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易未央》节选(八)

 感通天下 2017-01-07
 

 第五部分《易经》的发展历程

引言:《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这已经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那么,《易经》本身从何而来呢?作为它核心内容的“卦”,又是怎么来创立的呢?

对于《易经》体系最早的起源标志,大概有“结绳记事”、“龟裂预卜”、“燧氏作图”、“伏羲制卦”等几种解释。

                 (一)、《易经》的起源

                 1、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指在还没有出现文字的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先民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载事件。在最初的时候,当遇到了大的事情就打一个大的绳结,当遇到小事情的时候就打一个小的绳结。后来发现很多人对绳结的“大小”理解不一样,有人认为的大绳结在有些人看来却是小绳结,所以就又衍生为遇到大事就打一个大绳结,遇到小事就打两个小绳结。由此,产生了《易经》核心的阴阳符号,进而又产生了卦。

                 2、燧氏作图

燧氏作图,是是9000年前“三皇之首”(三皇就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燧人氏通过观察天象,发明创制了《易经》体系中的河图。

远古时期,燧人氏生活在现在河南商丘的山林中,非常擅长打猎,他在捕食野兽的过程中,发现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经常产生火花。于是,燧人氏就从这里受到了启发,以石击石,然后用产生的火花来引燃火绒,从而生出火来。后来,燧人氏又从“鸟啄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发,于是折下木枝,钻木取火。

这样,火就成了宇宙间一种人类可以控制的又一自然现象,也由此使得“天和地、山和泽、雷和风、日和月、水和火、明和暗”等形成了完整的阴阳对应体系。燧人氏不断地观察天体星象变化,并且与阴阳的属性状态相对应,从而绘制出了反映宇宙规律的伟大图形,也就是河图。这也就成为《易经》体系最早的根源之一,它的产生是后世易学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指导。

3、龟裂预卜

     龟裂预卜,说的是古代的人们利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也称为“契”。具体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龟甲(或兽骨)钻刻一个小孔,然后再用火烤,使得小孔处龟裂而呈现出纹理;第二种是在龟甲(或兽骨)上直接敲出裂痕。人们通过其中一种方法得到裂纹和裂痕以后,观察裂纹和裂痕的方向、纹路、形态等等,再对应阴阳的属性,结合经验和规律来断定吉凶,并且逐渐将纹路的形态发展成最早期的卦的模型。

4、伏羲制卦

伏羲制卦,是说8000年前“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在卦太山(卦台山就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上观现象于天,下察法则于地,观看鸟兽的花纹和地理的合宜,近取于诸身,远取于外物,从而创制出了八卦。

在上面的四种说法中,前三种说法都是传说,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全面考古证明的只有第四种说法,也就是“伏羲制卦”。

应该说,虽然“结绳记事、龟裂预卜、燧氏作图”都只是传说,但也还有少量的考古依据和历史记录可以考证的。这就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东西方对比的现象,那就是关于传说与典故的解释。

中国的传说典故,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严谨性,都是确有其人其事,然后代代的口头相传下来(因为在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创立文字)。虽然在不同的朝代为了迎合当时的统治者要进行修改,从而做出某些夸张或者更加完美的诠释,但是它的核心意思还是不会变的。

西方的传说故事,通常来说很少是在一定依据的基础上产生的,更多的是与宗教有关的神话,是具有唯美的理想化色彩的精神领袖,实际的考察性很弱,它的故事和内容和传说的构想,也大都是天方夜谭。

易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至尽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演变,《易经》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并在每个时期都出现了很多对易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同时形成了很多的流派。

             (二)、举世空前的治易之战

纵观学术史,没有任何一项注释工作能在时间上、人数上、规模上超过治易。围绕着八卦学说,历代不下三千家为《周易》作注的学者,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这场战役越来越复杂,并且不断推向高潮。声势虽然浩大,战绩却平平。只是到了当代,治易才进入崭新的阶段。以下简要介绍各个时期的治易的特点。

战国时期是易学初步传播的阶段。孔子授商瞿,商瞿授子庸,子庸授子弓,子弓授子家,子家授子乘,子乘授子庄。他们讲授的教案到今天已经失传了,惟有一个被孔门弟子称为修养不够的子夏留有《子夏易传》,这是孔子以后,我们所能得见的最早一部注易书籍,为易学起了奠定的作用。这时期的易学日益儒学化、阴阳家化。

汉代是易学的兴盛阶段。这时候的特点是:

1)、人数众多,如沛人施雙、东海人孟喜、琅琊人梁丘贺、东京人京房、东莱人费直等,都是治易大师。《汉志》记载为《易》作传的有13家,凡294篇,还不算东汉的易学家;

2)、官方重视,如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等都重视易学,立为官学,设博士传习,博士下设博士弟子;

3)、出现了注释上的明显分歧。施氏、孟氏、梁氏、京氏都是今天的文学家。京房承传了焦延寿的易学,焦氏著有《易林》,京著有《京房易传》,他们开启了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古文学家以费直为首,又有京兆陈元、扶风马融、河南部众、北海郑康成、颖川旬爽等。荀爽治易很有成就,后人曾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汇编成册,历史上称为“荀九家”、“九家易”。郑康成先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又学费直之说,他融会了古、今文学两派的观点,影响很大;

4)、汉代的注家偏重于考证文字,对《周易》一书的解释十分烦琐,不重视对八卦义理的研究;

5)、易学与天文历法结合,受到占星术和天人感应的影响,形成了以卦气说为中心的体系。这时期的易学日益谶纬化。

魏晋至唐是易学发展阶段。这时期的特点是:

1)、注释简明化,一扫汉代烦琐的治易方式;

2)、侧重义理,从哲学角度解释八卦学说。魏晋时的阮籍、王弼以“老庄”治《易》,八卦增添了玄学色彩,《周易》成为“三玄”之一(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3)、出现了总结性的成果,唐代李鼎祚著《周易集解》,搜罗了唐以前众家解易学说,颇便学人查阅。这一时期,易学日益老庄化、神仙家化。

宋代是易学创新阶段。从陈抟开始,学者们将《周易》与象数、理学结合,以河图洛书为八卦之源,易学与道学搀杂在一起成了新儒学。陈抟著作有先天图、后天图,三传至邵雍,邵雍重现象数,认为宇宙是由“象”、“数”演化出来的。邵又传给朱熹,朱熹有《周易本义》等书传世。这一派被后人称为图书派。此外,又有程颐作《易传》,侧重讲理,认为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被人称为义理派。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政治家都热心研究易学,并且各自均有独到的创见。这时期的易学日益道士化、理学化。

明代是易学的消沉阶段。张居正偏爱易学,但没有什么建树。这时期有《太乙数统宗》、《周易禅解》等书,但困于灾祥休咎的观念,易学日益迷信化。易学被打入了江湖术士之流。

清代是易学重新兴盛阶段。以惠栋、焦循为首的学者极力排斥宋学,宣扬汉学,颇重考据。黄宗羲、方以智对易学有所创新,特别是王夫之隐居船山,潜心治易,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研究八卦,使易学达到新的境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易学日益更新化。

迨及当代,易学进入了大发展、大创新的阶段。主要特点是:

1)、学者们将易学与古史联系起来研究,如章太炎、胡朴安等;

2)、学者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古代社会治易,如郭沫若、闻一多等;

3)学者们从科学技术角度治易,试图揭示其内涵的无穷奥妙,如吕子方、薛学潜等;

4)、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波及海内外,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不乏治易专家。在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如顾颉刚、任继愈、高亨、李镜池、金景芳、张政烺、萧蓵夫等,后起之秀更是举不胜举。有专门的社团、期刊,不定期的学术讨论会、讲习班,每年都有大批文章和新著出版。古老的易学焕发了青春,易学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