定这些规划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我们相信他们肯定是错的。

  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在规划一座城市的时候,应当尽量考虑到更多居民的需求,这样的居民含老居民和新居民,城市的公共服务应当是面向所有人的,而非一部分人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另外一部分的人无法享受,更不能人为的限制而不让别人去享受。

  在过去,北京上海之所以如此美丽如此吸引人,重要原因是这里是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无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只要你勤奋,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你的一席之地,绝没有人排斥你,让你感到这两个城市的温暖。但现在规划部门以种种借口限制人们这样权利那样权利的时候,就打破这种包容的习惯了,同时也助长了社会不同阶层消极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