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回眸:故宫珍贵高清照片

 七紫 2017-01-07


化剎那为永恒,是图像的功能之一;摄影技术的发展,将之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将影像永久保存的技术于1839年被发明后,迅即风靡全球。影像的传播,缩短了各国距离;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透过镜头迅速传遍世界。照片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图文的限制。摄影师手中的镜头能够瞬间撷取当下的真实,而影像中含的强烈视觉感染力,更使之成为记录时代历程的最佳媒介。


摄影是一门艺术,承载着各种人、事、时、地、物的讯息,也体现出丰富而鲜活的时代内涵,能够产生传统图像与文献材料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与震撼力。摄影术发明不久,即传入晚清中国,自南方沿海的澳门、香港、广州,向上海与内陆发展,适时见证了百年来近代中国旧思维与新思潮的相互激荡,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势力的交错磨擦,也捕捉了清末民初政权更迭、人事交替、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


皇室贵胄


十九世纪中叶,西洋摄影术传入中国;照像留影迅即成为民间一项时尚活动,也在晚清皇室成员间掀起一股热潮。朝野不再视照像为收魂摄魄的禁忌邪术,反而纷纷走入照相馆,或聘请摄影师,利用镜头为之捕捉剎那的永恒。今日所见清室人物各种肖像、化装、生活照片,具体反映了皇族贵冑对摄影的浓厚兴趣。



▲慈禧太后坐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慈禧皇太后(1835-1908):叶赫纳拉氏名杏贞,原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皇帝继位,慈禧晋为太后,遂抬至镶黄旗。父亲惠征,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母富察氏。有弟三人,妹一人,其妹婉贞在咸丰年间被指婚嫁予醇亲王奕譞为嫡福晋。

咸丰二年(1852),十八岁的慈禧在清宫选秀女制度时被选进宫,至七十四岁去世。生同治皇帝,掌握政权长达四十八年,为晚清政治上的关键人物。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和约签定后,慈禧太后为改善对外关系,在驻法大使裕庚任满,一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返国之际,召其长子勋龄入宫拍下多幅影像,勋龄也因此成为慈禧的御用照相师。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存七百余幅慈禧照片,大多由勋龄所拍。当时,这些照片除成为慈禧的个人收藏外,部分赠予外国元首使节,部分则透过民间照相馆作为商品贩卖。


隆裕太后与太监在御花园(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隆裕太后(1868-1913):叶赫那拉氏名静芬,慈禧太后三弟桂祥次女,妹妹静芳。光绪十四年(1888)因慈禧太后的安排被选为皇后,次年与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在谱系上,那拉氏为慈禧太后侄女,光绪皇帝表姐,比皇帝年长四岁,然而在政治考虑的婚姻,帝后相处并不和谐,彼此长期处于冷战关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德宗皇帝驾崩,宣统皇吗、帝溥仪继位,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宣统年间,隆裕虽贵为皇太后,但个性忧柔寡断,缺乏主见,经常受宠监张德兰左右,言听计从。辛亥革命爆发,隆裕太后见大势已去,在袁世凯与张德兰的威迫利诱下,无奈接受民国政府提出的“清室优待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后因此抑郁而终,得年四十六岁。照片为清末宣统年间隆裕太后在禁宫花园休闲所拍的影像。




端康皇貴太妃坐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端康皇贵太妃(1874-1924)即光绪皇帝的瑾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礼部侍郎长叙长女。光绪十四年(1889)光绪大婚选为瑾嫔,次年住进东六宫之永和宫。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晋封瑾妃。宣统元年(1909)尊为皇考瑾贵妃。民国二年(1913),隆裕太后去世,瑾妃晋封为端康皇贵太妃,被北洋政府指定主持小朝廷后宫事务。

溥仪小朝廷时期,端康曾试图效法慈禧太后,一方面掌控禁宫大权,另方面极力拉拢醇亲王嫡福晋瓜尔佳氏。然而随着溥仪日渐成长,不比光绪皇帝之对慈禧;加上民初朝廷政局变化,结果事与愿违,最后只得放弃,生活日趋封闭,长年过着隐居自娱的生活。



奕譞与福晋叶赫那拉氏(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奕譞(1840-1891)爱新觉罗氏,号朴庵,道光第七子,咸丰皇帝登基封为醇郡王,同治十一年(1872)晋封亲王,为晚清光绪、宣统两帝本生父祖,在清末政局以及军政革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奕譞一妻三妾,嫡福晋叶赫那拉氏(1841-1896),名婉贞,慈禧太后胞妹,咸丰十年(1860)由咸丰皇帝指婚。婚后夫妻相处和谐,先后生下四子。所生第二子即光绪皇帝载湉,其他诸子皆幼年早殇。



▲溥仪与父亲及妹妹弟弟们合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载沣(1883年-1951年)字亦云,出生于太平湖醇亲王府,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所生。因爱藏书,自号书癖。光绪十五年(1889)封奉恩镇国公,奕譞去世后承袭醇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光绪二十七年(1901)庚子事变后,以专使身份赴德国致歉。光绪三十四年(1909)光绪皇帝驾崩,长子溥仪三岁之龄奉召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入朝理政。

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慈禧太后指婚,与大学士荣禄女瓜尔佳氏结婚,生长子溥仪,民国二年(1913)娶邓佳氏为侧福晋。计生四子七女,除三子溥倛(1915-1918)早殇与长女韫媖(1908-1925)十八岁因病早逝外,其子女皆随父兄经历过民初以来的政治动荡。

载沣一生个性懦弱,优柔寡断,但为人忠厚,摄政监国期间,勤恳守份,延续清末革新政策,推行宪政,发展实业,整饬军政。或谓清末颓败之势已成,江河日下,权臣当道,列强环峙,载沣居要津,因缺乏摄政材干,以致对政治的疏离与无力,而惟有在家庭与儿女的陪伴下,得到安适与温暖。



▲溥仪戴墨镜与弟妹八人合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1920年


前排右起:七妹韫欢、五妹韫馨、四弟溥任、四妹韫娴、六妹韫娱;中间溥仪;后排右起:三妹韫颖、二弟溥杰、二妹韫和。


末代帝后


中国历代帝后肖像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画师之手,然图像与本人之间是否相似,往往不得而知;而画师未曾得见本人,据想象创作的情况,亦所在多有。摄影技术传入清宫以后,广为皇室欢迎,记录皇家生活与人物形像的照片,因之为数甚伙。以末代皇帝溥仪为例,从三岁即位到六岁退位,从成长到十七岁大婚,从小朝廷皇宫生活到寄寓天津活动,皆在镜头中留下完整纪录,系中国历史上惟一可以照片影像见证其视听言动的皇帝。


受到溥仪的影响,皇后婉容与淑妃文绣亦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并学习照像技巧,能自由取景拍摄。在本单元影像选件中,末代帝后褪去了权威的神秘感。观众当能从中检视溥仪小朝廷生活原貌,以及被逐出宫禁后的活动情形。



▲溥仪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1920年


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是清代入关后第十位皇帝,年号宣统,三岁登基,却只当了三年的皇帝,年仅六岁即因辛亥革命爆发宣布退位。然而,在清室与民国政府《优待条件》协议下,退位后的溥仪仍享有皇帝尊号,得暂居紫禁城内,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被逐离止。

在清代历朝皇帝肖像中,溥仪留下的肖像数量不仅最多,内容也最丰富,透过当时流行的摄影照相大量保留下来。这些影像包含着溥仪幼年的朝服照、剪辫后平头照,十六岁时因近视开始配戴眼镜的肖像照、受帝师庄士敦影响模仿外国绅士的西装照、戎装照,照片中呈现少年皇帝溥仪平静端庄,温文秀气的风采。



婉容大婚朝服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末代皇后婉容(1906-1946):郭布罗氏,字慕鸿,号植莲,达斡尔族,满洲正白旗人。父亲荣源,内务府大臣。幼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通晓琴棋书画,曾就读天津美国教会学校,对西方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喜好西式餐饮与爵士音乐,是一位受中西文化影响的女性。民国十年(1921)正式获选为皇后,次年完成大婚仪式,婚后入住于慈禧生前曾居住的储秀宫。

末代帝后同年出生,受到溥仪喜爱照相的影响,因此婉容也留下许多照片。照片里婉容体态窈窕,温柔秀丽,透析着身为皇后独特气质。禁宫时期的婉容,生活多采多姿,从她与溥仪的合照中,表露出幸福岁月的愉快时光。民国十三年(1924)驻津时期因溥仪专注投入复兴清室大业,帝后关系日渐生疏,生活的空虚使她开始沉溺鸦片,终致无法自拔。



▲溥仪、婉容合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文秀朝服立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末代皇妃文绣(1909-1953):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额尔德特氏,满洲镶黄旗人。父端恭(1852-1908),母蒋氏,妹妹文珊。文绣幼年时即曾进学读书,并取名傅玉芳,学业成绩优秀,颇具才情。

民国十一年(1922)溥仪大婚,选定婉容为后,文绣为淑妃,进宫后入住长春宫。然而,文绣与溥仪帝后之间相处并不融洽,民国十三年溥仪被迫出宫,其后寓居天津期间,淑妃与溥仪感情更形隔阂。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二十五日,时年二十二岁的文绣在妹妹文珊支持与鼓励下,终于主动向溥仪提出离婚。这是中国后宫制度绝无仅有的大事,事件在当时引起全国轰动,从中反映文绣摆脱传统体制,争取个人权益的勇气与胆量。


帝后教师与中外友人


溥仪自幼长于深宫,对外界情况了解有限;幼年读经史百家之言,多由帝师宿儒指授,对西方语文、科学,以及外国史地知识的启蒙,则得自英籍老师庄士敦的教导。随着年岁渐长,溥仪在依然保有皇帝尊号的特殊身分下,开始产生恢复清室祖业的念头,与宫外人士接触也日益频繁。



溥仪与帝师陈宝琛、朱益藩合(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帝师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福建闽县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以谏诤闻名,中法战争期间为南洋会办大臣,被劾误国,乘母丧返乡过归隐生活。宣统元年(1909)在张之洞推荐下重返北京,任为毓庆宫师傅,是溥仪的首席帝师,书法诗作俱佳。


帝师朱益藩(1861-1937):江西莲花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历任陜西学政、山东学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毓庆宫行走等职。

陈宝琛与朱益藩,在小朝廷时期出任溥仪汉文帝师,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师傅。朱益藩的帝师工作至民国十三年(1924)溥仪离开紫禁城后结束。陈宝琛则一直随侍溥仪,从北京到天津张园、静园时期,竭力主张复辟,惟坚决反对溥仪依赖日本军方的作为。除屡次劝阻溥仪出关,后更以八十余岁高龄冒险赴东北力谏溥仪接任伪满皇帝,结果失意而返,二十四年(1935)在天津病逝。



庄士敦与溥仪、溥杰、润麒在养性斋楼上(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帝师庄士敦:英国苏格兰人,取《论语》中「士志于道」之意,自号志道。早年在爱丁堡大学念书,后入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光绪二十四年(1898)来华,先后出任香港总督秘书、英国租借地威海卫行政长官。他精通华语,在中国内陆多处游历,对中国文学史地、儒释思想皆有深入了解,堪称一位中国通。民国八年(1919),庄士敦以其特殊政治背景与深厚的汉学造诣,在李鸿章次子李经迈的推荐下,成为溥仪的宫廷英文教师,自此与溥仪结下不解之缘。对适值思想成长的溥仪而言,其一言一动,思想作风,甚至穿着打扮,皆成为学习模仿的对象。 

庄士敦积极教导溥仪吸收西方新知,鼓励其出国留学,并为溥仪取了亨利(Henry)的英文名字。对溥仪而言,这位亦师亦友的外国帝师,是他宫中伙伴,曾赏予庄士敦头品顶戴,毓庆宫行走,紫禁城内乘轿,更提供养性斋及西山樱桃沟,作为其个人书斋与避暑别墅。溥仪被逐出宫禁后,庄士敦结束了帝师工作,民国十九年(1930)返回英国,总计在华长达三十余年。一生有关近代中国政治与风土民情论著甚丰,其中《紫禁城的黄昏》一书,尤脍炙人口。



▲婉容和她的英文教师任萨姆(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在溥仪档案数据中,保留着不少婉容写给溥仪的英文短信。婉容接触英文可能始于她早年天津生活时期,但是以何种方式学习却并不清楚。至于她进宫以后,确实聘请过两位外籍女教师教导学习英语,溥仪甚至给婉容取了伊莉萨白(Elizabeth)的英文名字。

这两位女教师,一位名叫师盈,目前仅知她是一位美国在华美以美会牧师的女儿,但她个人生平与宫中活动情况,却未见任何数据描述,或许与她在宫中教职时间短暂有关;另一位女教师名任萨姆,美国籍人,北京出生,原名伊莎贝?英格朗,父亲詹姆士?亨利?英格朗,是一名公理会传教士,母亲莫桃?贝尔?英格朗。任萨姆于一九二二年自美国麻萨诸塞州韦斯利学院毕业后,随之返抵中国,并出任婉容的英文老师。她与婉容关系密切,也培养起婉容对英文的浓厚兴趣,在某些公众场合中,也可以看到她与婉容合照的身影。



▲溥仪等人在开滦矿务总局(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民国十三年(1924),溥仪被民国政府仓促驱离,结束了居住十六年之久的禁宫生活。其后在北京日本公使芳泽谦吉(1874-1965)协助下,首先藏身于北京日本公使馆,继之移居天津日本租界的张园与静园。驻津期间,溥仪积极拓展公众活动,藉以争取西方各国支持他复兴清室的念头。影像中除了依旧看到溥仪帝后与清室遗老、皇族格格合照外,更可以看到溥仪帝后与外国公使、军事将领间公开拜会访问留下的纪念影像。这段期间,溥仪交游范围似乎摆脱了禁城的枷锁,他更上港口军舰参观、考查矿务,甚至出席网球联谊会与选手合照。


宫殿苑囿


紫禁城内金玉交辉、巍峨堂皇的宫殿建筑,以及泉清石秀、饶富意致的皇家苑囿,系明清诸帝多年修建兴筑所积累的成果,曾是皇帝登基听政、大婚册封、读书休憩之场合,亦为臣工百僚佐君理事之所在。这些宫殿楼阁,走过数百年岁月,饱经风霜雨雪,诉说着皇朝兴衰,也见证了时代变迁、政局递嬗与世事沧桑。



▲太和殿全景(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营建于元大都的基址上,经明、清两代修筑而成,规模甚为壮观,曾有二十四位帝王在此号令天下。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外环以护城河,城内以干清门广场为界,南部统称外朝,北部统称内廷。

建于紫禁城中轴在线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外朝核心,又称「前三殿」。太和殿是皇朝正殿,中设金漆蟠龙宝座,皇帝在登基、大婚、上皇太后徽号、册封皇后、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皆御此殿。前有丹陛,陛间列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二,以及十八个宝鼎,寓意君王万寿,江山永固。陛下有广场,为文武官员行礼之处。



▲乾清宫全景(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干清门广场以北为内廷。在紫禁城中轴在线的宫殿,以干清宫为首,依序为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后三宫」以北,有钦安殿及御花园,为皇帝日常休憩赏临去处。 

干清宫前有干清门,是内廷正门,亦是清代皇帝举行「御门听政」的地点。干清宫原为明代至清初皇帝寝宫,自雍正帝(1678-1735)将寝宫移到养心殿后,遂成为新的理政之所。干清宫中央设有宝座,宝座后的屏风刻有康熙帝(1654-1722)御制「五屏风铭」。宫中上方悬挂「正大光明」匾额,雍正初年推行秘密建储,曾密书继君名字于匣内,置于匾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均按此法继承大位。



▲颐和园万寿山前长廊(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颐和园位于紫禁城西北,原名清漪园,是一座包含北部万寿山,南部昆明湖的大型山水园林,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贺崇庆皇太后诞辰所建。咸丰年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修并改名,慈禧太后在此颐养天年。园内万寿山及昆明湖间有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长廊曲折,彩绘精致,景色美不胜收。山上排云殿建于原大报恩延寿寺基址上,殿内宝座及摆设均依皇室宫殿形式,作为庆典朝贺之所。殿后有金碧辉煌的佛香阁,为八面三层之宏伟建筑,内供铜佛。十七孔桥可连接昆明湖中的南湖岛,长虹倒影,甚为美观。玉带桥形色若玉带,为西堤六桥之一,其桥洞与水中倒影混呈圆形。



▲文渊阁外景(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中轴线外朝三大殿前两侧,各有一组宫殿。东侧为文华殿,西侧为武英殿。乾隆年间,参照浙江宁波天一阁形式,在文华殿北,原称圣济殿旧址上建筑文渊阁,作为庋藏《四库全书》之处。文渊阁座北面南,以黑色琉璃瓦顶覆盖,黑色主水,寓意水能克火。外观上下两层,内有三层。阁前凿一长方形水池,引内金水河流入,意在防火。



▲天坛祈年殿(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天坛,位于紫禁城以南,是明清皇帝祭天之所,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分内外两坛,主要建筑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在一中轴在线。前有圜丘坛,是一座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祭天之处。坛北有皇穹宇,存放祭祀神牌。再往北为祈年殿,是皇帝祈谷之所,以丹陛桥连接南北主要建筑。以西为斋宫,是皇帝行祭礼前的斋戒处。天坛造型宏伟,具体体现中国天人关系,是迄今仍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革新时代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也被清政府用以记录兴业图强的诸多重要作为。往昔清代官员向皇帝奏报事务,多以文字陈述,具折进呈,其无法达意之处,辄附以图绘。晚清以后,官员亦开始敦聘摄影师,或安排专门照相馆派员同行,对所巡察验看之官营企业、军操演练、海防前线、工程建设等纪实留影,随专折检呈御览。



▲北洋机器制造局锅炉厂房(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北洋机器制造局,成立于同治六年(1867),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奉准在天津设立,初名「军火机器总局」,又称「天津机器局」,同治九年(1870)由李鸿章接办,更名为「天津机器制造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改名「北洋机器制造局」,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官营重要兵工厂之一,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该局内分东、西两部,专门从事枪炮火药、子弹、水雷、军用器具与军舰船舶之制作。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遭八国联军焚毁,三十年(1904)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后,另择山东德州重建新厂。

照片集为朱恩绂勘察该厂时的拍摄纪录,全称《北洋机器制造局各厂机器图》,共收录照片一二O帧,作为回京奏报巡察之依据。精选照片数帧,从中了解晚清官营军事工业建设情况。



▲户部造币总厂头门(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天津自开埠以来,商贾云集,货币流通繁多,自成北方金融中心。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任命周学熙为北洋银元局总办,次年成立「户部天津银钱总厂」,引进美日德等国最新机器设备,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名为「户部造币总厂」,是清末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币中心。新币制的推行与铸行,改善了清末地方货币流通混乱的情况,统一了币制的式样、成色与重量,不仅提升官方铸币权的威信,也为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币制改革奠定基础。



▲京张铁路张家口车站(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京张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国人自筹资金,自行修建的铁路。铁路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主持兴修,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元年(1909),仅用四年时千即完成此一浩大兴建工程。铁路全程二百余公里,自北京丰台迄张家口车站,为通往内蒙古、俄罗斯及欧洲必经交通要道。展件影像取自《京张路工撮影》一书,全书分上、下两册,收录照片一七八张,纪录京张铁路各段工程、各类型机车、工程验收与通车典礼情形。照片摄影师为广东香山县谭锦棠所拍,拍摄时间在宣统元年九至十月间。



▲保定一镇军官序立(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新军,是相对于清代旧式八旗、绿营与湘淮等军种的称呼,是清末光绪二十年代至宣统年间,仿照外国军制,采用西式操练,购置外国武器装备,以及聘请洋教习所建立的新式军种。光绪三十一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扩大北洋新军,在全国建立新军共三十六镇,他并率先在直隶地区编成北洋陆军常备军三镇,分驻迁安、马厂与保定三地。光绪三十一年二月,朝廷派遣兵部尚书长庚,会同徐世昌等人进行成军考验。另宣统二年(1910)年,则是朝廷针对已成军的北洋陆军各镇进行校阅,时称「庚戌校阅」,藉以检查各镇军事实力与战备情况。 

上述检验校阅过程,各军事单位皆一一拍摄照片,并制成精美图册供太后与皇帝御览。如光绪三十一年成军考验有《北洋陆军保定一镇暨京镇兵操照片》、《北洋陆军迁安马厂两镇兵操片》;宣统二年庚戌校阅则有《庚戌校阅第一镇撮影》、《庚戌校阅第二镇撮影》,以及《校阅陆军第三镇撮影》等,可直观反映清末新军之操练、装备与传统旧式军种的差异。


清末民初社会百态


清末民初的中国,在政治与文化上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期。新与旧、中与西的相互激荡,形塑了新时代各种面貌。伴随晚清社会发生的结构变化,新的社会现象开始出现,如妇女地位的提高,又如接受新式教育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日益增多,对于引领潮流趋势,推动时代转变,皆曾发挥重大影响。



▲北京正阳门瓮城(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紫禁城内城设城门九座,其位于紫禁城南,俗称前门的正阳门最具规模,门上有箭楼,内设瓮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时遭损毁,不久后重建。民国四年(1915),北洋政府为改善交通,将瓮城拆除。



▲梅兰芳天女散花剧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梅兰芳(1894-1961):江苏吴县人,原名澜,一字鹤鸣,又字畹华,出身戏曲世家,祖梅巧玲、父梅竹芬皆清末著名京剧旦角。民国二十二年(1913),梅氏受邀进宫为庆祝端康太妃五十寿辰演戏,博得在场的溥仪与贵妃称许与赏赐;亦曾多次出国演出,并与国外著名艺术家交流,其戏剧艺术获得高度评价。一生演戏生涯,创造了如杜丽娘、林黛玉、虞姬、花木兰等传统中国妇女形象,掀开京剧文化另一波高潮。


 ▲包衣选秀中待选秀女(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清宫中除大量的太监外,也有为数不少的宫女服侍皇族后妃。太监全是汉人,宫女则主要是旗人。她们是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正白、正黄与镶黄)中挑选,宫里称作「选秀女」,实际不过是专门供差使的侍女,大多是来自穷苦旗人家的女孩。宫女约十三岁入宫当差,四、五年后遣返回家。但服侍勤奋的,则可能被主子留下,继续在宫中当差。例如老宫女张玉春,即长年被留在宫中,先后侍奉过慈禧、隆裕与端康皇贵太妃三人,深受皇室家属的信任与礼遇。 

宫中选使女是由内务府负责,待选女子从神武门进宫,每位发给蓝布长衫,一面约五、六寸长,约两寸宽的木牌,系在长衫右方第一纽扣上,牌上写着「某某佐领」或「某某管领」某某之女。中选的留下,由负责的妈妈或太监带走,落选的交还木牌回家,其中或额外选出几名,赏于亲王府或后妃娘家当使女。中选的宫女,先派一位「妇差」作姑姑,进行严格教导,经过三个月以上,学习成套规矩,即可派任当差。



 ▲殿内总管邵兴禄(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到了二十世纪民国时期,大概全世界仅有中国仍存在着太监的制度。除皇宫外,王府贝勒家中同样也有太监若干人从事杂役工作。相较于盛清时期,民国初年小朝廷宫中太监数量约剩下八、九百人,统由宫中督领侍管理,其下有副督领侍、总管、首领,再下是一般位阶较低的小太监,负责各处杂役打扫、宫门管理、库房保管、皇室膳食、防火站班,以及转奏传旨等工作。 

这些太监,大多来自直隶地区,主要由于家境穷困,为生计所迫。如照片中伺候溥仪的养心殿御前太监邵兴禄,即出身直隶南皮县;而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建福宫大火时最早通报发现火灾的马来禄,则出身直隶东光县。至于大家熟悉的清末权监李莲英与崔玉贵,都是来自直隶大城县,而曾经服侍隆裕皇太后的张兰德,则是直隶静海县人。 

清宫太监制度等级森严,总管、首领、御前等太监地位尊崇,拥有特殊待遇,绸缎锦袍,除役使低阶小太监外,更利用宫中权势贪婪舞弊,甚至窃取文物。建福宫火灾后,溥仪愤而下令裁撤宫中太监即与其盗卖文物有关。裁撤太监行动曾轰动一时,外国人甚至赞许溥仪的决断,但流落宫外的太监却一时构成北京社会治安的疑虑。


本文为艺术与设计原创文章,转载请获授权。

artdesign_org_cn

艺术与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