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针王乐亭的“老十针”及李晔老师示范丘墟透照海针法

 dlhz49 2017-01-07

浅谈王乐亭的“老十针”



老十针与腹部腧穴应用-

       所谓“金针”,其实有这么几位比较有名的大夫,比如沪上的金针黄石屏,极其门人方慎安,黄的再传蜀中叶心清先生,北京较有名的大概就是胡荫培和王乐亭二位了。所谓“金针王乐亭”,是以六寸金针曲池透臂臑治疗“鼠疮脖子”(即颈淋巴结核)而闻名的,其实刺针法另有许多别的用途,此文着重介绍“老十针”的一些应用。歌曰:-
气海天枢与三脘--,足三里穴与内关-
调理胃肠老十针-,气血充合保平安-
     老十针穴位组成: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金针王乐亭》书中的“老十针”加减变化:-
1、去上脘、下脘加章门-
2、加关元、三阴交-
3、加内庭-
4、去上脘、下脘、内关,加关元、曲骨、三阴交-
至于方义和王老临床应用经验请参阅原书,此文以介绍应用经验为主,对原文只照录参照不过多赘述。-

两种“新老十针”-
    高立山先生所谓胃十针与老十针取穴相同,后有人将足三里改为公孙穴,取其与内关八脉交会相配之意,天津胡光老师将老十针加右日月以加强疏肝利胆之用。另据《金针再传》以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为背部老十针,可供参考。-

老十针应用经验-
1、老十针的取穴研究-
(1)腹四门:-
    老十针中中脘、气海、天枢为常用针方腹四门,为距肚脐周围1.5寸——2寸的四个常用腧穴,本人临床常用脐周3寸以内的压痛点或筋节进针治疗全身疾病,实际与两种脐针疗法相类似。脐周上下左右旁开0.5寸为《千金方》所载之脐旁四半,能补诸虚百损,又与齐氏脐针之四正位位置相近。用腹四门可有效调节腹部脾升胃降的小循环。-
(2)任脉线诸穴选用:-
    任脉为阴脉之海,有六个募穴位于其上,其中较重要者笔者认为有巨阙、中脘、气海三穴正应上中下三焦,可据病情分别选用之。-
(3)四肢部腧穴的选择:-
    原来老十针常用内关,足三里作为配穴应用,常根据病情选择四肢部合穴,主要用老十针治疗内脏诸疾。-

2、老十针的基本症治-
     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病,或作为调节全身功能的配穴在治疗疾病的平台期使用,用不同配穴变化作为调整脏腑功能用。-

3、常用的老十针加减变化-
     老十针实际是脏腑辨证应用于针灸临床取穴的产物,所以临床应用以脏腑大体辨证属何脏有病,即用何脏之针穴,淡化寒热虚实——所谓针灸之双向调节作用,而实际中老十针系列针法似以补虚见长。-
    心系病-:中脘、气海、天枢,巨阙、关元,阴陵泉(肾关,向后透刺肾经)、心门-
    肝系病-:中脘、气海、天枢,右日月、右期门(或带脉),曲泉(或风市、中渎),肝门-
    脾系病-:中脘、气海、天枢,左食窦(或腹结)、左腹哀,手三里(曲池,上下廉)、足三里(巨虚上下廉)-
    肺系病-:中脘、气海、天枢,扶突、膻中,尺泽、阴陵泉(肾关或驷马)-
    肾系病-:中脘、气海、天枢,肓俞,尺泽、阴谷-

祛痰用法:-中脘、气海,大横、腹哀,曲池、丰隆(或三重)-
补脾胃诸虚:-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天枢,手足三里-
强力补肾:-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肓俞(或气穴),尺泽、肾关(或阴谷)-
利胆用法(柴胡汤诸症):-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右日月、右期门,侧三里、侧下三里-
调理气机:-中脘、气海,滑肉门、外陵,合谷、太冲-
利水用法:-中脘、气海、阑门、中极,水道,天井、委阳-


附:浅谈王乐亭的临证约法五章

      王乐亭教授行医一生,治学勤奋,态度严谨,遵古而不泥训,继承之中又有所发挥。他在临证时,坚持详审四诊,辨证立法要求精确;施术时,取穴、进针、手法、行针、起针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逐渐形成一套自我遵守的“意念法规”。现将这些“法规”比较系统地加以总结,定名为“临证约法五章”,分述如下:

1.四诊务必详尽,辨证立法要准。

    问、望、闻、切四诊,是中医收集临床第一手资料的独特方法。通过四诊合参,以探求病因,确定病位,审视证候,观察病情的变化,综合起加以判断即为辨证,然后据以制定治疗法则和拟定针灸处方。王乐亭老医生对于四诊是十分重视的,对每一个患者,他都要详细而又抓住要害地询问病史,认真望、切诊察。更为可贵的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经过1~2个疗程而疗效不佳的复诊患者,他就重新进行四诊,对病情的真实情况再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调整或改变原来的治疗方案,以期提高疗效。

2.配穴合理,取穴正确。

     王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思想活跃,颇多独创。临床取穴之多少,视病情而定。例如,临床常用的配方“养阴清肺法”只有鱼际、太溪二穴,而治疗顽固性半身不遂的“十二透穴”多达24个穴位组成。王老常讲“用穴如用兵,病繁则多设,病简则少施”。不以取穴多少论英雄。临床取穴之配伍以合理为宜。

     古人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王老主张“勿失其经,也勿失其穴”,对于取穴要求非常严格,力求精确。例如,悬钟穴,近几十年绝大多教教课书、挂图、模型等针灸教材都介绍在腓骨后缘取之,但王老坚决不赞同,临床一贯坚持取腓骨前缘,曾遭人非议。此结论终于在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得到证实,腓骨前缘之取穴是正确的。可见王老之高明,并非一般。

3.针尖方向、进针深浅应适宜。

     王老在这方面很是讲究,例如,列缺穴,应当屈腕取之,针体才能顺利的向上深探入内,才能有效。长强穴必须顺尾骨前缘平刺二寸深,使病人不自觉的发出呼叫之痛声,定能取效。正所谓“啊声取长强”。

     足三里穴,王老认为其取法为“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距离胫骨前缘宽度是一立横指。”又说:“五分治于胫,一寸治于腹,寸半中脘行,二寸治咽喉,如刺三寸整,巅绍血下行”每刺该穴时,也都分别按照上述规定深度来执行。

4.补泻手法明确。

     王老根据《针灸大成》和周伯勤之《中国科学针灸》所介绍的捻转补泻手法之论述,经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反复实践,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手法风格。王老最后将捻转补泻之手法归纳为“随济迎夺、进插提退”八个字,即按各条经的循行方向而行补泻手法。正如王老的自叙田:“我选用捻转补泻手法,因它对深浅刺的穴位都能用,其如头面、胸胁、腰背、手足指部等处,皆是浅刺的部位。其它手法如提插、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凤凰展翅、苍龟探穴等手法都不能用,故选定捻转手法深浅皆宜,全身可用矣。”

5.留针时间与起针得当。

     王老认为留针时间一般以30分钟为宜,王老曾讲:“针刺入经穴,通过经络疏导经气,使脏腑气血得到畅通或补益,从而促进虚实平衡,但必须要经过运行一个周次的时间,方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