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研究】侯素柏:诸葛亮勤政廉洁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成名基因

 liuhuirong 2017-01-07

 

      在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诸葛亮是一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平民,有口皆碑、千古传颂的智圣和贤相。为了蜀汉帝业的发展壮大,他佐先主,辅后主,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廉洁奉公,尽忠尽智的献身精神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在我国古代伟人先哲中,达到家喻户晓、人人尊崇敬仰的程度是少有的。因此,诸葛亮世世代代名播天下、譽满古今中外,成为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究其原因,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诸葛亮身上,几乎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固有的全部美德,所以,他是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的真正化身和偶像,是追求完美人生的航标。直到今天,他的忠诚、勤政和廉洁思想,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的高尚品德和聪睿才智是我们尊崇的楷模。那么,诸葛亮的这种文化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他又是如何成为千古名人的呢?

 

一、渊源家学和名士影响,是诸葛亮廉政文化思想的形成与成名基础

 

诸葛亮出生在今天的山东省沂南县黄瞳村,他的先祖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是郡守的佐官。所以,诸葛亮在官宦门第的熏陶和影响下,接受和继承了渊源的家学之风,使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管理和教育。

他的家乡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齐文化孕育出了武圣孙子,鲁文化孕育出了文圣人孔子以及孟子、管仲、晏婴等一代名家。诸葛亮在家乡故土度过了十三年的少年时代,自然会受到齐、鲁文化的孕育和熏陶。家庭和家乡的基础文化耳濡目染,刻骨铭心,这是他走上成名之路的内在的思想基础。

    诸葛亮不到三岁丧父,七岁丧母,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全靠叔父诸葛玄抚养。为此,诸葛玄先后带领他们到过豫章(今天南昌市)。继而,又赴荆州投刘表,诸葛亮遂在荆州牧刘表办的学业堂读书。后来,两个姐姐出嫁,诸葛玄病死,于是,17岁的诸葛亮就和弟弟诸葛均开始自食其力,在荆州的襄阳隆中隐居躬耕,度过了他最关键的十年,而荆襄之地恰恰是诸葛亮的成才之地。在此期间,诸葛亮并不愿意消极遁世,甘当隐逸。于是,他在劳作闲暇时间就博览群书,面壁苦读,观其大略,不求精熟,将节省的时间精力更多花在走向社会,广交朋友上。他曾经多次外出漫游,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也曾经抱膝长啸,登高鼓琴,攀岩对弈。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实践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广博的阅读和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诸葛亮的知识领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智者和很有修养的名人。

    在隆中博览古今典籍时,他涉猎了大量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开拓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躬耕之余,他拜师求教,接触了当时因避战乱汇聚到荆襄的鸿儒才俊,听他们谈论时局,使他对时政了如指掌。所以,他不仅与博学多艺、具有时政见解的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庞统、马良、杨仪、向朗等志同道合的同辈结为知己,切磋学问,相互勉励,畅谈形势,议论古今。而且,他与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前辈名流交往甚密。在与这些通古博学的前辈们交谈中,他听到了对国家盛衰存亡与现实利弊的评价,也听到了对古今成败经验教训的谈论,纵横捭阖,受益匪浅。在老师的引导和学友们的启发与帮助下,诸葛亮很快解决了读书求知中的种种疑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会通百家智慧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表现出非凡的才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酝酿成熟了谋求统一天下的方略。为此,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上将乐毅,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具有辅佐帝王之才。

    当时,与诸葛亮交往密切的师友司马徽、徐庶等,他们都深知诸葛亮的鸿鹄之志,认为他学识超群,满腹经纶,认定年轻的诸葛亮将来必能建立名垂青史的奇功伟业。特别是,当时以善于识别人才而被称道的水镜先生司马徽,认定诸葛亮将来必定是匡扶天下的俊杰。庞德公也称赞诸葛亮是卧龙,比喻年轻的诸葛亮学识广博,睿智聪慧,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犹如蛰伏的蛟龙,只期待遇到明主,便会腾空而起。

 

二、汇通百家,《隆中对》策是诸葛亮勤政廉洁走向成名的关键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包容了儒家孔孟之道的道德观念和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境界,吸纳了道家黄老之学的阴阳八卦知识和认识自然天体的精髓,同时又具备了法家治乱安危、经国济民的理念和手段,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文化流派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知识,因此,他不但是中华民族一个典型的博学多才人物,而且因地制宜应用的恰到好处。

     公元207年,汉室苗裔的刘备为了匡扶汉室而东征西讨,屡遭失败,无立锥之地。为此,他求贤若渴,急需智者辅佐。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指点迷津。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客观详尽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十分具体的为刘备制定了立国取天下的总纲领,明确提出了实现《隆中对》这个纲领的具体办法是落实四条路线,经过三个步骤。这四条路线是:

    一是统一认识、坚定意志的思想路线。当时,诸葛亮认真分析了颇具实力的曹操和割据一方的孙权、刘表、刘璋等人的优劣得失,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帮助刘备理清了匡扶汉室争夺天下的思路,彻底清除了笼罩在刘备心头的阴霾,坚定了刘备求发展的必胜信心。

    二是立国安民政治路线。诸葛亮希望刘备要内修政理,招贤纳士,积极进取。绝不能够固步自封,坐等挨打。要始终把兴复汉室作为政治目标和口号,激励将士奋发图强。

    三是谋求统一的军事路线,这是《隆中对》的核心。首先,要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夺取地盘,建立根据地。其次是,时机成熟,则可以从荆州和益州进击中原,夺取天下。

    四是联络孙权等盟友力量一致对付曹操的外交路线。《出师表》中,诸葛亮用了西和南抚东联北伐八个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目标明确,层次清楚,意义非凡。

    实现这个纲领的三个步骤是:

第一步,必须占据荆州、益州,夺取汉中。

第二步,改善政治,稳定内部,联合盟友,壮大自己,孤立曹操。

第三步,待机北伐曹操,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的《隆中对》情真意切,言简意赅,层次清楚,合情合理,具有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特别是,它预言了后来的三分天下,真可谓远见卓识。所以,《隆中对》被后世视为点石成金的千古奇策,诸葛亮也因此而未出茅庐就名扬天下。建国后,《隆中对》被教育部列入中学课本,这更进一步说明《隆中对》是他成名的关键。

 

三、尽忠尽智,治理蜀汉是诸葛亮勤政廉洁思想形成的精要

 

    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时,处处凸显出他卓越的聪睿才干。在尽忠尽智的实际工作方面,他事事谦虚谨慎,身体力行,从无二心,更不会越权,所以,人人敬仰。如:

    建安十三年(208),荆州牧刘表病死,曹操乘机率领几十万大军南下,决心要收复荆州,灭掉刘备,再挥师南下灭掉孙权。曹操大兵压境,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当时,刘备被曹操追的弃新野、逃襄阳、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堪称狼狈不堪,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在刘备最危难之际,主动请缨,到东吴说服了孙权,共同联盟,联合在赤壁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转危为安,扩大了势力,还帮助刘备拿下来荆州四郡,使刘备有了荆州之地,从此有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鼎立局势。

    为了实现《隆中对》夺取益州的计划,建安十六年(211),诸葛亮又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取西川。不到三年时间,便平定了益州全境,使刘备有了益州之地。紧接着,又夺取了汉中郡,刘备在此设坛称汉中王。此时,在诸葛亮的全力帮助指导下,刘备完全实现了跨有荆、益和汉中的计划,势力大增,为建立后来的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二十五年(220)七月,曹操病死,十月,其长子曹丕代汉立国,国号,改元黄初,都洛阳。为了继承大汉帝业,刘备遂在次年(221)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改元章武,封封百官,诸葛亮为丞相、益州牧,成为刘备的股肱之臣。他全权辅佐刘备。在这期间,诸葛亮尽职尽责的整治吏治,严峻法律,赏罚严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除此之外,诸葛亮还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振兴经济,短时间就使蜀汉国繁荣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

    章武二年(222),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举兵伐吴,结果惨败夷陵(今天湖北省宜昌市),病倒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临终前,遗命托孤于诸葛亮,让他全权辅佐后主刘禅。如果刘禅不才,君可自取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但是,诸葛亮叩头流血,决心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全力辅佐后主。十七岁的后主刘禅即位后,蜀汉国家的军政事务不论大小,全由诸葛亮裁决,当时的诸葛亮日夜操劳,他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一切秉公办事,处处体现公正廉明。如此以来,使蜀汉国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这样一来,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评价)。如此优秀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从诸葛亮出山以来,到他全力辅佐后主刘禅期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是忠心耿耿,无私无畏,廉洁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的树立蜀汉国威,敢于和曹魏抗衡,把国家利益看的最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事实,不难看出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这也正是他名垂青史、誉冠古今的精要所在。

· 

四、拓土开疆,北伐曹魏是诸葛亮勤政廉洁走向成名的聚焦

 

    北伐曹魏,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既定的战略决策,也是诸葛亮报三顾之恩,尽托孤之忠达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让后主刘禅还于旧都长安的目的,更是富国强兵和他忠君报国的措施。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认真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说:与其坐而待毙,孰于伐之。与其等待被曹魏所灭,还不如主动攻打曹魏,以攻为守来争取主动。因此,北伐曹魏在当时是势在必行而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为了北伐曹魏,诸葛亮于建兴五至十二年(227234),率诸军北驻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即今勉县老城至旧州铺一带的汉江北岸。汉中是蜀的咽喉要隘,若无汉中,则无蜀矣(见《三国志·蜀书·杨洪传》)。汉中靠近北伐前线,这里山环水抱,古道纵横,易守难攻。特别是,这里物产丰富,可以广农积谷(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因此,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先后向曹魏展开五次北伐,《三国演义》称为六出祁山

    八年的北伐中,诸葛亮先后做了以下几方面十分有深远影响的事情:

一是前后对曹魏进行了五次北伐。第一次出祁山就使魏军闻风丧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判魏,魏国举国震惊,魏明帝不得不坐镇长安指挥。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迁西县千余家居民退军汉中。随后,诸葛亮斩马谡、奖王平,又上书后主自贬三级,以示自我惩罚。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城,虽然二十余天没有攻下,退军时却用计谋杀了魏将王双。同时,解除了魏军攻打东吴的计划。第三次北伐,成功的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扩大了蜀汉疆域,解除了蜀汉北部的威胁。第四次北伐,魏军畏蜀如虎不敢正面作战。李严以假诏书让诸葛亮撤军时,诸葛亮还用计谋杀了魏国名将张郃。事后,诸葛亮查明事实真相,上书后主,将李严贬官为民。第五次北伐,魏将司马懿甘辱巾帼而不敢正面交战。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蜀军退军时,还依照诸葛亮计谋吓走了司马懿魏军。司马懿不得不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五次北伐,次次意义非凡,影响很大。

    二是在定军山下教兵演武 ,推演八阵图,以此训练军队,提高了军队的实战能力。又改革连弩,造木牛流马,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科技活动。其中,诸葛亮的八阵图、十矢具发的连弩和木牛流马至今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三大难关,没有被突破而被世人关注。

    三是在汉中的定军山下让军队休士劝农,和老百姓一起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抬田造地,耕种农田,发展农业和副业生产,解决军队粮草之需,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是诸葛亮死后遗命葬在汉中定军山下,他以自己死虎的余威来护卫蜀汉的北大门汉中,激励将士们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北伐大业,其情、其志,感人至深。

    诸葛亮的八年北伐,是他二十七年戎马生涯中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活动的精华,也是他忠诚、勤政、廉洁、智慧的高度体现,更是他青史留名而被世世代代尊崇敬仰的聚焦。

              作者: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