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王振岳 2017-01-07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西方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欧、日本等国。西方经济思潮发展经历300多年,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个人,即亚当斯密、凯恩斯、萨缪尔森,代表三个经济思潮时代。
    一、市场自由放任思潮
    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是18世纪英国亚当斯密(1723——1790),著作《国富论》;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英国马歇尔(1842——1924),著作《经济学原理》;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20世纪美国弗里德曼,1967年发表《货币政策作用》。他们主张经济自由放任,用价格“看不见的手”调节供求关系。认为政府调节是多余的、无用的、有害的。主要理论是:
    1、价格供求理论
    (1)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表现为货币购买,与价格成反比;供给是有生产能力的供应,表现为商品售卖,与价格成正比;价格是买卖商品的货币量。
    (2)供求相等时,形成均衡价格;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刺激供给,抑制需求,实现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刺激需求,抑制供给,实现供求平衡。
    (3)市场货币量增加时,商品价格上升,刺激供给,抑制需求,实现供求平衡;市场货币量减少时,价格下降,刺激需求,抑制供给,实现供求平衡。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二者是反比关系,弹性值为负数;生活必需品如粮食、房屋、衣物等,需求价格弹性小;享受品如汽车、飞机票等,需求价格弹性大。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价格变动;二者是正比关系,弹性值为正数;农业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小;工业产品价格弹性大。
    2、消费行为理论    
    (1)效用是人们得到物质和文化消费后的自我满足感。基数效用是用1、2、3、4、5表示的效用数量。序数效用是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表示的效用顺序。
    (2)总效用是人们得到物质和文化消费后的满足程度。平均效用=总效用/消费品数量;边际效用=总效用增量/消费品增量。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人们连续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品所获得的效用,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4)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消费品后,获得自我期望的幸福感觉。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消费品后,获得超过自我期望的幸福感觉,自我感觉出现了剩余;或者指消费者获得一定的幸福感觉,所用的消费量低于自我预期的消费量,自我感觉出现了剩余。
    3、生产行为理论
    (1)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投资者的资本、地主的土地、企业家的才能。
    (2)总成本=劳动者工资+耗费资本+土地租金+企业家利润;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边际成本=总成本增量/总产量增量。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品边际成本有递减趋势。
    (3)总产量(总收益)=总成本+总利润;平均产量(平均收益)=总产量(总收益)/某生产要素数量;边际产量(边际收益)=总产量增量(总收益增量)/某生产要素增量。
    (4)边际产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随着生产中生产要素量的增加,开始时边际产量(边际收益)递增或稳定,之后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量所获得的产值或收益,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5)规模经济规律,是指当企业生产要素量不断增加引起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过程中,边际产量(边际收益)开始时递增,然后是稳定,最后是递减的趋势。因此,企业规模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应当根据产业性质不同选择适当的规模。
    (6)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的才能支出应获得的报酬,是算作成本一部分的。超额利润是企业由于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企业家才能生产率,因而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高额利润,属于生产成本之外的企业盈利。垄断利润是由于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进行贱买贵卖获得的剥削收入。
    4、市场形态理论
    (1)完全竞争市场。特点是某行业或某产品的买卖中,有许多卖者和许多买者,自由竞争形成市场价格,无政府干预,无垄断组织。这是理想的现实不存在的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是在某地区的某行业或某产品的买卖中,被一个垄断组织独占控制,即有一个卖者面对所有买者,或者有一个买者面对所有卖者。凭借垄断地位,实行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赚取垄断利润。如某一城市的供水、供电、供热。
    (3)垄断竞争市场。特点是在某地区的某行业或某产品的买卖中,既有自由竞争又有垄断的市场。即市场中有许多卖者和许多买者,但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型号、品牌、商标、价格等存在差别。这样,每种产品都是唯一的,因而存在一定的垄断:但各种产品又可以互相替代,因而存在一定的竞争。
    (4)寡头垄断市场。特点是在某地区的某行业或某产品的买卖中,被几个垄断组织独占控制,各垄断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控制市场。
    5、收入分配理论
    (1)工资。是企业劳动力的价格,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力应获得的的劳动报酬。
    (2)利息。是企业借入资本的价格,是资本所有者借出资本应获得的报酬。
    (3)股息。是企业自有资本的价格,是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应获得的报酬。
    (4)地租。是企业占用土地的价格,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应获得的报酬。
    (5)利润。是企业家经营才能的价格,是企业家付出经营才能应获得的报酬。
    二、政府宏观调控思潮
    凯恩斯(1883——1946)英国剑桥大学,宏观经济调控的创始者,著作有《就业利息货币论》。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古典经济学理论失灵,无法挽救资本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消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危难之中,产生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干预经济,美国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取得成功。凯恩斯主义在全世界传播。后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罗宾逊(女)英国教授,正宗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调控,福利主义、收入均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要点是:   
    1、充分就业理论
    (1)失业的种类:一是流动性失业,即转迁工作岗位,属正常失业;二是自愿失业,即拒绝现有工资和劳动条件,有业不就,属正常失业;三是非自愿失业,即愿意就业但因客观原因找不到工作,属不正常失业。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不等于所有劳动者都就业,而是指消灭了非自愿失业即不正常失业的就业状态。
    (3)反失业政策:一是扩大需求,包括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出口需求。二是控制人口和劳动力数量,提高人口和劳动力质量,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通货膨胀理论
    (1)通胀率。是指本年比上年物价上升的比率。通胀率=物价上升额/上年物价。通胀率10%以下为正常,不用采取措施;通胀率10%至100%为不正常,需要采取措施;通胀率100%以上为恶性,需要采取强硬措施。
    (2)通胀原因:一是需求拉动,求大于供时价格上升;二是成本推动,成本升时价格也升;三是多发货币,货币流通量超过必要量时价格上升。
    (3)反通胀政策: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多收入少支出,多存款少放款,降低社会需求。
    (4)失业与通胀的关系:二者此消彼长,即失业率低时通胀率高,失业率高时通胀率低;反过来,
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为了保证低失业率,应采取适度高通胀率。
    3、赤字财政理论
    凯恩斯指出:财政政策应该为实行充分就业服务。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财政赤字是正常的必要的。必须放弃财政收支平衡的旧信条,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出现赤字后,弥补的办法是发行国债。
    4、经济均衡理论
    (1)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
    (2)总供给=消费供给+投资供给+政府收入+进口供给
    (3)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货膨胀,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货紧缩,出现失业,政府应采取膨胀性财政货币政策。
    5、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周期含义:即再生产周期、波浪式发展、经济波动。国民经济周期性上升与下降的现象。
    (2)周期特点:每十年一个周期,上升、高峰、下降、低谷。
    (3)原因:投资乘数与收入加速数相互推动,导致高峰和低谷。投资乘数=收入增量/投资增量。加速系数=投资增量/收入增量。投资增,收入倍增,投资倍增,导致高峰;然后投资降,收入倍降,投资倍降,进入低谷。
    (4)反周期政策:高峰时,采取紧缩政策;低谷时,采取膨胀政策。
    三、主流经济学思潮
    新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1915——),美国教授,著作《经济学》,1948年出版,至今已23版。综合各类学派观点之长处,形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一的完整经济学巨著。
    1、综合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资源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要求微观上合理配置资源,宏观上合理利用资源。
    (2)生产必要性与生产可能性,受资源有限性约,生产可能线有边界。
    (3)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可以互相替代,互相促进。
    (4)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研究经济学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彼此促进。
    2、综合国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
   主张国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发展国有股与私有股融合的股份制企业公司。认为当代发达国家经济制度,既不是纯私有资本主义,也不是纯公有社会主义,而是二者融合的第三条道路。
    3、综合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
    主张微观经济由市场价格调节,是第一位的;宏观经济由政府计划调节,是第二位的。计划调节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为膨胀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均衡性政策。
    4、综合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率=本年比去年增长值/去年产值。
    (2)凯恩斯经济增长模型:投资=储蓄。当居民储蓄都被用于投资时,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3)萨缪尔森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X权数+劳动增长率X权数+技术增长率X权数
    (5)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由农业经济升为工业经济,再升为信息经济。
    5、综合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
    (1)规模经济:因采用一定经济规模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
    (2)内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规模合理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反之,内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规模不合理而获得很低的经济收益。
    (3)外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整个行业生产规模合理而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反之,内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整个行业生产规模不合理而使企业获得很低的经济收益
    (4)规模收益先增后减规律:一般来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收益递增,之后收益稳定,最后收益递减。
    (5)适度规模。适度规模是指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的企业规模。即收益递增和稳定时的企业规模。
    6、综合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
    (1)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收入分配中,按人们投入生产要素的多少取得相应的报酬。投入劳动,取得工资;投入自有资本,取得股息;投入借贷资本,取得利息;投入土地,取得租金;投入企业家才能,取得利润。
    (2)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突出效率,多投入多取得;再分配兼顾公平,加强社会保障,防止两极分化。
    7、综合边际效用与均衡经济
    (1)萨缪尔森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2)边际效用:是指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物品具有的效果。
    (3)边际效用先增后减规律:一般来说,随着人们使用某种物品次数或数量不断增加,开始时效用递增,之后效用稳定,最后效用递减。
    (4)均衡效用,是指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利益效用最大化,使人们的主观愿望不断得到满足。
    (5)均衡价格,是指供求平衡时的价格。
    (6)均衡经济,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此文发表于2002、4、8 佳木斯市委党校县处班、中青班。署名王振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